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08: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14课
[帮你理一理]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在工作之余,在闲暇之时,带着一份真情,走进自然,看看花草树木,倾听一番飞禽走兽的呼唤,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本周我们学习的内容,《山中访友》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通过学习,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幽径、湛蓝、玄奥、清澈、德高望重、返老还童、津津乐道;肥硕、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等词语。并能品味好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诗歌的朗读节奏。
散文讲究情景交融,以情动人。按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抒发作者的情怀。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它的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所谓“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诗(词)句的朗读节奏有两种方式:①根据音节划分。②根据意义单位划分。前者如“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后者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请你想一想]
[例题1]《山中访友》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问的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例题2]结合诗文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农家丰收图”,可以怎样描述?
解析: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与亲友一起分享……
[你来做一做]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枯涸(  )  蟋蟀( ) 湛蓝( )
2、请在方格中用楷体书写以下词语,并选三至五个词语组成一段连贯的话。50字左右。
幽径 湛蓝 清澈 凝神 返老还童 栖息 梦寐
一段话: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词语的含义。
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友”指作者在山中拜访的自然界的各种景物。
B.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C.本文清新自然,通篇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中的花、鸟、云、雨、泉、树等等自然景物写得“活”起来,富有生命力。
D.文中的作者说落叶在敲击中回荡着“时间的回声”。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所描绘的三幅图画,它们依次是( );( );
( )。
[你来试一试]
阅读课文《山中访友》3—7节,回答下列(6-10)题。
怎样理解“德高望重”在课文中的含义?
称“山泉”为“姐姐”,并用第二人称“你”,有何表达作用?
文中“访友”的“友”是指什么?有哪些朋友?
作者把自然界的古桥、山泉、小溪等当作朋友,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在大自然中,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经历和感受呢?请你也用一两个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成一个小片段。
阅读下面短文,思考下列11—17题。
秋 颂
罗兰
(1)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2)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3)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4)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5)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6)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7)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8)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9)“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10)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11)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1.请找出本文中的成语:
答:
12.文中的(8)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答:
13.文章从 、秋 、秋 、秋 、秋 等方面颂秋。
14.作者用以颂秋的几个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答:
15.作者认为秋之“美”是什么?
答:
16.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具有这份秋之美”。
答:
17.请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及喜欢的理由。(至少写两句)
答:
自我评价 ☆☆☆☆☆
13-14课
1、(Shuò) (qī) (hé) (xī) (zhàn) 2、略 3、1)“一面明镜”之喻,紧扣山泉的特点。“照出我的浑浊”是山泉对“我”的启迪,警醒。拟人化手法使语言灵活、自然。2)“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丁丁地”伐木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3)秋天“游戏”形象而生动,虚实相生。秋天趣味横生。渔人在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4、D(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5、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6、“德高望重”是对桥的赞誉、评价。是因为它曾渡过很多人马,几百年仍屹立不改风姿,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让“我”感动,让“我”钦佩。7、称“山泉”为“姐姐”,并用第二人称“你”,表示了景物与他的不同一般的亲热关系,口语化,亲切自然,活泼俏气。8、文中“访友”的“友”是指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9、作者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把它们当朋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0、略。11.俗世繁华、耐人寻味、一尘不染、闲云野鹤、可望而不可及 12.解释说明 13.树、日、云、风、雨 14.它们都具有作者心目中的秋之“美” 15.作者认为秋之“美”是闲和逸 16.那些取得了“成功”,却把“功名”看得很淡的人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