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文档属性

名称 桂林山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18 19:53:40

文档简介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瑕、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的美。背诵全文。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使语言如此的美,从中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等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迁移应用。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激发阅读期待
1.播放韩晓的《我想去桂林》,歌词滚动出现。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
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
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
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2.听了这首歌,现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今天,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神游桂林山水,(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文章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桂林山水美在哪里?
2.课堂交流
(1)认读生字新词
漓江 波澜壮阔 欣赏 无暇 翡翠 峰峦雄伟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竹筏
指导书写:澜 嶙
(2)读准“啊”的变音。
真静啊(nga) 真清啊(nga) 真绿啊(ya)
真奇啊 (ya) 真秀啊(wa) 真险啊(na)
(3)现在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概括出来?(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4)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那么请你说说,桂林山水美在哪里?(指名朗读你认为美的段落,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三、理清脉落,确定研究内容
1.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
山水  山   水  山水
总────→ 分──—→总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大家想先欣赏作者笔下的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漓江水的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1)画出描写水美的句子,反复朗读;(2)想想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你对那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2.交流感悟。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静”
①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②看图片,说说静的感觉。
③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清”
①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②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出示“水中倒影”的图片。
③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感情诵读
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
①“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②引导理解: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③看图欣赏
补充: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④感情诵读
读出赞叹之情。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3.配乐有感情朗读
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坐上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水。其他同学眯着眼,在头脑中放电影,想像漓江的水是怎么静、怎么静、怎么绿的。
(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
4.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那么美的段落,不把它背下来,积累下来,太可惜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种背诵方法,叫“列提纲背诵”。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试着背诵。
5.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
6.课堂练笔。
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说说下面的句子呢?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课堂描述)
一、自主学习桂林的山
1.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二、课堂交流,体悟桂林山的美
1.“险”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仰头看这座山峰,你不由得惊叹──
生:危峰──兀立!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险吗?有一句古诗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楼”是──
生:高楼
师:那么“危峰兀立”的“危”就是──
生:高
师:因为高,所以──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
师:在看着山峰上的岩石,有横的,有竖的,交错着,这就是──
生:怪石嶙峋
师:这么大的石头在山峰上交错重叠,好像随时都毁掉下来,危险吗?
生:危险
师:危峰兀立加上怪石嶙峋,这真是险上加险啊──我们再读──
2.“奇”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这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
生:读词语
师:都有哪些形状?
生:“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形态万千的山(播放图片),像什么?
生:……
师:来,把这句话读好。
生:……
师:这三个像读得很有意思,你再读读,我好像感觉到他是边看边读的,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读法,自己试试──
(生读句子,很投入)
3.“秀”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不是──实在是因为──
生:读──
师: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不是──实在是因为──
4.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那样的令人难忘,把桂林的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好不好?请大家准备一下,把这段内容有感情地背下来。(自由准备)
5.让我们看着屏幕,以上节课的“列提纲背诵”的方法,用课文中的语言赞美桂林的奇山险石。(师生合作)
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
三、体会山和水相映之美
过渡: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
