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18 20:2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在米家军雄赳赳气昂昂奔赴韩国东征之前,中国足球的自信力一度让国人为之惊叹;可是,当我们与世界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提前结束在韩国腥湿的空气中时,曾经承载了我们半个世纪梦想和期盼的自信力却变得模棱两可了。
  这是现在中国人在足球场上的精神状态,那么在70多年前,中国人在当时社会下的精神面貌又是怎样的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是谁呢?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通读全文,掌握下列词语。
玄(  )虚   诓(    )骗
怀古伤今     渺茫
为民请命     慨(   ) 叹
xuán
kuāng
kǎi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对方的错误观点  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  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分组朗读1-5自然段,探讨学习。
(1)作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   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  点不能证明其论点,敌论点不攻自破。
(2)文章如何驳击敌论证的?
A.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   “自信”。 B. 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C. 求神拜佛是“自欺”。
2、品读6-9自然段,深入研究。
(1)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通过古今国人自信的事例。
(2)这类没有失去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A. 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B. 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   继地战斗。 C. 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  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3)作者最后一段是如何总结的?
  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   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  “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  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  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  家所知道的事实 。
(1)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问:“求神拜佛”指什么?加点的句子国民党检查官曾经想删掉,说明什么?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
问:“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指什么?  联系上文,想想“中国的脊梁”是指
什么人?
 这篇文章写法与语言上各有什么特  点?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