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 孙权劝学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4 21: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期中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从《孙权劝学》中了解。
导入新课
文言文
孙权劝学
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等文学常识,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重点)
2.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自己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素养)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作品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本文选自此书,《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介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文中人物简介
孙权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文中人物简介
鲁肃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跟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故。
文中人物简介
吕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写作背景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文学常识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再让全班齐读,教师范读,分小组朗读。
2、疏通文意:
要求:找出生字词及不懂的词语句子,同学间合作解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掌管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岂:难道。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但:只是。
(3)肃遂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遂:于是。
补充重点字词、句子: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孙权

吕蒙

鲁肃

求学过程
吕蒙
鲁肃





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把握细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点拨】
阅读理解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点拨】
阅读理解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点拨】
阅读理解
4.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点拨】
阅读理解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试分析句话。
【答案】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6.“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这样说有何作用?
【答案】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7.“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案】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8.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最后一句话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说明鲁肃对吕蒙佩服之至,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10.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开卷有益。
②劝人要讲究策略。
③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
⑤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⑥不能因事情的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⑦抓紧时间,发奋学习。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分析形象
孙权
吕蒙
鲁肃




非吴下阿蒙
军中多务
不可不学
当刮目相待
启示?
(现身说法)
(侧面描写)
分析形象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孙权劝学
分析形象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行动)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
鲁肃赞学
分析形象
文中人物对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孙权: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吕蒙: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分析人物性格
分别说说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性格。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
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善于听取建议,会读书,
有进取心。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记事简练而完整。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
写作特色
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详略得当,剪裁精当。
写作特色
课文解析学习
成语学习与运用: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课文解析学习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延伸训练
*假如咱们班有一名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你是他(她)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办?
*学过本文之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劝学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6.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1.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吕氏春秋?孟夏纪》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得到天下。
2.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刘向《说苑》
【译文】人们都知道用食物解决饥饿,不知道用学问治好愚昧。因此本性良好的人在年幼时,一定要在学问上勤学苦练,用来修养他的本性。
孙权劝学
吕蒙
孙权
鲁肃
善劝
关爱部下
好学
听劝
学有所进
爱才
敬才
就学
劝学
赞学
课堂小结
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一百字左右)。
检测练习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