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高中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课件:古诗词朗诵(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高中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课件:古诗词朗诵(3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4 20: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
登 岳 阳 楼
【诗词今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深度赏析】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望着汪洋浩瀚的洞庭湖,触景伤情,遂作此诗。
二、整体赏析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间和空间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
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
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
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
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三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
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
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
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
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
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
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
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
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诵读自测】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的感情。
B.在颔联中,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把湖水描写成了
四际无垠的景象。
C.颔联、颈联由观景引出,虽然颔联只是写景,颈联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但两联在内涵上却是一脉相通的。
D.“凭轩涕泗流” 一句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
万分压抑的感情。
【解析】选C。“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可以说明了颔联绝非仅仅是写景,颈联也绝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壮阔磅礴的气势,富有动感和力度。
3.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体现了“诗圣”杜甫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两联分别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孤苦、晚景凄凉的哀叹和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2)《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反映了杜甫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3)《登岳阳楼》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桂枝香·金陵怀古
【诗词今译】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
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头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下往来穿梭,西风起
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
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
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
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
时时地还把遗曲《后庭花》吟唱。
【深度赏析】
一、创作背景
  王安石罢相后,出知江宁,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时所作。他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兴起了满怀的愁绪。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
二、整体赏析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
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
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怡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
秋的傍晚,临江览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
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一借南朝谢朓名句“澄江静如练”;一出自家随手拈举。即一
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转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
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凝眸细审,却又见
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
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
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
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
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
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代杜牧于《泊秦淮》中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诵读自测】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晚秋”与下句“初肃”
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
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C.下片“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
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D.《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所发的议论,是王安石在慨叹自己的悲欢离
合、闲愁哀怨,因他的变法主张不被人理解,内心无比痛苦。
【解析】选D。下片所发的议论,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2.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上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3.作者在词的末三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以“__________________”四字领起,为全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1)登临送目 (2)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念奴娇·过洞庭
【诗词今译】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烟波浩渺、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在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船舷,独自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深度赏析】
一、创作背景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这首《念奴娇·过洞庭》就是张孝祥的代表作之一。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赏析
  该词上阕开篇“风色”两句对风物的描述,由近及
远,类似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手法。“扁舟”两句由静转
动,先将“有我”之境作为全篇的铺垫。“玉鉴琼田”
二句由近及远,将镜头拉开,表现出词人触境生情,心胸渐次开阔。至此,一幅悲悯的全景图自然浮现在读者的眼前。“素月”以下五句,笔锋横转,将悲悯化开,最后落脚在一个“妙”字,表现出词人在此情此景下的一种超然的乐观。
  下阕以“岭海经年”开头,本来表达的是人生的坎坷,但笔锋随“孤光”一转,借澄澈的月光充分表达了内心的坦荡,这种坦荡随洞庭的浩波弥漫开来,成就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千古绝唱。最后的结尾终于把通篇的气韵推向“不知今夕何夕”的“无我”之境,读者的思绪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思绪的起伏跌宕,景色的错综交融,通过词人收放自如的布局,显得如此自然和流畅,充分体现了词人在谋篇布局中的匠心独运。
  如果说上阕的结构是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外及内的话,下阕的结构则正好形成一种反对应。从微妙的心路历程到宏大的包容乾坤的胸襟,从坎坷的经历到超然物外的“无我”的意境,从具象的风物到抽象的气魄,在寥寥数语中充分发散开来,真正达到了巅峰。
【诵读自测】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上片以“玉鉴琼田”为喻,极写月夜洞庭的风平浪静、明净光洁的美景。
B.下片“肝肺皆冰雪”句,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异曲同工之
妙。
C.“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想象奇特,意境阔大,气势恢宏。
D.整首词把天光水色、物境心境、昨日今夕,全都融会在一起,笔触柔婉细
腻。
【解析】选D。整首词笔酣兴盛,豪放旷达,非“笔触柔婉细腻”。
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具体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三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是写月夜洞庭的景色,也是作者心迹的写照。作者用“表里俱澄澈”的美景来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品质,其高洁人格、高尚气节、阔大胸襟完全融化在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皎洁清朗、通体透明的艺术境界之中,一个高风亮节、超尘脱俗的形象跃然纸上。
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点明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感情的高潮所在。?
(3)苏轼《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敲击船舷、仰天长啸,抒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满腔豪情。?
答案:(1)表里俱澄澈 (2)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3)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游  园
【诗词今译】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这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啊!
【深度赏析】
一、创作背景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明代戏曲作家。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他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二、整体赏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而
《游园》则是最美的一折。
《游园》文辞典雅、寓意深刻、辞藻华丽,表达了杜丽娘在春天娇媚的
阳光下春心荡漾的感受,她一边享受着春天的温暖,一边伤感情怀的寂寥。
虽然姹紫嫣红的花儿都已遍地开放,但美好的景色却被残廊破壁、断井
塌墙所遮盖,令人无可奈何。眼前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在彩绘的亭台楼阁上,
清晨曾迎来朝霞,傍晚曾送走彩云,晚间曾听到雨落珠帘之声。细雨如丝、片
片清风的烟波之上,曾经荡漾着美丽的船只。然而,锦屏绣阁中的人儿,却太
辜负了这美好的春光。
汤显祖在《游园》一折中,将杜丽娘的心情一层层剖析分明:杜丽娘清晨醒来的慵懒,想到游园的愉悦,梳洗打扮迎接春天的急切,观赏自己的娇柔,踏出闺门的激动,处在春景之中的骄傲,迈进花园的惊叹,看到残垣断壁的感慨,想象昔日的欢乐,感叹时空的流逝,辜负大好时光的感伤,消磨无聊时光的无奈,一步一步把杜丽娘的情绪推向高潮,使得她游园之后蓦然发出游春之感慨、与春之眷恋、春去之闷怀。从游春到恋春,转而惜春,再到伤春,一幕幕铺垫得当,丝丝入扣。
【诵读自测】
1.对【皂罗袍】这支曲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支曲子借姹紫嫣红的无人赏识,良辰美景在无可奈何中虚度,引起人们对
美好青春被扼杀的深悲与共鸣。
B.“朝飞暮卷”形容轩阁的高旷,源自王勃的《滕王阁》:“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对丽娘乘坐画船游玩时所
见的园中春景的描写,表现了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
D.“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是对绚烂春景的惊讶与赞叹,也是对辜负美好
春光的遗憾,是对美好青春无人赏识无人陪伴的深沉的哀怨。
【解析】选C。C项,“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错误,表明其内心的开阔旷远。
2.【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杜丽娘的复杂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
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朝飞暮卷,____________;雨丝风片,____________——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答案: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赏心乐事谁家院  云霞翠轩 烟波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