(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
2.师故意误读: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师:难怪作者会发出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笔抒情
师:如果真的有一天,你划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你最想做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多情的诗人,假如你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用“置身于如此美的风景中,我会────────”写一段话
生:假如我是一名诗人,我要用手中的笔赞美这迷人的青山秀水。
生:假如我是一名歌手,我一定会让刘三姐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生: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会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这秀丽多姿的桂林风光,让中外游客爱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4.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也曾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我们来一起合作深情地读读。(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名师教学片断赏析
执教:特级教师李吉林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生: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这三句话,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赏析】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老师曾指出:“我以为小学阅读教学要进行一定的品词品句的训练……”词和句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和句的理解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李吉林老师的这则教例给我们较大的启示:
1.进行了词句逻辑训练上的联系: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的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字在句子中是并列的;
2.培养学生在词句意义上的联系训练:将形容词重叠,让学生感知词语的感彩;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行词句思想上的训练,将陈述句变为感叹句,一个“真”字,学生不仅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上知道了漓江的水是如何之美,而且通过学生的再想象在头脑中出现美的意境。
由此可见,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的教例给了我们重要的收获:语文教学应当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资料链接】
一、作家简介
陈淼,男,1927-1981,汉族。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文学系研究生部。历任全国文协创作员。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务所秘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秘书室主任,鞍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鞍山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专业作家。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说《劳动姻缘》,短篇集《炼钢工人》、《红榜的故事》,话剧剧本《红旗歌》(合作)等。
二、作品链接
1.贺敬之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宝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客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呵打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2.丰子恺 《桂林的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没有到桂林时,早已听见这句话。我预先问问到过的人:“究竟有怎样的好?”到过的人回答我,大都说是“奇妙之极,天下少有”。这正是武汉疏散人口,我从汉口返长沙,准备携眷逃桂林的时候。抗战节节扔失利,我们逃难的人席不暇暖,好容易逃到汉口,又要逃到桂林去。对于山水,实在无心欣赏,只是偶然带便问问而已。然而百忙之中,必有一闲。我在这一闲的时候想象桂林的山水,假定它比杭州还优秀。不然,何以可称为“甲天下”呢?我们一家十人,加了张梓生先生家四五人,合包一辆大汽车,从长沙出发到桂林,车资是二百七十元。经过了衡阳、零陵、邵阳,入广西境。闻名已久的桂林山水,果然在民国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展开在我的眼前。初见时,印象很新鲜。那些山都拔地而起,好象西湖的庄子内的石笋,不过形状庞大,这令人想起古画中的远峰,又令人想起“天外三峰削不成”的诗句。至于水,漓江的绿波,比西湖的水更绿,果然可爱。
我初到桂林,心满意足,以为流离中能得这样山明水秀的一个地方来托庇,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开明书店的经理,替我租定了马皇背(街名)的三间平房,又替我买些竹器。竹椅、竹凳、竹床,十人所用,一共花了五十八块桂币。桂币的价值比法币低一半,两块桂币换一块法币。五十八块桂币就是二十九块法币。我们到广西,弄不清楚,曾经几次误将法币当作桂币用。后来留心,买物付钱必打对折。打惯了对折,看见任何数目字都想打对折。我们是六月二十四日到桂林的。后来别人问我哪天到的,我回答“六月二十四日”之后,几乎想补充一句:“就是三月十二日呀!”汉口沦陷,广州失守之后,桂林也成了敌人空袭的目标,我们常常逃警报。防空洞是天然的,到处皆有,就在那拔地而起的山的脚下。由于逃警报,我对桂林的山愈加亲近了。桂林的山的性格,我愈加认识清楚了。我渐渐觉得这些不是山,而是大石笋。因为不但拔地而起,与地面成九十度角,而且都是青灰色的童山,毫无一点树木或花草。久而久之,我觉得桂林竟是一片平原,并无有山,只是四围种着许多大石笋,比西湖的庄子里的更大更多而已。我对于这些大石笋,渐渐地看厌了。庭院中布置石笋,数目不多,可以点缀风景;但我们的“桂林”这个大庭院,布置的石笋太多,触目皆是,岂不令人生厌。我有时遥望群峰,想象它们是一只大动物的牙齿,有时望见一带尖峰,又想起小时候在寺庙里的十殿阎王的壁画中所见的尖刀山。假若天空中掉下一个巨人来,掉在这些尖峰上,一定会穿胸破肚,鲜血淋漓,同十殿阎王中所绘的一样。这种想象,使我渐渐厌恶桂林的山。这些时候听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盛誉,我的感想与前大异:我觉得桂林的特色是“奇”,却不能称“甲”,因为“甲”有尽善尽美的意思,是总平均分数。桂林的山在天下的风景中,决不是尽善尽美。其总平均分数决不是“甲”。世人往往把“美”与“奇”两字混在一起,搅不清楚,其实奇是罕有少见,不一定美。美是具足圆满,不一定奇。三头六臂的人,可谓奇矣,但是谈不到美。天真烂漫的小孩,可为美矣,但是并不稀奇。桂林的山,奇而不美,正同三头六臂的人一样。我是爱画的人,我到桂林,人都说“得其所哉”,意思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入我的画。这使我想起了许多可笑的事:有一次有人报告我:“你的好画材来了,那边有一个人,身长不满三尺,而须长有三四寸。”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做戏法的人带来的一个侏儒。这男子身体不过同桌子面高,而头部是个老人。对这残废者,我只觉得惊骇、怜悯与同情,哪有心情欣赏他的“奇”,更谈不到美与画了。又有一次到野外写生,遇见一个相识的人,他自言熟悉当地风物,好意引导我去探寻美景,他说:“最美的风景在那边,你跟我来!”我跟了他跋山涉水,走得十分疲劳,好容易走到了他的目的地。原来有一株老树,不知遭了什么劫,本身横卧在地,而枝叶依旧欣欣向上。我率直地说:“这难看死了!我不要画。”其人大为扫兴,我倒觉得可惜。可惜的是他引导我来此时,一路上有不少平凡而美丽的风景,我不曾写得。而他所谓美,其实是奇。美其所美,非吾所谓美也。这样的事,我所经历的不少。桂林的山,便是其中之一、
