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文化产品
商品
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的史实,理解近代以来商业贸易路线的扩展,知道文化交流从区域扩展到全球空间的史实。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通过文献、图像等史料,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中商品流动的史实,知道商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色。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辩证分析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并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感悟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深刻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学习目标
02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文化:一般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目录
CONTENTS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商品流动、商人活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叶、瓷器、奴隶、钟表、服饰、思想
01
02
03
在商贸活动中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空间、交融、发展、经贸
时空观念
1947
1870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基本形成
1840
1500
1918
1939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78
1991
1995
世界贸易受挫
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1945
1765
1914
据教材第一子目“全球贸易网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成世界贸易网形成及演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关贸总协定签署
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世贸组织成立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合作探究
1、以世界洲际贸易路线的变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图1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提示:①贸易路线空间分布
②贸易路线稳定性)
图1、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
①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
②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图2、新航路开辟后日益扩大的商品市场
合作探究
2、以世界洲际贸易路线的变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图2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提示:①贸易路线空间分布
②贸易路线稳定性)
①通过三角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亚、欧、非、美的建立起直接商业联系。②贸易范围扩展到全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全球贸易持续发展。
图2中红色贸易路线是由哪个国家主导开辟的?列举此贸易路线的代表性商品?
二、商品流动、商人活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凯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国王后。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1、茶叶(饮茶习俗)
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今天,英国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饮茶习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图中A、B哪一条是构成“万里茶道”的贸易路线?
B贸易路线是由哪个国家主导的?
2、瓷器
陶瓷是民俗文化重要载体,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情趣。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帆船贸易”兴起和衰落的主要原因?
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
衰落:英国确立海上霸权;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
3、奴隶
奴隶贸易还将非洲文化带到欧美,并影响着欧美文化的发展。不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文学艺术,非洲的文化传统都丰富了欧美的文化。
——高照明《奴隶贸易对非洲和欧美的影响》
结合材料说明这种商品的流动会带来哪些文化层面的影响?
影响:促进非洲文化的传播;丰富欧美文化内涵,促进欧美文化的发展。
阅读三角贸易示意图,思考在中程阶段最特殊的商品是什么?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穿儒服的利玛窦
西僧利玛窦有自鸣钟,中设机关,每遇一时辄鸣
——(明)谢肇淛《五杂俎》
4、钟表(时间观念)
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何变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使用上一般使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变化:时间观念从随意模糊到逐渐精准化;
从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到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5、服饰
法国设计师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5、服饰
说明上述三幅图片展示的服饰样式名称是什么?
6、思想
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是现代性的源头,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曾有过真实的交融,中国思想传统参与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自我建构过程,由此可以发现,现代性并非欧洲的,而是普世性的价值。中国思想参与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实践理性取代宗教神学的世俗化进程,诸如民主政治、平等观念等启蒙价值都深受中国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现代性的普世依据: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真实融会》
启蒙学者所能了解到的中国思想来自于商人和传教士的转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和传教士在启蒙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影响: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中西文化的交融;丰富启蒙思想的内涵。
6、思想
从1820年代起,来华英美新教传教士和商人通过他们在中国创办或支持的出版媒介和他们的著作,批判并否定在此之前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他们认为中国文明是一种停止的、没有历史的文明;中国的民族特性是由排外、迷信和其他恶劣品质构成的;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则是以残忍、腐败为特征的,而这又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西方关于中国的研究和著述越来越多地展现中国的负面形象。
——吴义雄《商人、传教士与西方“中国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商人传教士对中国形象有何认识?并简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原因:
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
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
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三、在商贸活动中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根据材料及提供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合作探究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摘编自2019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评论
2020年12月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未来榜)
①促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文化产品贸易,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世界文化传播到中国)
②促进文化交融,促进文化发展(如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可以更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③促进经贸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提示:先明确对话主题,注意理解类题目答题规范。
综合探究
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的文化交流媒介。结合近代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任选以下1个情境,以对话形式谈谈你对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重要角色的理解。
①1750年,英国商人进行黑奴贸易
②2020年11月,深圳举办云上文博会
(参考示例)场景一
黑奴贸易促进了非洲和欧美文化交流。
甲:从地理大发现后我们运送了越来越多的黑奴到达了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都不如我们了。
乙:现在拉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混血人种,人文地理环境出现很大改变。在新英格兰这些黑奴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
甲:这样说来新大陆有了非洲文化、我们带来的欧洲文化以及当地的土著文化,说不定以后会形成一种新的美洲文化。
乙:看来得益于我们的商业活动,不同类型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并发展,希望这种文化的交流也会更好促进我们的商业贸易发展。
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