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七、文化常识专题
一、敬辞和谦辞
1、常见敬辞
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令
贤
贤弟、贤郎(对方儿子)。
尊上、尊亲(对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对方父亲)。如: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尊
大
大王、大人、大兄。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惠
惠顾、惠存、惠赠、惠书。
奉送 、奉还、奉劝、奉陪。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足。
奉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公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如:莫说相公痴。(《湖心亭看雪》)
先人、先父。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先
特定对象
其他
对帝王:万岁、圣上、陛下、大王、可汗、九重天。如: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对将军:麾下。
2.常见谦辞
小弟、小女、小儿、小店、小老。如:我小老这一双眼睛。(《范进中举》)
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如: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舍
舍弟、舍妹、舍侄。
小
帝王自称:朕、孤(孰若孤?《孙权劝学》)、寡人。
官吏自称:下官、小吏。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生
小生、晚生。如: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范进中举》)
愚
愚兄、愚见。
拙
拙作、拙著、拙见。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特定对象
寒舍、见教、见谅、斧正。
其他
二、年龄称谓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小孩。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黄口指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表示已经成人,也称“落冠”。如: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三十岁。如:三十而立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耳顺六十岁,也称“花甲”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三、姓名称谓
①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对“名”解释或补充,有意义相关性。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王维字摩诘, 杜牧字牧之,李商隐字义山,辛弃疾字幼安。
②古人有称已用“名”,称人以“字”。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1.称“字”:
①别号: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居住地、室斋名或为表明志趣给自己取的别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出生地或住地);辛弃疾号稼轩、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室斋名);周敦颐号濂溪先生,诸葛亮号卧龙,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等(以号明志)。
②谥号:王侯将相、高官文士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如:范仲淹谥号文正,其文集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文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2.称“号”:
以官名来称呼对方。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称姓杜的朋友为“杜少府”。其他如:杜甫(杜工部)、王安石(王荆公)、刘禹锡(刘宾客)、王维(王右丞)等。
3.称籍贯:
以出生地称呼对方。如:《马说》的作者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其他如:柳宗元(柳河东)、孟浩然(孟襄阳)、杜牧(杜樊川)等。
4.称官职:
以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对方。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王昌龄,它本是唐代一个县名。其他如:柳宗元(柳柳州)、岑参(岑嘉州)等。
5.称官地:
四、常见代称
1.匹夫:平民百姓。如: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2.白丁:没有功名的人。如: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3.鸿儒:博学的人。如: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4.布衣:平民。如:臣本布衣(《出师表》);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5.蛾眉:女子。如: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满江红(小住京华)》)
6.巾帼:女子。
7.须眉:指胡须和眉毛,也指男子。
8.手足:弟兄。
9.同窗:同学。
10.桃李:指所栽培的后辈或学生。
11.黄发:老人。如: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12.骚人:文人。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13.南冠:俘虏。如: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別云间》)
14.丝竹: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15.案牍:官府文书。如: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16.金经:佛经。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17.风骚:文学或文章辞藻。“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如:稍逊风骚(《沁园春.雪》)
18.庙堂:朝廷。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19.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后指国家。
20.烽火:战事。如:烽火连三月(《春望》)
21.干戈:战争。如: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22.兜鍪:士兵。如:年少万兜鍪(《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
23.岱宗: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
24.婵娟:月亮。如: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5.桑梓:家乡。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进中举》)
26.鸿雁:信使。如: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27.青鸟:信使。如: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28.征蓬:远行之人。如:征蓬出汉塞(《使至塞上》)
29.汗青:史册。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30.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如:牺牲玉帛(《曹判论战》
五、传统节日
名称
时间
习俗
春节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挂年画、吃饺子、拜年贺喜、舞龙舞狮
元宵节(上元)
农历正月十五
赏花灯、猜灯谜、放天灯、吃元宵(北方)、吃汤圆(南方)
寒食节
清明前一二天
禁烟火、吃寒食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祭祖、扫墓、踏青、放风筝、栽柳插花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挂莒蒲、喝雄黄酒、斗百草、驱“五毒”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
中秋节
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观潮。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饮菊花酒、插茱萸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祭拜祖先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
守岁、吃年夜饭
六、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七、科举制度
考试类型
院试
(童生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试地点
县/府/州
京城和各省贡院
礼部
皇宫
主考官
各省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委命大臣)
参考人员
童生
秀才(监生)
举人
贡士
通过后身份
秀才(进学)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称号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鼎元)
考试时间
三年两次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八、官职升降
选拔、任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
1.左迁:
迁,贬谪,降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如:《闲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岳阳楼记》中的“迁客”
2.谪:
贬官。如:《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
3.陟:
提拔、晋升。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
4.举:
九、礼仪习俗
1.揖:拱手行礼。如:将军亚夫持兵揖日(《周亚夫军细柳》)
2.朝:朝觐,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日朝,秋见日觐"。如: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3.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称“跪”。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如:长跪而谢之日《唐睢不辱使命》)
4.避席:席地而坐时因尊敬对方而离开席子站立在一边。
5.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6.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旄节以为凭证。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
7.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分别称崩、薨、卒、百岁、千秋等。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8.送别习俗:
①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②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
③送别方式:饮酒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
音乐相伴作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折柳相送(“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设帐送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山川地理
1.海内:传说中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海内。例: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四海:指天下、全国。例: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3.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
4.江南:古代指长江以南地区的总称。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逄李龟年》)
5.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杜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一蓬莱、方丈、瀛洲。例: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9.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十一、天文历法
1.天干、地支、生肖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即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排列组合的六十甲子来表纪年的方法。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中的“丙辰”。
2.干支纪年法:
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如:《岳阳接记》“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中的“崇祯”
3.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戍秋日”,“天启”是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4.年号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即指“鲁庄公十年”。
5.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十二、计量、计时单位
1.石:古代容量或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如: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钟:古代一种量器,也是容量单位。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3.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也是容量单位。如: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
4.骑:古代称一人一马为一骑。 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5.方:古代面积单位。如: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6.仞: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如:高万仞(《愚公移山》)。
7.寻、里: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为一尺,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十尺为一丈,一百八十丈为一里。如: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8.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如: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9.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如: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十三、戏曲知识
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白脸代表凶诈;金脸、银脸代表神秘。
1.京剧四大行当
生:净角和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有老生、小生等。
旦:女性正面角色,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
净:俗称花脸,男性角色,用脸谱化妆。
丑:俗称小花脸,喜剧角色。
2.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
唱、念、做、打。
3.脸谱:
十四、其他并称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5.四库:经、史、子、集
6.五行:金、木、水、火、土
7.五音:也称"五声",即官、商、角、微、羽
8.五谷:稻(或麻)、黍、稷、麦、菽
9.五味:酸、甜、苦、辣、咸
10.六畜:马、牛、羊豕(猪)、犬(狗)、鸡
11.六义:指《诗经》中“风、雅、颂” (诗歌形式),“赋、比、兴”(表现手法)
12.六书:指汉字造字构形的方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13.岁寒三友:松、竹、梅
14.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7.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
18.诸子百家:对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19.三教九流:
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种学术流派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