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老王 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老王 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5 09: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
导入新课
散文


1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重点)
2.学习本文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难点)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作者父母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
走近作者
杨绛作品
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相关介绍
老王
文章的记叙对象,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因为在北京解放后没有加入组织而落伍,自称自己“没用了”。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去世几年后,作者感到当年对老王的行为“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人物介绍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写作背景
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萧乾的《枣核》,张洁的《挖荠菜》等等;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共有
段,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2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作者简要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他生活艰苦。
第二部分(5-16):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他的“善”。
第三部分(17-22):写老王的去世和“我”的感触。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文眼。(原句回答)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本文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本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两个关键词概括。
不幸、善良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线索,概括内容。
内容:写作者与一位三轮人力车夫的交往,表现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变的淳朴善良的天性。
线索:
“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
整体感知
填写老王档案
姓名:
老王
职业:
蹬三轮车
家庭成员: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外貌特征: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家庭住址:
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谋生手段的艰苦
老光棍、孤独终老
生理缺陷
地位卑微
居住条件恶劣
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1-4)说明老王是个很
的人;
(5-22)说明老王是个很
的人。

善良
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在我与老王交往的事件中总结老王形象
a.为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还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送鸡蛋、香油。

(老实)
(热心肠)
(知恩图报)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知恩必报、极纯朴的好人。
3、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命苦
心善


谋生手段艰难
生理上有缺陷
居住条件恶劣
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
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
4.“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
作用。
【答案】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
关系。
5.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
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
其“善”。
6.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
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
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
铺垫。
7.
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
“你好些了吗”?这样写矛盾吗?
【答案】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8.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例如:老王临死前还要送鸡蛋香油。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精读细研
9.老王去世了,深受老王恩惠的我们一家心情如何呢?为何会有此心情?
老王临死也要去给作者送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我”为老王做得太少,几年下来,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精读细研
10.自读课文第3段,看看是别人如何对待老王的。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不愿坐他的车;
叫他“老光棍”;恶意地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11.
作者又是怎么对待老王的?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①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
②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③关心老王的生活;
④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⑤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




极富爱心
善良


孤苦伶仃
生理缺陷
谋生困难
老实厚道
善良淳朴
知恩图报






以善良体察善良
以交往为线索
12.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活着也快乐;有爱心,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并知恩图报。
精读细研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你认为本文的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材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后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组材。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深入探究
作者对老王态度如何?
同情、关心、尊重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关
爱和尊重不幸者
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象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精神人道主义)

极富爱心
深入探究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深入探究
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与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与老王相比,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深入探究
2.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
1.对老王的不幸的同情。
深入探究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顺理成章的情况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当然”用在这里,流露出“我们”怎样的心理?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
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②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
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
“压根儿”是否矛盾?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③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的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深入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示例:
深入探究
钱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成了传递爱心的载体,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王给“我”提供了帮助,不肯拿钱,说明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
“我”执意付钱给他,体现了“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深入探究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内容来看,首先要有平等观念。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只有有平等意识,才能平等对话。
深入探究
其次,还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为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儿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深入探究
1.线索分明,条理清晰: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贯穿始终,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全文,条理十分清晰。文章先是按逻辑顺序介绍了老王的基本情况,依次写了他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接着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王的工作和为人,以此来突出老王的善良与忠厚。全文虽然材料琐碎,但是经作者精心组织,就成了一个有机的
整体。
2.以小见大,含意深刻:文章通过对一些小事平静的叙说,描摹出人物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文章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一个时代的影子,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归纳主旨
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
生活中依然存在老王这样的人,面对他们,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幸运者,只有关爱帮助不幸者的责任,没有嘲笑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情感社会里。
拓展延伸
流浪之后……
《让世界充满爱》
拓展延伸
自食其力……
互助……
拓展延伸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当常怀关切之心。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
善良的心灵而发。”常常爱惜”,去关
照周围,感化周围,直至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
拓展延伸
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
——西谚
爱是美德的种子。——但丁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雨果
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拓展延伸


“我”与老王的交往
送冰
费用减半
送病人
拒绝要钱
拉人代货
难以维继
送油送蛋
知恩图报
呼吁关怀不幸者
老王去世,“我”感念愧怍


介绍基本情况
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