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 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2-15 13:1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七课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凡高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语言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凡高及其代表作品,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
难点:通过凡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并能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出示两个词:疯子、天才。你们相信一个疯子会成为一位天才吗?
在19世纪的荷兰,有一位疯子曾经疯狂到亲手割下自己耳朵,在他死后却被人们誉为“天才画家”。他是谁呢?他就是文森特·凡高。
观看视频。以“凡高是疯子吗?”展开讨论,小结:凡高是疯狂的天才。
3.师:你想更多的了解凡高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疯狂的天才吧。
二、讲授新课
1.生自读书40页简介,初步了解凡高的一生。
2.师:凡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在荷兰的凡高美术馆里陈列着902封信,其中大多是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他既是他的知己,更维系了他的生命。这些信是凡高思考的声音,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过他的人生。记录下他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一个平凡人的挣扎。
3.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些信件,一起来揭开凡高不凡的画语人生。
4.欣赏《吃马铃薯的人》,谈谈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了解凡高创作《吃马铃薯的人》的背景。再从人物形态、笔触、色彩、创作背景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本上的提示)
《吃马铃薯的人》显示了凡高的艺术造诣达到的程度,他开始作画仅4年时间,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画群画像。《吃马铃薯的人》以农夫的一家为对象。这个时期,凡、高虽然深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但是他摒弃了那些华丽的盛装,而是力求表现农民艰苦的现实生活。他在这幅画中选用了比较灰暗的色调,以此来表现农民家境的寒苦。他以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桌上悬挂的油灯构成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脸上。背景敷色稀薄浅淡,反衬出前景中的人物形象。
5.1886年2月,凡高来到了巴黎,他在荷兰大师伦勃朗身上寻求灵感,在这期间创作了很多自画像。
播放视频,了解在这期间,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凡高的作品的色彩变化。
在这幅自画像中,蓝绿两色的背景衬托出肖像中心的红胡子和微眯的眼睛。不过到创作这幅自画像的时候,已不再是由眉毛、眼睛、胡子来表现相貌的生动性,在这里生动性是通过画面上彩色纸屑似的小点或者说是细小的波纹来表现的。眼睛和眉毛变成了中心,画笔从这个"中心点"出发,流畅地向四周挥酒,桔红色的胡须像是由头部向外冒出的火焰。画家使用这种画法时是小心谨慎的笔触"粗糙"或者说"鲁莽"给肖像平添了生气,并且使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了时代特征,同时却没有破坏画像的完整性。
皮埃尔·唐吉的绘画用品店,是巴黎艺术家们的聚集地,皮埃尔·唐吉也是传奇的先锋派之父。不善社交的凡高,在这里认识了保罗高更,他和凡高都喜欢日本的浮世绘,同时日本的浮世绘也开始作为背景,出现在他几幅画像里。
《唐基老爹》描绘的是巴黎画材商店的老板。画面中唐基那双蓝色的眼睛和红色的嘴唇,在面部及灰色胡子间显得格外突出。凡·高在此画中还精心描绘了背景中的日本浮世绘图案,体现了东方艺术 对凡·高的吸引。这幅作品色彩华丽、对比鲜明,与《吃马铃薯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也标志着凡·高阿尔时代的开始。
出于对乡村平静生活的渴望,凡高在1888年2月离开了巴黎。
播放视频,了解凡高到阿尔的创作生活以及病情的开始。
欣赏代表作《向日葵》,观察作品色彩与笔触,你有哪些体会?你从作品中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讲述梵高到阿尔,想要组建画家社团,等待高更到来的经历,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看出梵高的热情和期待。《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品,凡·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对凡·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情与希望,花本身象征“感谢”。《向日葵》这幅单纯而有力度的画面,给人以最明亮的感受。画家是在用自己全部的情感,乃至生命去描绘他心爱的葵花。看那厚重的颜色显然是凡·高将画笔蘸满颜料用力压上去的,就连背景看似乎整的黄色也独具质感。笔触纵横交叉移动,产生像竹编工艺晶或粗质草垫的感觉。
