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七):植物的新陈代谢【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七):植物的新陈代谢【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14 22: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应用
1. 光合作用的概念: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反应式:
①场所:主要为叶肉细胞的叶绿体。
②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_能量。
③影响因素:光照强度(主要)、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 光合作用的应用
(1)增加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等,都可提高蔬菜瓜果的产量。
(2)合理密稙: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密度适当、间距合理,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
4. 光合作用的意义
(1)光合作用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实现了物质的转化。
(2)把光能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3)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5. 光合作用相关实验: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应用
1. 呼吸作用的概念:植物利用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 呼吸作用反应式:
①场所:植物体的活细胞。
②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③影响因素:温度(主要)、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水分等。
3. 呼吸作用的应用
(1)保证呼吸作用正常进行: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2)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储藏粮食时,保持低温和干燥;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和氧的浓度;在温室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4. 呼吸作用的意义:为植物体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 呼吸作用相关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________________ 活细胞
条件 _________________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物质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储存能量(光能→化学能) 释放能量(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
联系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部分原料(二氧化碳)
2.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作物种植: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长、夜间降低温度以增大昼夜温差,同时合理密植,以提高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
实验 一 二 三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A试管内石灰水变浑浊 甲试管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乙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瓶中蜡烛熄灭,乙瓶中正常燃烧
实验结论 种子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五、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根系
根系的定义: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根系的分类
(1)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花生。
(2)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小麦、玉米、大蒜、水稻。
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矿物质)。
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根系分布浅。
(二)根尖(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的结构
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保护后面的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擦伤。
分生区:细胞质的密度较大,没有液泡。能不断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使根生长。
伸长区: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
根毛区: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厚,内有输导组织(导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三)根毛吸水、失水的原理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四)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最重要的三种营养元素分别是氮、磷、钾。
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及缺乏时的症状:
无机盐 主要肥料 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缺乏时的症状
含氮的无机盐 硝酸铵、尿素、碳铵 氮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含磷的无机盐 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现暗绿色或紫色
含钾的无机盐 氯化钾、碳酸氢钾等 使茎秆健壮,抗倒伏,促进淀粉的形成 茎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呈褐色。
(五)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 茎的结构
2. 物质的运输
(1)水分的运输:由茎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其途径为:水→根毛区→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叶脉→气孔。
(2)无机盐的运输:无机盐溶解在水中,随水的运输而运输,其运输途径与水分运输途径大致相同,其最终留在植物体内不会从气孔排出。
(3)有机物的运输: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六、植物的叶和蒸腾作用
1. 茎的结构
(1)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结构组成的。表皮上有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
(2)气孔与保卫细胞
①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②气孔的调节:当水分充足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反之,气孔关闭。
2. 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的速度等。
(3)蒸腾作用的意义:降低叶片温度;根部吸水的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4)蒸腾作用的应用:移栽植物时,剪去大部分叶片、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移栽、对植物进行遮阴处理等都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
(5)实验: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例1.小乐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图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②→④→①→ →⑥。(用图中的序号排列)
(2)实验操作⑤:将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并进行水浴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
(3)若实验过程正确,那么在实验操作⑥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但小乐在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后,发现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小乐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通过以下实验加以验证:取正确处理后的叶片,分成四组,将溶质质量分数为0.02%、0.04%、0.06%、0.08%的碘液分别滴在各组叶片上。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发现只有滴加0.04%的碘液的叶片,颜色变化与预期的一致。你认为小乐的猜想是

例2.小欢在研究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取如下方法。
方法 1: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同一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并统计气孔的数目。
方法 2:取 3 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依图甲所示方法处理。
(1)在方法 1 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 (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2)在方法 2 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 80 克,其后每隔 4 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
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
②该实验结束时,A、B、C 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 mA、mB、 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 mc—mB mB—mA(选填“>”、“<”或“=”)。
例3. 某现代化温室_è??è?????é???????°_,要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了同一品种,生长状况和质量完全相同的甲、乙、丙、丁、戊五组蔬菜,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暗处理1小时后,分别测出其质量变化;然后再同时置于光照下1小时(光照强度相同),分别测其质量变化,记录数据如下表,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实验中已排除蒸腾作用对蔬菜质量的影响)
组 别 甲 乙 丙 丁 戊
温度(单位:℃)21世纪教育网精品科学工作室 23 24 25 26 27
暗处理1小时后质量的变化(单位:毫克) ﹣1 ﹣2 ﹣3 ﹣4 ﹣2
光照后1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单位:毫克) +1 +2 +3 +4 +2
(1)乙组蔬菜光照1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2毫克(选填“>”、“=”或“<”)
