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4 21:2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导入新课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导入新课
回忆性散文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重点)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nǎi)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作者简介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弃儿》(长篇)
《生死场》(长篇

《呼兰河传》(长篇

《马伯乐》(中篇)
……
《孤独的生活》
《商业街》
《萧红散文》
……
长篇组诗《砂粒》
……
1.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
2.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林贤治




萧红
作者简介
小说
散文
诗歌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也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为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鲁迅去世。从悲痛中振奋起来后,1939年10月,萧红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片心意。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
鲁迅先生》,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萧红是一位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
作家,而这篇文章变是她这类作品的代表。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
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共分八个生活
片段叠加而成,自然空行成段。全文布局自由随
意,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捕捉到了
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
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回忆录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文体常识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相关介绍
鲁迅重要文章的解读:
人物·介绍
《祥林嫂》
人性的残忍,“咀嚼人的灵魂”
《药》
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吃掉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民族的劣根”,呼唤生命的强者
《狂人日记》
吃人的文化,打破“瞒”和“骗”
人物·介绍
《在酒楼上》
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
《肥皂》
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
《社戏》
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
《纪念刘和珍君》
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
《论“他妈的”》
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
《论照相之类》
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鲁迅的“敌人”:
人物·介绍
周作人
徐志摩
梁实秋
林语堂
胡适
郭沫若
周扬
一生最痛恨的人
鲁迅的“朋友”:
人物·介绍
闰土
胡风
冯雪峰
萧红、萧军
瞿秋白
藤野
张天翼
郁达夫
社戏
中年时的鲁迅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文中旁批理解文章内容,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记录在书上。
2.小组交流:与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若有分歧可请教老师。
第一部分(1-13):写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
1.(1)写鲁迅先生的笑声。
2.(2)写鲁迅先生轻捷的步伐。
3.(3-13)写鲁迅先生和朋友夜谈、吃饺子和韭菜合子。
第二部分(14-34):写鲁迅先生会见青年朋友。
1.(14-23)写“我”对先生的两次访问。
2.(24-26)写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批评及他细致展读每位青年的来信。
3.(27-30)写校样纸挪作它用,但先生却“不以为稀奇”。
4.(31-34)写先生在百忙中陪伴客人、及时回复各位朋友的来信。
第三部分(35-66):写鲁迅先生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1.(35-54)写鲁迅先生一天中繁忙的生活。
2.(55-59)写鲁迅先生在小事件中都能做到求真务实。
3.(60-62)写先生认真包裹好每一本要寄出的书。
4.(63-66)写先生竭尽全力,辛勤工作,为人类留下更多财富。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阅读课文,分小组完成下表。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潇洒、幽默、风趣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萧红从哪些方面回忆了鲁迅先生,简要概括出来。
日常琐事
神情姿态
饮食起居
工作习惯
待人接物
休闲娱乐
精读细研
2.
作者从这几方面,刻画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根据示例找一找相关语句。
神情姿态
示例: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精读细研
饮食起居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简单随和
精读细研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既是一位热情的主人、可敬的长者,又是一位风趣的智者,更是一位敬业的伟人。
3.说一说: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精读细研
4.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草率深恶痛绝,但是仍然认真阅读每封来信,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迅先生严格要求着青年人,同时也严格的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可亲。
5.本文最后一自然段的“鬼”是指的什么样的人?
这里是作者借题发挥的一句话,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这些人由于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因循守旧、思想落后。而鲁迅代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他不但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他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
6.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还写了“我”、海婴、许广平。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7.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例如平静叙述中饱含的深刻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写许广平的忙碌,对客人的招待,寄邮件等从侧面表现出鲁迅的热情。
8.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更真实
②更直观
③更真挚
④更有趣味
⑤更有表现力
9.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点拨】 文章开始先写了鲁迅先生的笑,抓住他的笑是从心底涌出来的,是真诚的,是明朗的这个特点。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这些地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可信。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点拨】 “心里的欢喜”“仿佛不顾一切”“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安顿”“沉思”“谈得热闹”……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事实而铸就伟大。
10.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哪些不平凡?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候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12.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表现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表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就像一个斗士在
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13.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鲁迅说:“只要能配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养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文写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14.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课文描写鲁迅的性格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拿不住
咳嗽
夸张的写法,豁达爽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语言描写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用语言直观地表现了鲁迅幽默风趣的形象。
3.神态描写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笑着

出神地勾画先生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容。
4.侧面描写
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
许先生说
从许先生的角度表现了鲁迅的求真、务实。
5.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通过神情、语言、动作的描写,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归纳主旨
本文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
闻、亲见,所以既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又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对回忆对象充满缅怀崇敬之情。因此作品不仅富有史传性,而且也富有文学性。
1.虽是怀人散文,却具备“史传性”与“文学性”的双重因素。
2.捕捉人物生活中的灵性细节,从细微处见精神。
本文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通过捕捉鲁迅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他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比如夜里看完电影,鲁迅先生让车给别人坐;深夜展读青年的来信。这些小事,都在无言中表现出鲁迅克己待人的品质。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本文最典型的特色。质朴无华,真情毕现。文章记述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通过小事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是那样亲切自然,真实感人。以小见大,以平凡表现伟大,更有力量,更具感染力。
技法借鉴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5.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名言选
结构梳理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形象:
可亲、可敬
平凡、伟大
1.笑声明朗
真诚,开朗
2.走路轻捷
干练,敏捷
3.陪伴客人
热情,温和
4.读、复来信
关心扶持青年
真人
5.看电影、吃鱼丸
父子情深
凡人
6.翻书休息
惜时,勤奋
7.翻译《死》文
殚精竭虑
伟人
作者感情:
爱戴、崇敬
赞美、怀念
课堂小结
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检测练习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