8.欣赏代表作《星月夜》。讲述梵高与高更之间产生争执,引发割耳事件后到圣雷米疗养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如何通过画面的转变来表现他的痛苦和绝望。总结梵高此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星月夜》是凡·高1889年的作品。这是凡·高最具想象力的一幅作品,他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见解、情感投入到绘画中。画面构图经过了精确的计算,以树木衬托天空,所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作为前景的丝柏树如火焰般朝天空伸展。深色调带来重量感,与天空、星、月三者的旋涡节奏相互制约,使构图沉着稳重。而此画最精彩的则是天空那螺旋状的笔触螺旋状的光环席卷整个天空,银河的表现极具形式感。这就是凡·高笔下的夜空,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凡·高心中的夜空。
9.欣赏代表作《嘉塞医生的画像》。
《嘉塞医生的画像》是凡·高1890年6月完成的作品。嘉塞医生是一个医学博士,对于艺术极其热爱,他为治疗凡·高的病花了不少心血。他非常欣赏凡·高的画,因此经常鼓励他,希望凡·高赶快摆脱病魔。然而,凡·高始终不能相信嘉塞医生。我们看凡·高给嘉塞医生的肖像涂上了令人恐怖的青色背景,人物看起来像是一个疲惫的病人,并且表情忧郁,沉思着靠在桌子上。
以《麦田群鸦》讲述梵高自杀的经历。
凡·高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在他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留下了800多件油画及几乎相同数量的素描作品,他窘迫的生活状况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相互映衬,使这位艺术大师更具吸引力。
三、实践交流
1.在凡高作品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选一幅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试着用一段文字把它简单的描绘下来。
四、总结: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对凡·高的认识。
2.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像画家那样运用色彩和笔触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拓展:
利用网络进一步了解凡高的故事,欣赏凡高的作品
画家凡·高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画家凡?高》是一节以一名画家为专题的“欣赏?评述”课。这是在前七册教材中从未出现的欣赏方式。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即“观赏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凡?高曲折而短暂的一生是悲剧性的,而这位天才型画家在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却留下了大约800多件油画以及几乎相同数目的素描作品。这种惊人的创作速度是凡?高对绘画艺术狂热的证据。而如此一个充满艺术向往和激情的人,却在孤独潦倒中苦苦挣扎。窘迫的生活与对艺术的执著相互映衬,使凡?高这位艺术大师更具吸引力。如今,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凡?高,他的《向日葵》复制品已经成为经典的装饰画,被悬挂到世界各地。学生也许会对这位画家有点滴的了解,而我们正要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从朦胧的认识深化为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欣赏,以及对画家艺术人生的了解和评价。正所谓从过去欣赏的表皮层面,逐渐深入到欣赏艺术的诠释层,乃至创作层。当然,四年级的同学在领悟、理解、文化艺术积累上还远不足以对这样的艺术大师进行解读,但我们要通过此课,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并传授给学生如何全面地认识一位画家及他的艺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研究和学习。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2.通过了解、分析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同时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好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 (1)初步认识、了解画家凡?高及其作品。(2)学习如何欣赏评述凡?高作品的方法。
??2.难点
? (1)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
(2)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四、教学方法:
根据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本课欣赏内容抽象,学习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出示两个词:疯子、天才。你们相信一个疯子会成为一位天才吗?