篆文的山字,是三个近乎三角形的东西。古人造象形字煞费苦心,以最简单的笔划,表出最重要的特点。象女字、手字、木字、草字、鸟字、马字、山字、水字等,每一个字是一幅速写画。而山因为望去形似平面,故造出的象形字的模样,尤为简明。从这字上,可知模范的山,是近于三角形的,不是石笋形的;可知桂林的山,不是模范的山,只是山之一种──奇特的山。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则又可知周围山水对于人的性格很有影响。桂林的奇特的山,给广西人一种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而且短刀直入,率直痛快。广西省政治办得好,有模范省之称,正是环境的影响;广西产武人,多军人,也是拔地而起的山的影响。但是讲到风景的美,则广西还是不参加为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本来没有说“美甲天下”。不过讲到山水,最容易注目其美,因此使桂林受不了这句盛誉。若改为“桂林山水天下奇”,则庶几近情了。贺敬之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宝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客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呵打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阿里山的云雾
雨停了,在去姊妹潭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山间的云雾。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尔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
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西湖的绿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胜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面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我们同启明星上路了。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高原梦。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细细的雨丝斜打在车窗玻璃上。我在轻轻的摇晃中,继续在那神奇的高原梦中徜徉。
身子猛地朝前一倾,我从睡梦中惊醒。身旁年轻的司机,轻轻地说了声:“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鸣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谁能相信这是真实的大自然,而不是神奇的梦幻呢?
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 桂林山水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文本赏析】
反复读着作家陈淼笔下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景致,确实令人心旌摇荡;而凝聚着万般风情的短短数百字的文字描绘,更令人叹服于语言的魅力。
一、直接抒情夸景美
作者对桂林山水饱含赞美之情,一落笔便引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既点明观赏的原因,又是对美景的礼赞。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使人产生一种急于一睹芳容的感觉,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
接着,作者将这种真挚而热烈的情感饱含在文字之中,从水与山两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紧扣“甲”字绘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甲天下的桂林风光。文章的二三两段运用了同样的写法。“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上的严谨划一,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美学震撼。
篇末则将山水合起来,直抒胸臆,称在这样的境界中游玩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山秀水媚的桂林好似一条长长的画廊,千帧万幅,美不胜收,充满着诗情画意。
读者就这样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路神游,那一幅色彩明艳、绮丽多姿的画幅便在脑海中翩然而至,美仑美奂。难怪这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在历次的教材修订中依旧“容颜不改”。
二、对比衬托赞景美
作者深喑写作之道,写景手法巧妙、灵活。写漓江的水,先说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再写素有西子之称的西湖,但两相对比之后觉得“却从没见到过漓江这样的水”,这既是一种赞美,又点明景色的与众不同;接着,将桂林的山与五岳之尊的泰山、闻名遐尔的香山进行比较,“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充分表达了作者看见桂林山水美景时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也更加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使人产生一种立刻就想去观赏一番的冲动。这两处都用了一个“却”字,非褒后贬前、厚此菲彼也,而是突出了漓水自有其别处景致难以比拟的独特之风韵。清丽的漓水,映着一路奇峰峻岭,山光水影,明媚多姿。百里的山水,就是百里的画卷。南宋画家郭熙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作者就这样在对比衬托中,把桂林独特的山川之美,蕴涵在其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笔触中,给人留下了鲜活的永不褪色的印象。
三、比喻铺陈写景美
作者在文中巧妙比喻、反复铺陈,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力求反映出桂林山水的绰约风姿。
作者把漓江水的特点总结为“静、清、绿”三个特点。然而在这三个特点中,给作者最深的印象还是漓江水太静了。“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此处用“动”作衬托的手法,更突出了漓水有“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之“静”的特点。
清,是漓江水的另一特点。“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它像水晶玻璃那样清澈透明,宋人张自明曾用“癸水(即漓江)江头石似浮”的诗句,来描写它的清净可爱。
作者描绘漓江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江水波光粼粼,绿如青缎,澄如碧玉;两岸是青峰翠影,浓绿欲滴。真不知是山林之翠染绿了江水,还是这一江碧水润绿了山林。
其实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相映生辉的。“船浆激起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正因为“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才不卷泥沙,正是因为“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才使得绿色的江水“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宋代诗人范成大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也把它的特点概括成:奇、秀、险。
奇者,怪也。一般山脉大都连绵不断,一座座鳞次栉比重迭一起,气势雄伟,然而此处的山却“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同时形态也千奇万状,奇奇怪怪的山石“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无不惟妙惟肖,光怪陆离,叫人拍掌叫绝。
说它秀,实质是说沿江山峰景致奇巧,有的尖如玉笋,挺拔秀丽;有的宽如屏障,排闼耸峙。真是形像万千,比拟无穷,绚丽多姿!两岸秀峰在一江碧水中投下迷人的倒影,神姿绰绰,风光旖旎,让游人不禁陶醉在桂林的神韵之中。
说它险,指桂林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也如清人阮元所描述的漓江山峰的峥嵘险峻。他说:“九曲漓如折坂登,漓江山势又崚嶒。员峤方壶随地起,侧峰横岭向空凌。”
