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4 09: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25220011252200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程标准】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
2.知道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基本航海历程及结果。
3.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要点
学 纲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通过对史料分析,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全球航路开辟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
2.运用图文材料,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及相关航线的开辟增进历史时空观念。
3.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全球史观审视新航开辟,理解新航路开辟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影响,体会全球海路大通的历史意义。
二、新航路的开辟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概念阐释】
旧航路:秦汉开始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
在这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也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
角度
内容
历史传统
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诸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食糖等资源。
根本原因(动因)
经济根源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封建庄园制度的逐渐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社会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重要原因]
社会根源
(诱因)
⑴《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裕,激起了多个阶级、阶层(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 他有冒险精神的人)到东方和未知海外实现发财梦(寻找金银和贵重商品)。
⑵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欧洲对亚洲贵重商品的长期需求/亚洲是欧洲贵重商品的长期供应地)
思想根源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开拓进取,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现世幸福;
精神动力
基督教会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政治动力
欧洲 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直接原因
(契机)
商业危机
奥斯曼帝国建立和扩张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亚洲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开辟从海上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客观条件
航海经验积累: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科技条件:①地理知识的积累——相信大地是球状的(地圆学说),有关季风和洋流等知识;②造船、航海技术不断提高;③指南针、星盘的使用。(绘图技术的进步:地图的准确性提高)
主观条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王权集中;民族君主国的支持);航海家的精神

二、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人物
国籍
支持者
航向
航线
成就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西欧-好望角
第一次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2-1493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西欧-美洲
开辟的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西欧-好望角-印度
开辟了从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1519-1522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向西
环球航行
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1概况:
区域
支持国
时间
航海家
开辟航线
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 探 险
英国
1497年
卡伯特
父 子
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17世纪初
英国人
哈德逊
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
\
在 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南半球
探 险
英国
1578年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荷兰
1642—1643年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2.意义
(1)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2)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家的“泪行史”
请各位同学在下图中,绘制出新航路基本航路和其他航路的开辟情况。(要求:1.在图
中标明主要国家和到达地区的名称;2.绘制出各航路的大致路线;3.标明开辟各航路的时间和主要人物。)
(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农民普遍缴纳货币地租,在手工作坊做工的工匠、师傅、帮工和在手工工场做工的工人、师傅大多领取货币工资。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但欧洲的贵金属开采发展缓慢。1493—1520年间,欧洲产银共4.5万公斤,年均产量仅1 600公斤,不敷社会所需要。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材料二:西欧本身贵金属就不多,而为数不多的贵金属在与阿拉伯人进行的香料和奢侈品贸易中又大量流向东方,进一步加剧了严重的金银荒。
“在15世纪,追求黄金的热病弥漫全欧洲,其中葡萄牙高烧尤甚”。黄金不足,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王室的收入大受影响,社会矛盾激烈冲突。
——《大国如何崛起》
材料三:日本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其所属岛屿有金,金多无量……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 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四:伊斯兰世界仍相当强大的状况,使西欧罗马天主教皇急感不安。如此长久的反异教战争,使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几百年的历史都蒙上了浓重的宗教冲突的色彩,人们长期生活在宗教冲突的战火中,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向异教徒作战”、“复仇与征服”的战争气氛,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意识必然会受到如此深久的历史影响。
——吴长春《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动因》
材料五: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引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 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
[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欧出现金银荒的原因。
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对金银货币需求量增加;②西欧金银储量少,开采缓慢;③因与阿拉伯贸易,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原因:①(材料一、二)西欧出现金银荒→“黄金热”形成;②(材料三)东方盛产黄金,激起西欧人对东方的发财梦;③(材料四)长期宗教冲突的影响→传播基督教的驱动;④(材料五)奥斯曼帝国兴起,东西方商路受阻→欧洲商业危机。
(三)旧航路(传统商路)与新航路的对比(表4)
角度
旧航路(传统商路)
新航路(基本线路)
含义
(航路)
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古丝绸之路):
⑴陆路:由地中海沿里海到达中亚;
⑵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入波斯湾或红海),然后由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⑴从欧洲出发,不经过地中海这一古老商路,而从西欧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东方的海上航路;
⑵从西欧穿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路
核心
以亚洲为核心
以西欧为中心
主导国
中国
葡萄牙和西班牙
贸易范围
传统商路是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商贸往来
新航路开辟后,商贸往来扩展至全球,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意义
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四)中国、西欧远洋航行比较
材料一:郑和船队每到一国,就向国王宣读中国皇帝的诏谕;尔等顺天道,恪守朕言,巡礼循理安分,勿得违约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表示诚意)来朝,咸赐皆赏。……
——引自《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生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
…………
