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和逐渐解体的原因与作用;知道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关系;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主要表现;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理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体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评价历史人物,懂得既要关注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 
2.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1.产  生:19C六七十年代(洋务时期) 
2.初步发展:19C末20C初(甲午战争后) 
3.短暂春天:1912—1919(民国初年 或 一战期间) 
4.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5.空前破坏:日本侵华时期 
6.发展困境:1945—1949(国民党统治后期) 
7.建国后:鼓励发展(1949.10—1952)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导 语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洋务运动——官营工业 
②民营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 
01 
02 
03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PART 01 
一、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开始,进而引起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一、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涌入通商口岸。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鸦片战争后,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破产的农民、 
手工业者涌入城市 
洋行大量增加 
一、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一、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及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为硗确(土地不肥沃),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 ——(清)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请思考:“各国通商之初”,武夷北苑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外商收购,利益驱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变化 
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统计 
(1836~1838年、1894年) 
年代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项目 
数量(万担) 
比例% 
价值(万两) 
数量(万担) 
比例% 
价值(万两) 
内销 
165.29 
76.78 
1414 
171.48 
44.32 
1467 
外销 
50 
23.22 
769 
215.44 
55.68 
3317 
产量 
215.2 
100 
2183 
386.92 
100 
4784 
一、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成为工业原料) 
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商业、金融业变化,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开始出现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的标志) 
国内: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原料、市场、先进技术 
国际:沦为了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洋务运动——官营工业 
②民营工业 
PART 02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工业”的“近代”的含义是什么? 
大机器生产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官营工业 洋务运动 ②民营工业 民族工业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商企业的刺激 
诱导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鸦片战争后, 
原因: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除了洋务派的官办近代工业企业,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还有哪些途径? 
①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工矿企业 
②部分原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 
(1)兴建方式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中国, 
想要投资兴办近代企业,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兴办? 
(1)集中区域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贻来牟机器磨坊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时间: 
19C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 
沿海通商口岸 
 
为什么是沿海地区? 
a.经济基础好 
b.交通便利 
c.便于引进机器 
d.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如何? 
步履艰难! 
①满清政府对民间企业限制严格; 
②洋务派企业不愿与民间企业分利润; 
③外资企业具有技术、管理优势,民族工业无 
 力相比; 
④传统经济仍然强大,只有东南沿海一带,发 
 展条件较为优越。 
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PART 03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 
工矿企业总数 
资本总额 
发展速度 
1894年 
约200家 
3519.1万元 
1895—1913年 
549家(10万元以上) 
120288万元 
15% 
(家) 
1 8 9 5—1 9 1 3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贵府少大老爷 
张謇恭应 
殿试一甲第一名 
赐进士及第 
钦点翰林院修撰 
捷报 
张謇(1853—1926) 
江苏南通人 
  张謇世代耕读传家。幼年聪慧好学,3岁启蒙,4岁入塾,5岁就能背全《千字文》,16岁考中秀才,33岁考中举人,1894年张謇再次应考,中了头名状元,并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国非富不强, 
富非实业不张” 
 “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从1895年起,张謇前后花了5年时间,用集资认股的方式解决了建厂房的资金,又在两湖总督张之洞的帮助下解决了纺织机器的问题, 1899年4月14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纺出了第一缕棉纱。大生纱厂开工不久,产品就供不应求,纱尚未纺出,已预购一空。 
投产第一年,获利银12万两,第二年获利银15万两。在1912年到1921年的10年间尤其在一战期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21年仅一、二两厂资本增加到360多万两,同时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周学熙 
周学熙:清末明初杰出民族资本家。创办华新纺织公司、中国实业银行等企业。 
与江苏南通的张謇其名,被称为“南张北周”。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 
实业救国的热潮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至一战前 民族工业出现第一个小高潮原因: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俱用华人”,但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材料二: 
  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京城官府见机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材料三: 
  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在办厂过程中,很多民众认为机器代替手工缫丝,恶果必多;男女同厂工作有伤风化;工厂冒烟,有伤风水;操纵机器,必定伤人等等,攻击污蔑接踵而至,还曾一度发生捣毁机器、破坏丝厂事件。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 
新生产技术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谭嗣同就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