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4 09:0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9970011518900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程标准】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
学 纲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了解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的文明扩展情况,认识人类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和作用。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了解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孔雀帝国、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巩固措施、影响,认识世界政治文明和宗教文明的传承与演进。
三、文明的交流
了解农耕技术、字母文字的交流情况,认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演进。
了解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情况,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古代文明交流的总趋势、表现、重要方式。
【核心逻辑线索】
古代世界文明:各文明古国的扩展———→形成大帝国———→交流(局部)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扩展)
文明类型
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希腊)
表现
①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
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200年左右的时间,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②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③亚述帝国不仅统一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地域
西亚、北非的大河流域及附近农耕区域
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
方式
武力扩张
移民方式(或殖民)
因素/条件
①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②农耕文明农业的发展,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强烈的扩张欲望与需求。
①古希腊人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②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经济需求;
③城邦制的缺陷: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社会贫富分化(为了谋生,只得纷纷外流)
④政治斗争: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失败的斗争集团在本城邦难立足外迁)
⑤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影响
带来杀伐与灾难;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①希腊殖民者侵占土著居民的土地,掳掠奴隶、掠夺资料,进行商业剥削和海盗抢劫,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殖民地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④促进希腊城邦和文明的发展传播;
⑤客观上有利于马其顿帝国的崛起。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世界帝国
波斯帝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崛起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世纪末
公元前1世纪1—2世纪
征服与扩 张
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在灭亡波斯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在征服意大利之后,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主要统治措施
①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 制度,国王是政权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王权至上;君权神授)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发行官方货币;经济:官方货币;纳贡:实物(粮食、土特产、牲畜) 浮雕:
④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
①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
③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④推广希腊文化
①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但保留元老院;
②在帝国征服地区实行行省制;
③注重法律的颁布和推进,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④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统治特点
继承地方特色;
君主专制王权至上;
君权神授;
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波斯人的统治管理。
继承旧帝国制度;
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
马其顿和希腊人统治;
注重希腊文化
君主制度,但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注重法律统治,法律健全;
后期注重用宗教统治,逐渐建立起政教合一
共同
本质上是奴隶制帝国;君主专制;地方行省制度;缺乏理性的治国思想;建立在军事征伐扩张之上;地跨亚欧非辽阔;民族众多、成分复杂;
走向衰亡
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
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扩张影响
扩张给被征服者带来深重灾难;掠夺了无数财富。
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
促进古代世界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或促进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
【知识拓展】罗马
336550219710 1.时空定位:
2.罗马的兴衰:
时期
阶段
概 况
1-2世纪
繁荣
奴隶和广大平民辛勤劳动、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
法律:《十二铜表法》
3世纪之后
危机
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奴隶起义:西西里、斯巴达)
4世纪末
分裂
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5世纪后期
灭亡
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3.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是公元前753—公元476年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统治方式。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分为 3个大的阶段: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前509)、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前27)、帝国时代(公元前27—公元476)。这 3个阶段的政治制度具有不同的特点。
王政时代:古罗马氏族制度解体并向城邦过渡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具有“军事民主制”与国家雏形阶段的历史特点。
共和时代:王政时代末,“王”塔克文暴虐无道,罗马人愤而逐之。约于公元前 509年建立了由罗马贵族掌权的共和国。共和时代早期,罗马政权掌握在元老院、公民大会以及执政官、监察官等行政长官手中,逐步形成寡头共和政体。贵族当政,平民无权,平民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平民终于取得了设立平民保民官和平民会议、担任高级官职等一系列权利,促进了罗马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
帝国时代:公元前3—前1世纪,由于不断进行对外扩张,罗马已从一个蕞尔小邦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国。公元前 1世纪,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和平民的反抗斗争,罗马共和国出现了严重危机,共和政体已不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共和时代末先后出现了苏拉和凯撒的独裁。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屋大维确立了个人的专制统治,共和国宣告覆亡,罗马从此进入奴隶制帝国时代。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 年,日耳曼人废黜了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方的终结。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奉行多米那特制,并延续了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查士丁尼一世时代(527—565)还发展的相当充分。
4.希腊化时代
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文明特点的时期,该时期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18世纪欧洲史学出现的概念,与欧洲文明兴起后,欧洲人重建历史自豪感的现象有关,是欧洲史学过度解读以达成自我美化而创造的概念。实则“希腊化”只是马其顿王国的扩张造成的文化交流而已,而非谁同化了谁。这种伴随国家扩张而带来的文化交流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几乎没有哪个被史学界单独概念化,除了所谓的“希腊化时代”。这种主导学术话语权的现象也是欧美主导世界两百多年来的影响之一。
5.罗马的法律
⑴《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也叫十二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成文法)。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
