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4 09: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037590012026900
【课程标准】
1.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重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辩证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要点
学 纲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社会因素,树立唯物史观
2.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3.从阶级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视角,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概念阐释】1.什么是革命?
我们把改变人们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产方式,生产状态,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质的巨变的过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
2.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百科》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浏览课本,找出英国首发工业革命的条件
⑴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⑵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⑶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⑷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⑸英国的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⑹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17 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
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思维转换】换个角度,思考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政治
①确立资产阶级民治政治:君主立宪制;
②国内政局稳定
资金
①资本原始积累:国内:圈地运动??国外: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黑奴贸易?
②资本流动自由
原料
①国内:资源丰富(如煤铁资源);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国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劳动力
①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②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③人口流动自由
生产
技术
①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②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如:牛顿力学的创立与普及)
③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
④17?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
⑤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国家政策保护
①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如1624年?实施专利法(垄断法)
市场
①国内: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国外: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③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推动技术革新兴起(必要条件)【“需要是发明之母”】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关系:二工是一工深入发展
影响: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2495550294640原因: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促使棉纺织品价格上涨,棉纺织业获利丰厚。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
1.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从 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发展
⑴必要性:纺织分工的专业化,催生现代工厂制度
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了。
⑵开端:1771 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知识拓展】特点:①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 ②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③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④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
2870200603253.生产动力:蒸汽动力的发明与广泛使用
⑴必要性:
⑵标志:
9836151981201782 年,徒工出身的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经过不断改进,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
【标志性成就】)
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 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交通工具 革命:
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19 世纪初,汽船(1807年 美国 富尔敦)、火车(1814年 英国 史蒂芬孙 火车机车)先后问世。
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对煤和各种重型产品(钢材)的需求,使货物更快的运达销售地,缩短了货物销售时间,加快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冲击了旧的社会关系。
汽船和火车极大地改善了水陆交通状况,扩大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初步)。
蒸汽时代:
蒸汽动力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兴起,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它广泛运用到生产、交通领域,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
工业革命的完成
19 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扩展:
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领先的部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知识拓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①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②经济条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殖民扩张
③科技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④市场、原料: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⑤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其奠定了基础
2. 表现(成就)
①电的广泛开发和应用:意义: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类进入 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1886)、飞机(1903)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 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拓展】德国 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机化肥;柏琴 人工合成染料;雷佩 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瑞典 诺贝尔 发明了炸药。
④旧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埃菲尔铁塔
⑤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1876、美国 贝尔)、无线电报(1896、意大利 马可尼)产生
意义:电报和电话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③新技术与新发明层出不穷
④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原因: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在德国、日本、俄国等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⑤新旧产业迅速发展
⑥发生于重工业领域(如钢铁、汽车、化工)
⑦工业组织:出现垄断组织


【知识拓展】垄断组织 ★★
1. 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体。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大,资本需求也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3)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2. 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3.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5. 垄断的目的、评价
(1)直接目的在于保持企业生存与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和实现高额利润,控制市场。
(2)评价: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发展;但资本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同时他们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疯狂对外扩张,从而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
【拓展深化】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角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标志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发明者
身 份
工匠和技师
(科学技术与生产尚未真正结合)
掌握了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充当主要角色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开展范围和规模
⑴局限于个别国家(从英国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⑵规模小
⑴从多国(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都有重要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⑵规模大
主要领域
局限于轻工业领域
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
生产组织
形成工厂制度(中小企业)
企业主既是所有者也是经营者
形成垄断组织,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世界市场
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相同点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过程:都在动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结果: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浏览课本,找出工业革命的影响?
