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R)
第4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2.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通过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
一、情境导入
1.填空。
73=( )+3 94=( )+90
54=50+( ) 68=8+( )
49=( )+( ) 82=( )+( )
2.随意说一个两位数,再说出这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材P69例1。
(1)(课件演示,教师描述)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一年级一班的“图书角”开业了,快看呀,有很多同学都来借阅图书,图书管理员都忙不过来了……总算可以喘口气了,快看一看,图书借阅情况怎么样呢?
生1:故事书有35本,借出去了2本。
生2:动漫书也有35本,借出去了20本。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生2: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
(2)探究算法。
师: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呢?用什么方法解决?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问题。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就是用35本减去借出去的2本,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5-2)
板书:35-2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就是用35本减去借出去的20本,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5-20)
板书:35-20
师:同学们会计算上面的题吗?大家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通过摆小棒,计算上面两题的。
生1:先摆3捆5根小棒表示35根小棒,从35根小棒里面去掉2根,也就是从5根小棒里面去掉2根,还剩下3根小棒,和3捆合起来是3捆3根,是33根。
生2: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我发现计算35-2,可以把35分成30和5,先用5-2=3,再用30+3=33。
教师板书:
5-2=3 30+3=33
生3:35-20,我是这样摆的,先数上3捆5根小棒表示35根小棒,减去20就是从这些小棒里面拿走2捆表示减20,3捆小棒拿走2捆还剩下1捆小棒,与5根合并是15根小棒。
生4: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我发现35-20,就是把35分成30和5,先用30-20=10,再用10+5=15。
教师板书:
30-20=10 10+5=15
(3)比较两题的计算方法。
比较35-2和35-20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5-2是两位数减一位数,35-20是两位数减整十数)
从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35-2和35-20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成30和5;35-2是用分出的5减去2,35-20是用分出的30减去20。
(4)再次体会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
2.做一做(教材第69页第1、2题)
独立解答,并说一说每题的计算方法。
3.判断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
(1)37-2=17 (2)98-20=96
让学生理解并弄清是减几个一,还是减几个十,再确定是从两位数的个位上减,还是从两位数的十位上减。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第1~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算法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
5-2=3 30-20=10
30+3=33 10+5=15
【教后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感悟算理,然后让学生回忆并说清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在算式中标注出口算过程并口头叙述出来,通过多种途经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操作并口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