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组合(5) 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句默写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注】 ①元祐诸臣: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今北使在廷”中,“廷”做“在”的宾语,其后停顿,排除A、B;“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中,“天下”做“有被发左衽之忧”的主语,需在其前面停顿,排除C。故选D。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C.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解析:“处士”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指未做过官的士人。故选B。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尹焞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陈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错。原文第二段提到“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和第四段提到“焞可谓恬退矣”,所以皇上认为他“恬退”是在授予“处士”之后。故选C。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译文: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句翻译时应注意:“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副”,动词,符合;“侧席”,急切,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第(2)句翻译时应注意:“不识”,不知道;“抑”,连词,或者、还是;“以”,介词,把;“以”的宾语省略,译时应补上。
答案:(1)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
(2)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
【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年少时拜程颐为师,曾参加进士考试,发出的策问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说:“唉,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俸禄吗!”没有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于是尹焞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尹焞,说他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他不想留下,皇帝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联合上奏:“河南平民尹焞做学问穷究事物的根源本质,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朝廷特意征召,却只是赐号‘处士’让他回去,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祈望皇上对他特别加以赏识提拔,来抚慰士大夫的愿望。”皇上没有回复。
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昏死而后又苏醒,门人把他抬到山谷中才得以幸免。绍兴四年,他停留在涪州。涪州,是程颐研读《周易》的地方,他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拿着诏令到涪州亲自送他启程。绍兴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
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递上奏章举荐尹焞,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州的守臣迅速将他从水路送到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催促他启程,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代理礼部侍郎兼侍讲。
这时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来与宋朝议和,尹焞上奏章说:“我看到本朝遭遇辽、金战祸,自古以来未曾听闻,中原地区没有能人,以致奸猾之徒作乱。如今又要进行和议,那么人心将一天天远离。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北国使臣就在朝堂之上,天下人忧虑愤恨,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天下人痛心怨恨深入骨髓,金人如狼虎一般贪婪侵夺的本性,不言而喻。天下人正把这件事寄希望于您,希望有办法改变现状,哪里料到已经这样做了。太过分了。”他的奏章和信都未获回复,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请求告老还乡,转任一个官职后退休。绍兴十二年,尹焞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凄凉犯
姜夔
合肥①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②,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注】 ①南宋时,合肥作为边城重镇,经常遭受兵灾,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②羊裙:借用了王献之题字于羊欣之裙的典故,此处代指写给友人的书信。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长达四十个字的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发端两句,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冷寂,突出表现了“一片离索”。
C.“马嘶”“吹角”“旅人”“戍楼”,诸多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相交,渲染氛围。
D.下阕虚实相生,时空交织,以昔比今,以西湖比边城,在大跨度的比较中,更显愁思。
解析:D项,“下阕虚实相生”错,下阕的内容都是想象虚写。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思绪折转到过去,带起整个下片。碧水红荷,画船笙歌,往日西湖游乐的美好生活,令作者难以忘怀。“想如今”句以揣测的语气写对西湖荷花的凋落的想象等。
答案:D
6.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怀正恶”的原因。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分析,抒发客居漂泊的孤寂之感;这首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马嘶”“吹角”诉诸听觉,旅人“戍楼”诉诸视觉;这些意象,或处于运动之中,或呈现为静态,在萧瑟的秋风中交织成一幅画面,调动起读者各种不同的感官,使之充分感受到边城遭受兵燹那种特有的凄凉气氛。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思绪折转到过去,带起整个下片。碧水红荷,画船笙歌,往日西湖游乐的美好生活,令作者难以忘怀。追忆友人的思念之情。结合“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分析,“漫写羊裙”,用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的故事。作者想象着:要把表达他此刻心情的信笺系到雁足上,让它捎给心爱的情人。写到此处作者犹觉意思未尽,于是把鸿雁传书这个人们熟知的故事再翻进一层:只怕大雁行色匆匆,不肯替我带信,因而耽误了日后相见的约会。所以,“羊裙”只是空写,怀友之情也就始终无法开解,这就使读者对词人的寂寞处境和悲伤情怀更加同情。
答案:①边城荒凉的家国之悲;②客居漂泊的孤寂之感;③追忆友人的思念之情;④鸿雁传信的成空之惧。
三、名篇名句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用“ , ”两句,由柳暗花明的自然而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图。
(2)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是孤寂时即使面对美景饮酒也往往更添愁绪,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可为明证。
(3)屈原《离骚》中,用“ , ”两句表明,只要自己本心善良美好,就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答案:(1)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2)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3)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