《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反映了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早期的情况。明文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债务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将其变卖为奴或处死。家庭法给予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可把子女出卖为奴。该法典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继承法既实行遗嘱自由,又规定财产在氏族内继承;惩罚方法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这表明当时社会中还存在氏族制度的残余。《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做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特点: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归纳: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留了大量落后的习俗;注重诉讼程序;诉讼程序僵化;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利益;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
⑵罗马法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开端是公元前449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总结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学家依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将法律划分为以下几类:
⑴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⑵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习惯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包括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法。
⑶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是指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外来人之间以及外来人与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⑷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长官法专指由罗马高级官吏发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构成的法律,内容多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形成的。
⑸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划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人法是规定人格与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诉讼法是规定私权保护的方法。
【知识拓展】基督教发展历程
1.由来:犹太人长期受到各国的压迫,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扬,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引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基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
2.过程:
⑴督教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担。
⑵ 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⑶罗马教区声誉较高,主教获得"教皇"称号。
⑷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罗马教皇趁机发展势力。
⑸ 756年,教皇从法兰克国王手中获得一块赠地,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⑹1054年,基督教分裂,东部基督教称为东正教,西部称为天主教。
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
比较项
秦汉帝国
罗马帝国
不同点
统治
依靠郡县制度统治,不必依赖军队
以宗主国地位统治,依赖戍军
思想
推行儒家教化,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三教合一,互补并存
信奉基督教,虽有普世理念,但却有强烈的排他性
相同点
文化的统一遭遇政治的统一
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条件
地理因素
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条件,便利了对外贸易和扩张
经济因素
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
政治因素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
文化因素
具有发达的文化并向周边地区扩展、渗透
外交因素
利用自身优势和军事实力,殖民扩张;吸收和借鉴不同地区文明
学练1、古代世界帝国

   图1 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 图2 公元前4世纪末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图3 2世纪初的罗马帝国
1:据上述地图和所学知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何相似之处?(6分)
①都通过征服和扩张建立庞大帝国;②疆域都包括地中海东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③都实行行省制度等。
2:据图片和所学,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先后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何作用?(4分)
①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先后崛起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
②促进古代世界各地区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或促进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学练:2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 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另一都城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的长度不在“御道”之下,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思考: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国都要修建大通道?(9分)
政治:实现或巩固对辽阔疆域统治的需要(利于军队调动、政令畅达);
军事:进行征服和扩张,保证后勤补给的需要;
经济文化: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罗马法练习题:
1.《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拘禁债务人,“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该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注重维护贵族利益 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具有人文关怀色彩 D.倾向照顾弱势群体
2.在早期罗马法中,家长权占据重要地位,家长对其家属享有生杀予夺、财产控制、婚姻同意等权利。但到了特拉雅努斯帝时(公元2世纪)禁止虐待子女,家长对家属的责罚权,重罚必须经法院判决。查士丁尼统治时,家长权已缩小在极狭小的范围内。罗马法的这一变化
A.深受自然法精神的影响 B.促使家庭人员之间日趋平等
C.体现了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差异 D.适应了帝国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
3.《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主人;如果用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三百阿司,如为奴隶,则为一百五十阿司。由此可见
A.古代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 B.《民法大全》重视法律程序
C.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度 D.古代罗马崇尚自由与平等
4.正如约翰·塞尔蒙评价道:“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立法影响大 B.罗马法产生的时间较早
C.罗马众多的法学家的宣传 D.罗马法的内容较为丰富
5.《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加以仿效。这反映了罗马法
A.能维护和巩固各国的统治 B.法律观念具有普适性
C.能有效震慑被统治阶级 D.代表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
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1、知识梳理
趋势
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总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表现
技术传播
西亚农耕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中亚(伊朗高原);向西传入欧洲(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北非(埃及、利比亚等)
西亚冶铁技术
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使人类逐渐进入铁器时代
艺术的碰撞
“神话”
西亚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雕刻”
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尤其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字母文字推广
流行的原因
字母文字具有书写便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与读音的优点
起源与推广
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
向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进而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
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
推广的影响
对世界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秦汉王朝和罗马的交流
民间经贸文化
相互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官方遣使
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罗马商人尝试
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
罗马商人到达
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主要方式
思想、技术、文化传播;经贸和文化交流;遣使往来
