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5 17: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07440010998200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下面三幅图是李明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技术革新对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B.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C.自给自足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推广
2.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3.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庄票的出现说明
A.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B.传统借贷关系衰落C.经营性放贷开始出现D.货币兑换较为普遍
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到:“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商招股以兴工,不得存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殊求。”下列企业中符合材料设想的是
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继昌隆缫丝厂D.大生纱厂
5.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是分层的,“外层带”是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中层带”是西方催化或赋予某种形式与方向的古老又全新的历史现象,“内层带”是未受西方文明感染的。根据该学者的观点,考诸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下列各项中基本属于“外层带”的是
A.祠堂B.火车C.婚礼D.中山装
6.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时说:“······今为机器之世,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这说明了
A.时局影响习俗变迁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7.1926年,卢作孚创办了民生轮船公司。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本的轮船公司由盈转亏,悄悄退出川江航运,川江航运逐渐被民生公司统一。材料主要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得益于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业B.为国家保存了抗战的力量
C.增强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力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8.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种调整
A.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B.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D.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A.缩小城乡差别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10.下表是英国15、16世纪某指数变化情况。这一经济指标最有可能是
A.粮食产量B.物价变化C.人口数量D.工业产量
11.“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个时期”
A.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C.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D.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2.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C.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13.1934年,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允许总统对同意对美国降低关税的国家降低关税,但最多只削减50%.1962年,美国《贸易扩展法》允许总统对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产品出口削减100%的关税,总统也有权取消现行税率为5%或不到5%的产品的关税。这一变化
A.导致经济危机逐渐向世界范围扩展B.推动以美元为中心货币体系的形成
C.表明政府放弃了对国家经济的干预D.客观上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
14.下表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该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扩大国企的经营自主权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5.二战后,下图所示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
A.是美苏争霸在世界经济领域的体现B.有利于各国相对平等的协商
C.加大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D.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6.1999年,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到2015年,二十国集团的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80%.二十国集团
A.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C.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D.表明经济全球化缓和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不是轻而易举地进行的。这种政策的转变在
农民、工人中间乃至党内都遇到了明显的抵制。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械制造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国内寻找,从外国获取资金是不可能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苏联当局就把人民从半野蛮状态拖入现代文明:穿雪白的衬衫、知书达理、有热水、有电灯、有飞机、有电影娱乐,出现了“苏联人”的概念。
——摘编自陈爱茹《争论与选择:列宁、斯大林与党内反对派》
材料二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
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并分析影响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因素。(1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上半期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12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技进步、工业发展也间接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科技力量雄厚、竞争力强
的大企业不断吞并小企业,促进了资本、生产和技术的集中,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在各种先进科技条件的支持下,垄断资本不断向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盈利空间,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形成。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框架内,劳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欠发达的国家与发达的中心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是,资本主义并未如列宁预言的那样就此走向灭亡,而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阵痛和几十年的调整、转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
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因此,各国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中外历史纲要》(下)(2019年12月第1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影响。(6分)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7.(1)(13分)
原因:新经济政策未能获得共识;国际环境迫使苏联必须加速工业化;新经济政策与快速工业化有一定矛盾(新经济政策不利于解决实现工业化的资金问题);斯大林模式有利于快速推进工业化。
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环境;群众基础;理论创新。
(2)(12分)
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涉及领域广,长期实施。
影响: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8.(12分)
示例一:科技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如电力广泛使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等,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出现垄断组织。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资本主义国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在二战后初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20世纪80年代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性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总之,科技的发展不断地为资本主义提供新的生长点,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调整和发展。
示例二:制度创新推动资本主义重新焕发生机。
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注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总之,制度创新推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其它角度: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调整;制度调整需与时俱进,需结合国情;注重相互借鉴,勇于创新等,都可得分)
19.(1)(9分)历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商品的知名度;美洲盛产金银;巨额利润的刺激;葡、西等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和互补性;欧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商业发达。
(2)(6分)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