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
荷 花 淀
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学习目标
1.体会荷花淀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 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2.品读文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静静的读,浅浅的悟——
我的阅读感受?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鲁迅的《好的故事》)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鲁迅的《好的故事》)
本文主要围绕着哪些人物展开情节,即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1.人物形象:对人物着墨的多少,看抓住细节刻画谁
2.情节上: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主题思想:作家的创作意图
作品主题“重在讴歌冀中根据地妇女识大体、爱祖国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正如孙犁所言:妇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至于读者,“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那是因为他们看到“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
另一方面,以妇女为中心,较之以男人为中心,主题更为深刻,更具时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动千万名读者,因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语)
独具匠心“巧”相扣
小说有明显的层次,是三个大部分,你是否赞同?我们给每一部分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提示: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夫----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送夫抗敌
探夫遇敌
看夫胜敌(助夫歼敌)
学夫杀敌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
女人的“笑”和“哭”
1.女人抬头笑着问
2.女人的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3.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4.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
5.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6.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
为什么?
品读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读对话(5—29段)
通过对话、旁白,
留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行为,
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理。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
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闻其声知其人
(聪明含蓄)
(爽朗率真)
(谨慎稳重)
(性急冒失)
(腼腆羞涩)
清朝散文家刘大魁说:
“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
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听出人物话里还有话
知道人物没说出的话
咀嚼人物说话的心理
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仅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鲁迅
对话的作用:
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
揭示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
丰富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出走·归来·升华
因为她们一次勇敢的“出走”,她们的生命格局被打开了。出走,就是不再固步自封,就是打破环境的局限、身份角色的局限,去做一些对自己有挑战性的事情,让自己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一个人保鲜并增值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不断的“出走”,经常的“刷新”自己。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女神”
温柔体贴、
机敏稳重、
活泼可爱、
勇敢坚强、
识大局、明大体!
中国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日除害、嫦娥奔月 。
中国四大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
奔月、补天、填海、追日,仅仅这几个词汇,就洋溢着最鸿蒙、最壮阔的诗意。而且,这种诗意是那么充满动感,这是最苍老又最不会衰老的诗意,已经植入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余秋雨《中国文脉》
水有诗情,荷有画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这样的如何荷花一般水灵而又坚强的女子?
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里面的意象,并在前面加上修饰词语。
清凉的月光
洁白的苇席
干净的院子
飘飞的芦花
银白的淀水
透明的薄雾
碧绿的荷叶
安静的女人
清新宁静
恬静优美
诗情画意
这女人
编着席。
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
一大片。
她像
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
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
有时
望望淀里,
淀里
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
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水面
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
吹过来,
带着
新鲜的
荷叶荷花香。
“荷花淀”派:
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
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
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这三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失落情绪,
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烘托人物心情开始由忧变喜,推动情节发展,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
万里无云,
可是因为在水上,
还有些凉风。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
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
跳荡的水银。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
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那一望无边际的
密密层层的大荷叶,
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
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
高高地挺出来,
是
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作者运用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
(1)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
(2)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深化了主题。
(3)粉色荷花箭像极了这一群外表虽柔弱
但却显出了强大生命力的坚强勇敢的女性,为下文写女人的能力和作用(组建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埋下了伏笔。
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船很平稳,女人们的轻松、快乐。
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水声大,船很快,局势很紧张,她们也很紧张。但她们不慌,船仍然很稳。
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局势很危急,战斗即将开始。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
1、环境本身:首先一定要归纳此处环境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③照应开头或上文。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更丰满了,
情节更完善了,
小说更富有诗情画意了。
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孙犁
《风云初记》:
“写抗日战争,却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而且竟用了好几百字,细微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开放自己。”
茅盾:"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它是一篇纯美小说,
而又贯注着一种民族精神。
——郝宇民《名作欣赏》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鲁迅的《好的故事》)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鲁迅的《好的故事》)
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创作
背景
作者
简介
孙犁(1913-2002年),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孙犁生于河北安平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13岁的孙犁考入了保定的育德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孙犁无钱继续升学,他怀着当作家的愿望,来到北京,看书、学习,给报章杂志投稿,过着十分清苦的流浪生活。1936年孙犁由同学介绍来到白洋淀地夏的同口镇当小学教员,孙犁在这里了解并熟悉了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的抗日政府。白洋淀军民们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故事,成为孙犁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1944年孙犁奔赴延安。茅盾曾评论:"孙犁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孙犁是布衣简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选定了清贫的作家之路,并始终如一地持守一个作家的良知。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
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
散文集《文学短论》;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笔调婉约而流畅,风格秀雅隽永。感情的抒发和人物感情的叙写,都同景物与人物的描绘自然地融合,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被称为“诗体小说”。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作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