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材料三:早在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就奉命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郑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材料四: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宝船的总长可能超过120 米,而晚了郑和将近一个世纪的哥伦布,其远航船队之旗舰“圣?玛丽亚”号之总长仅25.5米,两船大小比例悬殊。
图1 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远航旗舰比较图
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探究角度,设置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12分)
[示例]
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的不同之处。(可从时间、次数、到达区域、航海目的、扮演角色、性质、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不同之处:①主要目的: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哥伦布航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黄金,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②性质:郑和船队为皇帝派出的官方出使海外的皇家舰队;哥伦布船队为王室特许的私人航海探险队。③扮演的角色:郑和船队为官方外交使团和朝贡贸易使团;哥伦布船队集征服者、殖民者、基督教传播者、通商者、海盗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⑵根据以上材料,试对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作出评价。
评价——郑和下西洋
①航海伟人和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时间、次数、资金、规模、装备、技术和到达地区范围,都领先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也称得上全世界历史上之“航海伟人”。
②国际影响和中国与亚非关系:郑和航行,宣传了明朝国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的联系,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未能持续:但郑和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缺乏持久动力,后来未能持续。
评价——欧洲航海家航行
①航行动机(目的);
②对西欧和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
③对所到地区的杀掳掠夺及后果:哥伦布航行,开始了欧洲近代殖民扩张和掠夺,从而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上看,哥伦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尽管这一进步是以侵略、掠夺的形式实现的。
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原因。(6分)
①直接原因:哥伦布通过探险、殖民获得海外财富,而郑和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2分)
②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政策逐渐走向海禁和闭关锁国等。(4分)
⑷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形成了怎样的巨大反差,原因何在?(12分)
反差:①郑和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无论在时间、次数、资金、规模、装备、技术和到达地区范围,都领先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但“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而“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4分)
原因:①(直接原因)哥伦布通过探险、殖民获得大片海外领土和财产,而郑和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4分)
②(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政策逐渐走向海禁和闭关锁国等。(4分)
(五)大航海时代中国的因应与反思
材料一: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 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材料三: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香港文化学者王鲁湘博士指出:“郑和死后,明朝人的身影,从此就从海洋上消失了。”请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大航海时代,为何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你对此有何感想?(12分)
原因: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为既缺乏经济动因,又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②在西方大航海和早期殖民时代,由于面临来自海域的威胁,明清王朝实行海禁政策。(4分)
⑵感想: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本来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在面临外域挑战时,却关闭了国门,闭关自守,坐井观天。这一举措失去的不仅是中国海洋权益与资源,更是失去了中国不断认知外部世界与提升自我发展的机会,最终中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背海而亡、向海而兴”。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8分)
五.知识体系
六.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4分。
1.图2是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A)

图2 《万国宇宙图》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B.新航路开辟前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     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A)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C.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D.欧洲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3.1519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船队共5艘船,280名船员,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当时西班牙货币单位)。庞大的费用私人难以募集,而西班牙国王投资占75%。这反映出的实质是(A)
A.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  B.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规模非常大
C.社会经济发展使欧洲王室财富大增   D.追求贵金属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4.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在“亚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说明(D)
A.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B.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C.美洲的发现出于一种偶然       D.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5.《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是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第一课。下面出自其课后学习活动的是(C)
A.马可?波罗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B.迪亚士是什么时间返回祖国的?
C.哥伦布打算在这个岛上停留多长时间? D.麦哲伦葬身在什么地方?
6.图3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D)
图3
A.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     B.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     D.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7.为纪念卡伯特到达北美500周年,“马修号”复原船(图4)沿着当年卡伯特的航海路线,于1997年6月24日驶入博纳维斯塔港。博纳维斯塔港位于(A)
图4 “马修号”复原船模型
A.纽芬兰岛   B.拉布拉多半岛   C.北冰洋地区   D.塔斯马尼亚岛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代西安府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生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
…………
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⑴哥伦布非常熟悉《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一的描述对哥伦布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富裕的东方(中国)对哥伦布产生极大诱惑,使他渴望去东方实现发财梦,也激起他的探险热情。(2分)
⑵500年前,哥伦布执意要冒险西航探寻通往东方新航路。根据材料二,哥伦布远航的动机是什么?其动机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6分)
动机:传播基督教,殖民占领所到地区,获取黄金和财宝,掠夺当地物产(香料、棉花等)。(4分)
动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2分)
⑶哥伦布的远航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8分)
成功原因:①相信“地圆学说”;②西班牙王室支持;③掌握并能使用季风、洋流等地理知识;④使用指南针(星盘)导航;⑤个人冒险精神。(每点2分,任答4点言之有理即可)
时间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