在19世纪的荷兰,有一位疯子曾经疯狂到亲手割下自己耳朵,在他死后却被人们誉为“天才画家”。他是谁呢?他就是文森特·凡高。
观看视频。以“凡高是疯子吗?”展开讨论,小结:凡高是疯狂的天才。
3.师:你想更多的了解凡高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疯狂的天才吧。
二、讲授新课
1.生自读书40页简介,初步了解凡高的一生。
2.师:凡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在荷兰的凡高美术馆里陈列着902封信,其中大多是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他既是他的知己,更维系了他的生命。这些信是凡高思考的声音,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过他的人生。记录下他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一个平凡人的挣扎。
3.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些信件,一起来揭开凡高不凡的画语人生。
4.欣赏《吃马铃薯的人》,谈谈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了解凡高创作《吃马铃薯的人》的背景。再从人物形态、笔触、色彩、创作背景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本上的提示)
《吃马铃薯的人》显示了凡高的艺术造诣达到的程度,他开始作画仅4年时间,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画群画像。《吃马铃薯的人》以农夫的一家为对象。这个时期,凡、高虽然深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但是他摒弃了那些华丽的盛装,而是力求表现农民艰苦的现实生活。他在这幅画中选用了比较灰暗的色调,以此来表现农民家境的寒苦。他以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桌上悬挂的油灯构成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脸上。背景敷色稀薄浅淡,反衬出前景中的人物形象。
5.1886年2月,凡高来到了巴黎,他在荷兰大师伦勃朗身上寻求灵感,在这期间创作了很多自画像。
播放视频,了解在这期间,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凡高的作品的色彩变化。
在这幅自画像中,蓝绿两色的背景衬托出肖像中心的红胡子和微眯的眼睛。不过到创作这幅自画像的时候,已不再是由眉毛、眼睛、胡子来表现相貌的生动性,在这里生动性是通过画面上彩色纸屑似的小点或者说是细小的波纹来表现的。眼睛和眉毛变成了中心,画笔从这个"中心点"出发,流畅地向四周挥酒,桔红色的胡须像是由头部向外冒出的火焰。画家使用这种画法时是小心谨慎的笔触"粗糙"或者说"鲁莽"给肖像平添了生气,并且使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了时代特征,同时却没有破坏画像的完整性。
皮埃尔·唐吉的绘画用品店,是巴黎艺术家们的聚集地,皮埃尔·唐吉也是传奇的先锋派之父。不善社交的凡高,在这里认识了保罗高更,他和凡高都喜欢日本的浮世绘,同时日本的浮世绘也开始作为背景,出现在他几幅画像里。
《唐基老爹》描绘的是巴黎画材商店的老板。画面中唐基那双蓝色的眼睛和红色的嘴唇,在面部及灰色胡子间显得格外突出。凡·高在此画中还精心描绘了背景中的日本浮世绘图案,体现了东方艺术 对凡·高的吸引。这幅作品色彩华丽、对比鲜明,与《吃马铃薯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也标志着凡·高阿尔时代的开始。
出于对乡村平静生活的渴望,凡高在1888年2月离开了巴黎。
播放视频,了解凡高到阿尔的创作生活以及病情的开始。
欣赏代表作《向日葵》,观察作品色彩与笔触,你有哪些体会?你从作品中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讲述梵高到阿尔,想要组建画家社团,等待高更到来的经历,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看出梵高的热情和期待。《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品,凡·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对凡·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情与希望,花本身象征“感谢”。《向日葵》这幅单纯而有力度的画面,给人以最明亮的感受。画家是在用自己全部的情感,乃至生命去描绘他心爱的葵花。看那厚重的颜色显然是凡·高将画笔蘸满颜料用力压上去的,就连背景看似乎整的黄色也独具质感。笔触纵横交叉移动,产生像竹编工艺晶或粗质草垫的感觉。
8.欣赏代表作《星月夜》。讲述梵高与高更之间产生争执,引发割耳事件后到圣雷米疗养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如何通过画面的转变来表现他的痛苦和绝望。总结梵高此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星月夜》是凡·高1889年的作品。这是凡·高最具想象力的一幅作品,他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见解、情感投入到绘画中。画面构图经过了精确的计算,以树木衬托天空,所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作为前景的丝柏树如火焰般朝天空伸展。深色调带来重量感,与天空、星、月三者的旋涡节奏相互制约,使构图沉着稳重。而此画最精彩的则是天空那螺旋状的笔触螺旋状的光环席卷整个天空,银河的表现极具形式感。这就是凡·高笔下的夜空,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凡·高心中的夜空。
9.欣赏代表作《嘉塞医生的画像》。
《嘉塞医生的画像》是凡·高1890年6月完成的作品。嘉塞医生是一个医学博士,对于艺术极其热爱,他为治疗凡·高的病花了不少心血。他非常欣赏凡·高的画,因此经常鼓励他,希望凡·高赶快摆脱病魔。然而,凡·高始终不能相信嘉塞医生。我们看凡·高给嘉塞医生的肖像涂上了令人恐怖的青色背景,人物看起来像是一个疲惫的病人,并且表情忧郁,沉思着靠在桌子上。
以《麦田群鸦》讲述梵高自杀的经历。
凡·高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在他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留下了800多件油画及几乎相同数量的素描作品,他窘迫的生活状况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相互映衬,使这位艺术大师更具吸引力。
三、实践交流
1.在凡高作品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选一幅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试着用一段文字把它简单的描绘下来。
四、总结: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对凡·高的认识。
2.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像画家那样运用色彩和笔触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