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2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
何冠笙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属于自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
B.研究文中所举事例的作用,进一步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增强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义,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所举事例的作用。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文“三要素”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对是否赞成干预生物入侵这个观点的讨论以及将防止生物入侵的措施和方法书写成文等活动,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安排
这篇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两篇讲读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2.教学环节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当你看到“入侵者”这个词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生答:野心、暴力、血腥、进攻……)
同学们,“入侵者”不仅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在地球的生物圈中,也有着这样的一群群野心家——
他们都是贪婪的侵略者,他们伸出了支支末末的爪牙毫不疲惫地去寻找那些一旦发现就占领作为给养地、供他们长出更多“爪牙”的地方。他们有着无数的军队——多得无法想象的军队;每个士兵的战斗力是如此地相似,却又如此地狡诈以至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尝试运用他们拿手的“变身术”欺骗当地的保卫然后堂而皇之地混进那块地方。不管他们能不能成功潜入,但是他们凭借他们数量巨大这一伟大的资本总是对每一块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充满野心。他们的“变身术”很多时候都能够奏效,只要足够的利益让他们决定发动一场侵略——他们的智慧让他们总能想到最好的法宝。
他们就是……(生答:生物入侵者)
☆ 设计意图:将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生物入侵者》做好情感的铺垫。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依据定义辨别生物入侵者。(理清说明对象)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边读边把文中涉及到的生物物种的例子划出来。
(第一段教师朗读,二至五段找四名同学朗读,后三段全班集体朗读。)
(2)课文读完了,同学们从文中找到了那些生物物种的例子?
(学生勾划文中所举的例子:蒲公英、溪水中的鱼虾、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果蝇等害虫、观赏鱼、蛇、蜥蜴、山猫)
(3)文中列举了这么多的生物物种,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判断哪些是生物入侵者,那些不是?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成为生物入侵者,他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侵害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学生自主从文中找判断依据,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对找出的例子板书归类)
斑贝 、天牛、红蚂蚁
果蝇等害虫、观赏鱼
蛇、蜥蜴、山猫
非入侵者:蒲公英 、溪水中的鱼虾
☆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置使同学们对生物入侵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不是老师要求找出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自己发现的。这种主动探寻要比教师提问学生寻找答案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三环节:分析文中例子作用,进一步理解“生物入侵者”。(理清说明顺序)
(1)刚才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准确判断出哪些是生物入侵者。但老师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同是生物入侵者,作者为什么举这么多例子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每个例子作用。
(老师提示:注意读出例子之间关系再作分析)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参考下图)
☆设计意图:文中举了许多生物物种的例子,但每个例子的作用是不同的。举例子是初中学习的几种重要说明方法之一,在这一课又有集中体现,因此把分析例子的作用作为这一课的一个难点来处理。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入侵者的例子按其作用的不同归一下类呢?
总结:也就是说,作者按照生物入侵的“概念——危害——途径”这个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 设计意图:如果理清了这些例子的作用,自然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的说明顺序。我们通过对例子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生物入侵者”。
(3)文章谈的是“生物入侵者” ,作者为什么还要举“蒲公英”和“水中鱼虾”这两个例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独立回答:他们都是通过自然途径传播的例子,与后文的“人为干预”形成对比,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什么是“非自然途径”。)
☆ 设计意图: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更加明确,同时更全面理解“生物入侵者”概念。
第四环节:探究说明顺序,品味说明语言。
(1)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四种说明方法,请在文中找了相应的例证填表。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体会句子之间的差异。
☆设计意图:在前两篇课文,学生已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运用了相应说明方法的语句应该是驾轻就熟。运用“换一换”的方法,学生在比较中就能够感受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学习那种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的语言。
第五环节:带着“思辨”的勇气读课文。(讨论、作业)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辨”的勇气读课文,然后就你赞成的观点陈述理由。
(2)观看相关图片,思考: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政府和我们青少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防范 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措施书写成文。
☆ 设计意图: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对《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入侵者
途径
果蝇:通过蔬菜水果贸易
观赏鱼:跨国宠物贸易
蛇、蜥蜴、山猫:主人疏忽、遗弃
斑贝:造成人类经济损失
天牛、红蚂蚁:给人类带来其他方面危害
棕树蛇:对物种及其多样性构成威胁
危害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