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5 08:3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知识梳理】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2、表现:
(1)中国:
(2)印度支那:
(3)印度:
(4)在非洲:
(5)在拉美:
3、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2、表现:
3、意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概述:
2、印度:
3、新加坡、
韩国:
4、埃及:
5、
【重点阐释】
1、历史解释:与19世纪末20初相比,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是亚洲各国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的华夫脱党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民主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一战前后欧洲的版图变化:明显的变化有: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3、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限时训练】
1.《新全球史》说:“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映
A.各国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B.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
C.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根源
D.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
2.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判断,下列不属于文化侵略的有
A.西方传教士强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拜祭祖先
B.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教会学校强迫学生背诵教义
C.五四期间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
D.美国传教士傅兰办《格致汇编》,宣传科学知识
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战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有
A.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A.
B.
C.
D.
5.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6.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下列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观念兴起
B.英国一直是坚定的和平主义的拥护者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D.鼓励人们采用战争去解决国际间争端
7.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9.民族自决是一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
67%,其余的人德意志人、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
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处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10.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就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传教士向教会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限时训练】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各国均或多或少存在着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思想的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它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前欧洲各国民众的好战情绪,并非强调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期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前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期待,不是二战前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D
【详解】
创办科学刊物,宣传科学知识,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不属于文化侵略,D符合题意;西方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拜祭祖先”,强迫学生“背诵教义”“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意在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属于文化侵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的观点是在强调通过战争,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与重构,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用的是进化论观点,史观和分析都不正确,排除A项;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与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不符,B项错误;“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没有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C项不符合题意。
4.A
【详解】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圆形象征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故宫博物院、泰姬陵、圆明园均修建于二战前,排除B、C、D。
5.B
【详解】
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故A项错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故C项错误;D项说法本身有误,故排除。
6.A
【详解】
材料是参加一战的一名老兵对战争的反思,他明确指出:战争是残酷的,战场的惨状令人无法忘怀,给人带来痛苦的回忆,战争不值得成千上万的人付出生命。这反映了一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而和平主义思潮由此兴起,A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个体的观点,而非国家观念,排除B;一战后并未保持长久的和平,排除C;题干主旨是反对战争,排除D。
7.B
【详解】
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排除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8.C
【详解】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促使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印度、色列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反映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项正确;材料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无关,A项错误;印度是南亚,不是中东地区,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亚洲国家发展存在“隐患”,D项错误。
9.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波兰复国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这主要是由于大国按照自身意志对波兰进行领土划分所致,故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波兰的复国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B不正确;波兰复国已经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故D不正确。
10.D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故AB项排除;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故C项排除。
11.(1)作用: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史实依据: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
影响:一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得到传播,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观点:现代世界秩序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建立的,其形成与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的进行。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标: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详解】
(1)由材料一“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可知,希腊化时代打破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由材料一“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可知,希腊化推动了希腊文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使其成为各地通用的语言;由材料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可知,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结合图文信息“1918年德国签订投降书”“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可知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具体事件是指一战和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使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得到传播,二战对世界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资本主义……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可知现代秩序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建立的;由材料三“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可知,世界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的进行。第二小问原则和目标,为了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方案,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在独立、平等、友好合作等基础上开展的,故我们秉承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的目标是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12.(1)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
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
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
【详解】
(1)中国态度:根据“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得出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这种态度带来的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西方态度:根据“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得出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这种态度带来的影响则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变化:根据“提倡‘师夷’”、“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得出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