当游人放舸顺流而下,在这天然的山水画廊里划行时,放眼望去,江上有景,水中有影,加以空中云雾像轻纱一样朦胧地笼罩着山城,再点缀以“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苍山、碧水、 翠竹、 幽岚,天水交融,相映如画,让人仿佛置身空灵世界,忘却尘世一切烦恼和喧嚣。为此作者不胜感叹地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此诗不仅与文章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而且给人观赏桂林山水以一个完整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 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2)对词语的理解。
兀立: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的重叠。
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连接不断。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3.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
(1)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产生)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如“无瑕的翡翠”。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相关链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桂林山水》随堂小练习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理解: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比一比,组成词语。
  赏(欣赏)漓(漓江)桨(船桨)峦(山峦)
  尝(品尝)璃(玻璃)浆(豆浆)恋(留恋)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碧蓝)的大海翠绿的(竹林)连绵不断的(群山)
  4、.在正确的句子后面画"√",在错误的句子后面画"×"。
  (1)"形态万千"的意思是:有一千种或一万种形态、姿态。(×)
  (2)"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比喻句。(×)(共38张PPT)
单元概述
《桂林山水》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该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留心观察景物的习惯”。课文写“我”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并展开联想,赞美桂林山水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学习本单元注意让学生熟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一步体会景美人更美,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通过观赏实物、上网查询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学习的成果要以演示文稿、网站的形式发布。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描写优美的句子,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要解决的问题
基本问题:怎样描写一处景物
1、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你会从哪些方面观察 景物
2、 你能介绍你观察过的一处景物吗
3、 你会怎样介绍一处物?
单元问题:
内容问题:
1、 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特点?
2、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山和水的特点?
3、 作者在描写山的外形时运用了哪些句式?
4、 作者除了写桂林山水外形,还写了什么?
5、 作者为什么能把水写 描写得如此生动?
桂 林 山 水
初步感知
激情导入
桂林的水
桂林的山
整体感知
品味佳词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欣赏歌曲-韩晓《我想去桂林》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现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神游桂林山水
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桂林山水美在哪里?
课堂交流
(1)认读生字新词
漓江 波澜壮阔 欣赏 无暇 翡翠
峰峦雄伟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竹筏
指导书写:澜 嶙
课堂交流
读准“啊”的变音。
真静啊(na) 真清啊(na) 真绿啊(ya) 真奇啊 (ya)
真秀啊(wa) 真险啊(na)
1、桂林山水的特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
2、“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甲天下:指在天下居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
3、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想一想:桂林的水到底是
怎么样的一幅美景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从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想一想:漓江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他在动
漓江的水真清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
得可以看见船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
得让你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
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1、比较他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这三个分句组成一个排比句,要读出递进语势
声音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
3、体会运用的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
(水时:感觉上 水态: 视觉上 水 色:用比喻突出它的可爱)
引伸:
A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文中把桂林的水与大海、西湖作比较,它们的美又在哪里?
大海 波澜壮阔
西湖 水平如镜
发挥想象:桂林的山到底是怎能样的
一幅美景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
老人,骆驼,大象
屏障,竹笋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比较第二、三段,找出不同点
内容不同:
写法不同:
水时 水态 水色
写水时后半句用叙述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人在画中游
舟行碧波上
无瑕  翡翠   荡漾
本课优美的词语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连绵不断
危石嶙峋
板书设计
桂林的水: 静 清 绿
桂林的山:奇 秀 险
桂林山水
{
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4
清5
绿6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
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奇7
秀8
险9


练习一
1、学习了桂林山水,你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有什么感受?把它写下来?
作业设计:
2、观赏一处风景, 注意仔细观察它的特点,然后写下几段话。最好能用上本课的一些优美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