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安排:共3课时
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②、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2.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①规范使用显微镜;②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教学用具:显微镜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揭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中有许多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探索它们呢?这就要借助一些器具。
针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思考。
(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引导生阅读教材,观察图1-7,并思考其用途。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这些实验常用器材的用途。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1-9(或者挂图),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名称。2、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知道以下各个部件的作用镜座
、镜柱
、镜臂、载物台、
镜筒、转换器、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反光镜、
目镜和物镜、遮光器
教师利用显微镜实物,让学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对错误给予纠正。4、讨论:①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什么?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5、总结: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常用显微镜。
1、学生观察显微镜的结构,熟记各个部件的名称。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知道各个部件的作用。3、学生回答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4、回答:①观察微小的生物体和微细结构。②目镜的放大倍数Χ物镜的放大倍数
小结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仪器,使用时要小心,并爱护它。
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②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2.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①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
学习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用具:显微镜、四种观察标本(①写有“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③动植物玻片标本;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绚烂多彩的世界中,大千世界,物象万千,大的有(如兰鲸,大象等,小的有(如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对事物的观察,有的可肉眼直接进行,有的地要凭借工具观察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取镜和安放(二)对光
(三)观察(四)收镜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2、强调:(1)用低倍物镜(10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2)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3)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4)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3、强调:(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巡视指导,纠正错误。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4、强调:装片从载物台上去下,显微镜要擦拭干净。压片夹转向后方,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向两旁,镜筒下降。
1、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2、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问题。3、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动手操作,观察。4、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动手操作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
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用具:金鱼、鱼网、温度计、两个小鱼缸、热水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在生活和生产中,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学生阅读课本P14并回答:(1)通常科学探究包括哪几个步骤?(2)就自己的常识能否回答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3)验证假设的方法是什么?2、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强调设计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得出结论、交流。3、讨论:(1)、为什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2)、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回答:(1)科学探究包括五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2)肉汤里的细菌是从空气里来的。(3)做实验来验证假设。2、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回答:(1)灭菌(2)对照组的烧瓶封口,实验组的烧瓶敞口。
(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1、阅读P15
背景知识,明确探究目的
A、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B、观察金鱼在常温下的呼吸次数,并记录。C、改变水温再观察并记录。
2、讨论:(1)探究的问题是什么?(2)你会作出什么假设?
3、指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制定计划。4、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记录测量数据。5、交流讨论:(1)你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启示?(2)实验为什么要重复几次?
1、学生阅读P15
背景知识,明确探究目的。2、回答:(1)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是否有影响?(2)两种假设(可能有影响,也有可能没有影响)3、讨论实验方案,制定计划。4、动手实验,记录测量数据。5、回答:(1)略(2)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减少误差。
小结
科学探究是研究生命科学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
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P3-4
【课堂反馈】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填空格
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
、调查和测量等。
2.观察时,首先要根据
,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
具有什么特征和特性。再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特性对观察对象作出
、
。有时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如
、
等。
等。
3.下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填空。(在方括号内填序
号,在横线上填相应的名称)
(1)用来调节视野中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
和【
】
。
(2)转动准焦螺旋,镜筒可以升降。其中,转动【
】
后镜筒升降幅度较小。
(3)在目镜和物镜中,更接近玻片标本的是【
】
。(4)当光线经过反光镜反射后进入镜筒时,我们能通过目镜观察到物像。光线依次经过显微镜的【
】
,
【
】
、【
】
、【
】
、
【
】
这几个部件。
4.在对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中,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三种:
、切片和涂片。
5.生物学实验中的
原则是指在特定的某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余的变量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6.完成下面的流程图
二、选一选(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7.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使用的物镜是40×,要使观
察的物像放大600倍,则应选用的目镜是(
)
A.20×
B.15×
C.10×
D.5×
8.科学探究通常要经历六个基本步骤:①实施计划;②提出问题;③制订计划;④作出假设;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比较科学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①②④⑥⑤
C.②④③①⑥⑤
D.②③④①⑥⑤
9.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与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B.进行生物学实验时,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则
C.测量误差是人为造成的,完全可以避免
D.生物标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物
10.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在低倍镜视野
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右下图所示。若他想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
央,则玻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11.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中光线较暗,
则应改用(
)。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12.实验中,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修改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B.依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C.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
三、连连看
13.下列左栏是显微镜的相关部件,右栏是相应部件的主
要作用。请将各部件与相应的主要作用用线连起来。
①目镜
②物镜
A.调节焦距
③遮光器
B.调换物镜
④转换器
C.调节光线强弱
⑤粗准焦螺旋
D.放大物像
⑥细准焦螺旋
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
四、辨对错(命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否则画“×”)
14.当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后,不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
)
15.进行调查时,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
)
16.为了更清楚地观察物体,放大镜的倍数越大越好。(
)
17.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若发现镜头上有污物,则可以用餐巾纸擦拭镜头,除去污物。
(
)
五、勤思考
18.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856年的夏天,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要帮助酒厂解决酒变酸的问题。巴斯德在显微镜下一次又一次地仔细观察发酵过程,对变酸和未变酸的酒反复进行比较,得出了重要结论:发酵的真正原因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起作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作用后所产生的酒质各不相同,酒变酸实际上是一种灰白色的杆状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巴斯德把这种微生物称为乳酸杆菌。
巴斯德进而研究消灭乳酸杆菌的方法。通过许多次的试验,他发现当把酒加热到55℃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酸杆菌而酒质不受影响;若此时将酒密封保存,则酒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变酸。巴斯德的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这种方法被称为巴氏消毒法。该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酿酒、制作饮料等方面,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1)巴斯德通过观察发现使酒变酸的微生物是
。
(2)巴斯德研究消灭乳酸杆菌的方法时,作出的假设可能是
。
(1)
巴斯德得出的结论是
。
19.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西餐里很常见,也叫罗勒)”。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甲)。于是他准备了两组年龄、生理状态等方面均相似的健康小白鼠,一组长期饲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长期饲喂等量不含黄樟素的同种食物(乙)。一段时间后,经检测发现,两组小白鼠都没有患癌症(丙)
(1)上述步骤甲应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
(选填
“正确”或“错误”)。
(3)步骤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