作用: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学练: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
材料一: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⑴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①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
②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
③交通发达(“乘驿至王都”);
④对外贸易发展(“与安息、天竺交市”)。
⑵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路途远、交通不便;安息人(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获利丰厚)的“遮阂”,即阻隔。
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①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②通过丝绸之路;③以经济联系为主。
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①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
②秦汉、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西域);
③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④大国之间交往的愿望等。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结构】
【课 堂 训 练】
1.古代文明在扩展的过程中,古埃及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而且还一度征服埃及,波斯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由此看出,古代文明扩展的特点是(  )
①古代文明各自扩展 ②不同文明相互连接 ③以两河流域为中心 ④专制国家充当先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337685215902.下图是波斯浮雕,反映的是波斯帝国建立后,被征服者向其纳贡的情景。这幅浮雕可以印证(  )
A.波斯完善的税收系统 B.当地应是农耕文明区
C.波斯凭武力拓展文明 D.当时还没有发行货币
3.对下列三个政权解释准确的是(  )
古巴比伦
公元前18世纪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征服两河流域
国王是国家最高主宰,地方实行行省制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末,灭波斯帝国
宣布君权神授,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
A.是一个国家的不同朝代 B.都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C.是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D.体现文明的传承与推广
4.波斯王大流士改革,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军区,每个军区长官统辖几个行省的驻军,并直接对国王负责;被称为“不死队”精锐常备军是波斯军队的核心,由皇帝亲自指定将领,直接控制。这有利于(  )
A.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封建制度的建立
5.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6.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7.暴力冲突是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纪前后,通过这种方式,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担当希腊文化传播“使者”的是(  )
A.罗马帝国 B.亚述帝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8.2世纪前后“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的帝国和平地向外推进。”下列符合两个大国的史实是(  )
A.秦朝建郡县制 B.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
C.佛教传入中国 D.双方建立了直接联系
9.从未有过直接接触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国家,彼此以自身的世界观忖度着对方。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他们连接起来。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是(  )
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
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
10.如下图所示,图一是1世纪意大利庞贝古城壁画——亚历山大在伊苏斯,图二是亚述古城浮雕——亚述骑兵,图三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历史遗存可以说明(  )
338772546990A.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B.1世纪时东西方战乱不断
C.亚洲文明传播的共同特征
D.三大帝国战无不胜的原因
350266055118011.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的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材料表明罗马城(  )
A.是当时世界性商业都市
B.垄断了地中海的商贸
C.是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
D.控制世界各地的生产
12.右表可以说明(  )
①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各国文字的起源 
②腓尼基文字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 
③东方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482981083820④希腊和拉丁字母是所有字母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3.雕塑是古代造型艺术的典范,图一是古希腊雕塑,图二是古埃及早期雕塑。两者在发式、表情、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希腊雕塑崇尚自由、奔放 B.埃及雕塑起源于古代希腊
C.希腊借鉴了埃及雕塑风格 D.古代文明体现出多元特点
14.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毁灭人类的故事。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这说明(  )
A.希腊神话皆来源于西亚 B.苏美尔创造了人类神话
C.生存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D.诺亚方舟一说确有其事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故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典故。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概述两大帝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条大路通罗马”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3)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三观点。
答案 (1)相似之处:都通过征服和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疆域都包括地中海东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和行省制度,同属农耕文明等。
作用:①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逐渐连成一片。(或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②促进古代世界各地区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或促进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2)原因:罗马帝国建立后,为巩固其统治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基督教成为国教,罗马城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境内政治相对和平稳定;罗马帝国境内使用拉丁语,并不断向外传播,为通向罗马扫除语言障碍。
作用: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帝国的巩固。
(3)战争既充满暴力,又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例如亚历山大帝国东侵,暴力征服了西亚等地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其他符合观点的史实亦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殖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有限而到海外寻找土地,也有因土地兼并破产失地而到海外另谋生路;经济上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商业发展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也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遣送出国或安插于外者;在遇到严重灾荒时,也有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关者。……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腊本土之间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使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商品经济获得较充分的发展,广泛密切的贸易联系还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构成了一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最大贸易圈和经济圈。
——摘编自《世界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希腊海外殖民运动的原因,并说明希腊海外殖民运动的影响。
[提示] 原因:商业发展;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紧张;政治斗争;追求社会稳定。影响:政治,民主政治的建立;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缓解希腊城邦的内在矛盾;文化,吸收东方文明成果。
材料二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 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另一都城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的长度不在“御道”之下,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为什么古代的大帝国都要修建大通道?