(2)若下图表示丙组蔬菜一_????¤????O???K_段)对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变化,则图中表示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哪一段时间?(用字母表示) 并请说明理由 。
(3)在下图曲线中B点和F点处,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其原因是 ;
(4)根据下图推测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5)下图曲线中间D处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光照过强,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B.温度较高,提高了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消耗了较多的有机物
C.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CO2原料的吸收
D.光照减弱,气温降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例4.“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缺少空气, 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小徐同学对土壤空气的含量多少很好奇,决定设计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步骤 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取长、宽、厚分别是 5 厘米的土块,另取一块 的铁块,分别放入 2 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步骤 2: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 2 只烧杯内注水,如图所示。开始时用量筒取一定体积 的水流入,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把土块 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 V1、V2。
步骤 3:再在校园里选择一块干燥、被同学多次踩过的土地,取长、宽、厚分别是 5厘米的一块土块,按上面的步骤再次实验,记录用水体积为 V3。试分析并回答问 题。
请完成步骤 1 中的空格填写。
(2)在步骤2中,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为什么? 。
(3)请计算疏松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
(4)根据记录结果,发现 V1 V3(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含氧量高,终于理解草地为什么不能践踏了。
1.取甲、乙、丙、丁四组大小、发育程度相似,质量相同的新鲜菠菜叶,作如下处理: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再将上述四组叶片置于通风处,则出现萎蔫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
A.丁→乙→丙→甲 B.丁→丙→乙→甲
C.甲→乙→丙→丁 D.甲→丙→乙→丁
2. 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中,设计不合理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B.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验证蒸腾作用产生水
3.某研究小组设计了“N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四组实验,最恰当的一组是 ( )
4.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成下图曲线。请据此回答:
(1)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选填“D点”、“D点前”或“D点后”);
(2)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   关 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
(3)若要使该植物体内累积更多的有机物,则应 该   (选填“提高”或“降低”)玻璃罩内的昼夜温差;
(4)在森林中,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也类 似于该玻璃罩内的情况,即在早上6点前后CO2浓度最高。此时,森林里的空气中CO2浓度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
5.为“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
(1)本实验选择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盆栽的天竺葵,其理由是    。
(2)写出证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
(3)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设计“证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
6.课本上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因素的实验,如右图所示。
(1)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 的环
境中为佳。
A.高温干燥 B.高温潮湿 C.低温干燥 D.低温潮湿
(2)在水槽的水银面上有一层水,水起的作用是 。
(3)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现象,还受植物其他生理
活动的影响。你认为植物还有什么生理活动也可能导致出现水银柱     
上升?   。如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4)如果实验中玻璃管足够_é??????????±????°?_银柱最终能上升的高度,除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外,还主要与外界环境中什么因素有关?
1.保卫细胞与气孔的开闭有关,气孔由关到开的变化过程中( )
A.保卫细胞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保卫细胞吸水
B.保卫细胞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保卫细胞失水
C.保卫细胞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保卫细胞失水
D.保卫细胞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保卫细胞吸水
2.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途径是( )
A.土壤溶液里的水分→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
B.土壤溶液里的水分→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C.土壤溶液里的水分→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D.土壤溶液里的水分→叶中导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
3.林业工人伐树后,常连同枝叶放在山上,数周后削枝锯成圆木运往山下。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A.便于剥下树皮 B.利用叶片散失树干中的水分
C.让叶内有机物全部转送到树干中 D.让叶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光合作用
4.为了_???????¤??????????_合作用,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①设计并连接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②饮料瓶内倒入可使黑藻的生活环境保持较稳定的、适宜的CO2浓度的某溶液,再将黑藻放入饮料瓶中,溶液满瓶,用吸管吸掉长颈漏斗中的一部分溶液;③将此实验装置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观察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藻属单子叶多_??????????°??¤????_,茎直立细长,叶披针形,根据这些特征判断,在桃、玉米、衣藻、五针松和葫芦藓中,黑藻与哪一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21*cnjy*com
(2)为了让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得快些,应把该实验装置放在怎样的环境中? 。
(3)同学们取下黑藻叶,_??????????????????_染色,然后制作成黑藻叶的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细胞内叶绿体中有被碘液染色的淀粉颗粒,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还可观察到叶脉周围细胞的染色效果更好,原因之一是叶脉中有运输碘液的 。
5.右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装置放在20℃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是 mL/h。
(2)用这一方法测量光合作用速率,比实际的光合速率要 (填“高”或“低”),原因是        。
(3)如果在原实验中只增加光照强度,则针筒的容量仍维持在0.6mL读数处。在另一相同实验装置中,若只将温度提升至30℃,针筒容量需要调至0.8mL读数,才能使水滴维持在x的位置上。比较两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参考答案
例1.(1)⑤→③→⑦。(2)防止叶片继续进行光合作用;脱色后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观察。(合理即可)(3)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 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现象,可能是碘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合理即可)
例2.(1)②①③。叶绿体。(2)①防止水分蒸发。②<。
例3. (1)> (2)A-G段,因为植_??????????????¨é??_要二氧化碳, AG之间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都有减少。(3)B点和F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4)F (5)C
例4.(1)大小和形状和土块相同;(2)当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使用滴管加水能够更加准确的控制水面刚好 浸没土块或铁块,防止加入过量的水,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3)(V1-V2)/125;(4)大于
1.C 2. D 3.C
4.(1)D点前 (2)气孔 (3)提高 (4)低于
5.(1)便于氧气的观察与收集(2)取出试管并迅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内,木条复燃,则是氧气。(3)再设置一组实验,与现有实验装置完全一致,一组放置在光照下,一组放置在暗室中,一定时间后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以及检验气体成分。
6.(1)A(2)防止水银蒸发,造成污染(3)光合作用 黑暗 (4)大气压
1.A 2.B 3.B
4.(1)玉米(2)光照充足、温度适宜(3)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导管
5.(1)0.8mL/h (2)低 植物同时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部分氧气
(3)这两个实验中,光照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温度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或答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1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