1.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2. 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垄断组织)。
3. 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工人运动,促使马思主义产生);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
4.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价廉物美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纸书籍发行量大增, 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5. 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
6.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归纳分类】
46951902922905大量使用童工
过分剥削工人,生活贫困
大量使用童工
过分剥削工人,生活贫困

【知识能力提升】
一、农业变革、商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
材料一:在 18 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因为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里, 必须有农业生产的足量剩余,才有可能养活那一部分不再需要自给衣食的商业和工业人口。
——琼斯
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
——R.R帕尔默
材料二:为什么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 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如此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在好几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首先,它为欧洲的工业、尤其是为制造纺织品、金属器具、船舶……在内的船舶附件的工业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也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据估计,18世纪从印度和西印度蔗糖殖民地所榨取的资金的总量与1800年在英国工业上投入的资金总量大约差不多。
——《全球通史》
材料三: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英]哈巴库克、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思考:在工业革命中,农业变革、商业革命和科技创新对工业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12分)
⑴农业变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劳动力的粮食供应、生产原料、资本积累以及国内市场,“农业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6分)
⑵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充足资金;(4分)
⑶科技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科学基础。(2分)
二、需要与发明——“需要是发明之母”
材料一:17世纪由印度进口的色彩艳丽并且价格便宜的印花棉布……同羊毛织品(欧洲人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相比,棉布衣服更轻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干,因此很受欢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纺织工业受到威胁,毛纺织业的生产者说服国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国内的毛纺织业。1720—1721年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印花棉布进口,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国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要使用羊毛裹尸布。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对棉布的需求是如此旺盛,以至于生产者不得不加快纺织速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为了提高产量,他们求助于新发明,很快,棉纺织工业机械化了。……
——《新全球史》
材料二: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早在18世纪前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一直未被应用于工业。例如,蒸汽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蒸汽动力在……古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要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
——《全球通史》
材料三:棉纺织工业首先实现机械化进程中的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密切相关行业、部门紧紧跟上。技术革新连锁反应的圈子不断扩大,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进展和突破又都为其前后环节新一轮突破创造条件。如此,从“传动”到“互动”,最后,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和部门都被动员、投入到技术革新和生产革命运动中,一发而不可收。……
——《工业文明的兴盛》
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或启示,并结合所学的有关工业革命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言之成理。)
[示例]
⑴观点:“需要是发明之母”;
⑵观点:需求与发明相互促进;
⑶观点:“需求推动下的技术革新连锁反应”;
⑷观点:“需要引领发明,发明刺激发明”等。
三、工业革命与能源、交通
材料一: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 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2分)
原因: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②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③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6分)
材料二: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原因:①运送物资的需要;②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③运输成本低;④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⑤政府支持。(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6分)
意义:①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②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③拓宽市场;④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四、工业革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材料一: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科技方面,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的思想日趋严重……在新技术成果应用方面英国日趋落后。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少,实验设备不足,管理混乱,科技人员地位低和待遇差成为普遍现象。
——《世界通史》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英国已有相当数量的资本输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又进一步加紧和扩大。……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的收入。……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英国的扩散和生产规模的扩张。
——[美]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发现未能首先在英国转化为技术发明的原因。(8分)
意义: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科学前提。
原因:①“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思想日趋严重”;②大量资本输出国外;③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④科技人员地位低、待遇差。
材料四:1870年,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
——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材料五: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⑵根据材料四、五,概括德国在电气工业方面的特点,(2分)并指出其原因(6分)和对德国发展的影响(2分)。
特点:①发展迅速;②世界领先。(任答1点2分)
原因:①通过普法战争,获得了充足的资源和资金;② “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③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并积极向应用方面转变。(6分)
影响:①德国经济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②德国从欧洲崛起。(任答1点2分)
材料六:(美国)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⑶根据材料六,指出美国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利因素。(4分)
原因:①美国重视和保护发明创造(专利)、鼓励创新;②积极“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 ;③“用国家根本大法保护发明创造”。(任答2点4分)
五、工业革命与社会问题
材料一: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材料二: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四: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表5)
时间
法律名称
1843年
《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855年
《有害物质去除法》
1876年
《流域防污法》
1926年
《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56年
《大气清洁法》
1963年
《水资源法》
1973年
《水法》
1974年
《污染控制法》
——整理自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⑴根据材料一至三,概括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负面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原因。(10分)