[提示] 原因:实现或巩固对辽阔疆域统治的需要(利于军队调动、政令畅达);进行征服和扩张,保证后勤补给的需要;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材料三 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根据材料三分析疆域广大的古代罗马帝国形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政府维系庞大帝国的措施和效果。
【参考答案】
特点:依靠军事征服获得广阔的疆域;主要由孤立分散的城市构成,内部缺乏融合。
措施:通过法律协调不同民族的关系;建立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来贯彻统治者的意志。
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未能长久的维持统一的帝国政权,最终走向分裂。
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1】教材P8“思考点”
金版点拨: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为农耕文明的影响和范围扩大提供潜能;武力扩张和移民为农耕文明扩展提供途径。
【思考探究2】教材P9“学思之窗”
金版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殖民扩张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
【思考探究3】教材P12“思考点”
金版点拨:可以从字母本身的优点(书写简捷、易于记忆、固定顺序、固定读音等)、传播途径(随世界帝国的扩张字母文字得到传播)、社会需求(古代亚非欧帝国经济交往需要文字)等角度思考。
【思考探究4】教材P13“学习拓展”
金版点拨:实现或巩固对辽阔疆域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军队调动、政令畅达);进行征服和扩张,保证后勤补给的需要;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名词解释】腓尼基人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创立了腓尼基字母。公元前6-前4世纪,腓尼基各城邦先后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后又成为波斯帝国的第五行省。此后,腓尼基人先后处于希腊人、罗马人的长期统治下,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思考】古代帝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都是奴隶制国家。
《后汉书 · 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阅读并分析这段材料,了解并认识罗马与秦汉、安息交往的情况。
罗马国家富裕,国内市场食物供应丰富,罗马人以金银作为货币,且交易诚信,这些都有利于他们
在外贸中的成功。
国家注重对外交往,周边国家派使节到罗马边界时,会被官方送至王都,并给以金钱。
罗马与安息、天竺有经海路的贸易,且罗马从中获益丰厚。
罗马王常想与汉朝通使,但受到安息的阻挠,所以罗马没有办法直接与汉朝交往。
到了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臣来到汉朝,那是第一次双方的直接沟通。但汉朝认为所献
贡品没有什么珍贵的,怀疑是以往对大秦的传言过分的夸大了。
以上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对外交易更频繁,汉朝的对外影响力也增大了,罗马与安息有
直接交往,与秦汉的交往以间接的贸易往来为主,相互之间的隔膜依然存在。

【视野拓展】
一、亚历山大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帕加马深受希腊的影响,可以算作广义的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指希腊文明对东方的影响,其实这一时期地中海和西亚北非历史的基本特点是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以及东方各文明之间更加密切的交往,希腊化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承上启下的、东西方文明首次大规模交流的时代。此时,希腊文明走出本土疆界,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汇合的总潮流。“这给东西方世界智慧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杨俊明在《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一文中指出,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思想开阔,具有强烈的求知精神,亚历山大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成就,更在于他的征服及其开创的希腊化时代给古代世界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历史影响。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亚历山大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明,这种文化政策不但成为一种联系当时各种风俗民族的共同纽带,而且也奠定了未来西方文化的基础,帝国的建立将希腊古典文明直接传播到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希腊人影响蛮族人,蛮族人影响希腊人,正是这种文化之间的冲撞与融合构成了这一时期重要内容之一。”
罗马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多种商品的交换,以及普遍享有的和平促进了文明的进化”。罗马文明在取得自身伟大成就的同时,在西方文明传统的形成上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它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连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
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主要方式
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暴力冲突主要指战争。战争充斥着暴力,同时又在客观上传播着文化。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强国与弱国的矛盾和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压迫,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等。
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乐曲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古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通过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以各种形式不断交流,互相影响,创造出新的辉煌,谱写出新的乐章。如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遣使通汉,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
虽然暴力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它对社会和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也是非常巨大的。而和平交往既有利于各个地区的科学和文化交流,又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所以在今天的各国交往中应大力提倡和平交往方式。
2.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相互交往和渗透
一般来说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而北方游牧世界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都靠从农耕世界取得。由于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各地区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换和交往,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须,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但是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会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罗马法: CACAB
ABDAD ADDBA ADC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