负面问题:享乐主义、信仰危机、疾病流行、自然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犯罪增多等。(任答4点4分)
出现原因:①近代工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缺乏环保意识,导致自然环境破坏;②城市化加剧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③道德滑坡、法制不健全导致犯罪增多。(6分)
⑵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说明: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2分)
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4分)
认识:①科技发展改变世界和人们生活,但也是一把双刃剑;(2分)②科技发展还需趋利避害,以人为本,拒绝“先污染后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分)
【知识体系】
【知识拓展】
项 目
工业革命进程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发生国家
主要在英国
英国、美国、德国等
前提条件
(1)政治上:“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稳定。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经济:人口、资本流动自由,工场手工业十分兴旺,英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3)市场/直接因素:到18世纪中期,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展。(4)技术: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命的热潮,开始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1)经济发展和殖民掠夺进一步积累了资本——经济基础。(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政治前提。(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社会需求剧增。(4)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开始投入技术发明
工业领域的革新部门
棉纺
织业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1年阿科莱特制称水力纺纱机;1779年,塞缪尔·康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冶金钢铁部门
18世纪初,达比父子的焦炭炼铁法……1760年约翰·斯密顿的鼓风设备
1856年,英国的贝塞麦炼钢法;1864年,德国的西门—马丁炼钢法;1875年英国的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
交通技术和动力
1750年后,约翰·麦克亚当等人发明碎石路的硬化道路技术。
1883年,德国戴姆勒制成汽油内燃机;1897年,德国狄塞尔制成柴油内燃机。
化学
领域
1736年,瓦尔特发明新的硫酸制造法;1746年,罗巴克改进瓦尔特法;1788年,法国的勒布朗发明制碱新法
19世纪70年代,德国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机化肥;1856年柏琴发明第一种人工合成燃料;雷佩发明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
标志性成就
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
电力及其系列设备,如电动机、发电机、电灯、电影
交通工具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轮;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19世纪80年代,德国卡尔本茨制成了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通讯工具
有线电报
1876年,贝尔试通电话成功;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送无线电报成功


①生产力革命——蒸汽时代、工业时代。
②生产关系革命——资本主义时代。
③社会关系革命——争取民主时代。
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⑤对外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其它:①引起了社会关系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②自由资本主义思想兴起。
③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④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确立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奠定了物质基础。⑤造成了环境污染等。
①生产力革命——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
②生产关系革命——帝国主义时代。
③社会关系革命——相对民主时代。
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⑤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求瓜分世界。
【课后训练】
1.《世界通史》中写道:“早期圈地运动受害者……是农民阶级的最底阶层:小农、帮工、靠公地维持生计的穷人们。封建庄园解体,人口游离失所,乡村生活颓废,……乡村牧师发现:以前40个人赖以为生的地方,现在只有1个人和他的1名牧人就把它占为己有了。”这表明圈地运动(A)
A.改变了农村社会结构         B.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C.使信奉宗教人数减少         D.使广大农民丧失生活出路
2.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D)
A.推动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业的产量
C.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到来        D.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
30035501943103.右图是1786—1830年间英国一百棉纺价格变化示意图(单位:先令/镑)。导致图中棉纺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A.棉花广泛种植降低了棉纱价格     
B.对外贸易加大了棉纺产品出口
C.经济危机导致了棉纺产品滞销     
D.棉纺织机器的发明与广泛使用
4.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中心,其运河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后,运河运输衰落了。运河运输衰落的原因是(A)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     B.大量殖民地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     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了世界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A)
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C.新兴工业对工人要求提高       D.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6.表6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7.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D)
A.工厂制度的建立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制表技术的进步           D.工业文明的发展
8.1903年,一位英国企业家说:“从前,一个制造商自己有—家企业,然后有几个合作者,就出现了股份公司。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阶段,需要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称的一种联合。”材料中所说的“联合”(B)
A.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      B.适应了大工业发展需要
C.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D.推动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9.19世纪初,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蓝袜”是一种文化沙龙,上层妇女伊丽莎白?蒙塔古被称为“蓝袜女王”。世人评论说:“‘蓝袜’这个词能使用下去,本身就宣告新女性的诞生。”这说明(A )
A.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B.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
C.男女平等的观念在英国迅速普及    D.教会垄断文化局面开始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英国以争得的海上优势为基础,实现了海军、殖民地和海外贸易三大要素的有序循环:强大的海军推进和保护了殖民事业和海外贸易;辽阔的殖民地提供了散布全球的海军基地,直接服务于舰队;巨额利润的海外贸易,既为海军建设及拓展殖民地提供了充裕的财源,更带动英国率先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倪海宁《英国海军的兴衰浮沉:冷战后“重出北大西洋”》
材料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观念十分盛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了逐步的解决。英国议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议会对环境治理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观念的转变,迫使政府必须要遵循法律,实施治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
——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4分)
条件:① “辽阔的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② “巨额利润的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财源(资本);③ “强大的海军推进和保护了殖民事业和海外贸易”,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8分)
因素:①工业革命展开;②企业盲目追求生产和利润;③无尽索取自然资源观念盛行。(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特点:①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②运用立法手段治理环境;③政府观念与职能转变。(任答两点4分)
8661403632835713740348043551054036328353581403480435
66294037852355105403632835358140348043591440460375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