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5 14: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复凡人
赏人性美
复习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重点。
2.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梳理文章的线索,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的精神风貌。
4.树立向善、务实、求美的人生追求。
小人物
大境界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
回忆性叙事散文
(鲁迅)
《老王》
——
老王
回忆性散文
(杨绛)
《台阶》
——父亲
小说
(李森祥)
《卖油翁》——卖油翁
古代笔记小说
(欧阳修)
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列》

《离骚》

《周书》

《晋乘》以成者”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憎恶
烦琐
疮疤
诘问
霹雳
震悚
粗拙
孤孀
zēng
suǒ
jié


sǒnɡ
shuāng
chuāng

zhuō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诘问】斥责、反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惧惮】害怕,畏惧。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字词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亘(gèn)古
干涸(hé)
追溯(sù)
潜(qi?n)心贯注
B.绮(qǐ)丽
藩(fán)篱
亵(xiè)渎
风雨载(zài)途
C.剽(piāo)悍
谀(yú)词
蓦(mò)然
龙吟凤哕(huì)
D.诘(jié)责
胆怯(qiè)
嘈(cāo)杂
大庭(tíng)广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驱动
隔膜
嘻戏
破釜沉舟
B.悬崖
要诀
屏障
迫不及待
C.和蔼
悲怆
伫立
鞠躬尽猝
D.羁绊
云霄
监察
心无旁鹜
“我”的感情变化
新的敬意
热情善良关心孩子
为“我”买
《山海经》
特别的敬意
无知、
淳朴
讲“长毛”
的故事
不耐烦
善良真诚
有点迷信
令人厌烦
的规矩
教“我”不少道理
粗俗、
不拘小节
摆成“大”字
的睡相




实在不大佩服
饶舌多事
切切察察
喜欢“告状”
写作手法
阿长性格

详略得当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复习研讨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复习研讨
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复习研讨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复习研讨
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
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
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老王》
作者是
杨绛
,她的丈夫
钱钟书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围城
》。
惶恐
荒僻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huáng
zuò

lóu


zhì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荒僻】荒凉偏僻。
【惶恐】惊惶害怕。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线索,概括内容。
内容:写作者与一位三轮人力车夫的交往,表现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的不变的淳朴善良的天性。
线索:
“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
揣摩词语好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复习研讨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
“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
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说明老王
离大去之期不远了。
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复习研讨
揣摩下列句子特点,理解划线句含义。
(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复习研讨
(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个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只有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才会对“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感到抱歉。”
(2)还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作者一家对老王释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作者总是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价付钱;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可怕,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凹凼(

尴尬(

涎水


嵌着(
)
黏性(

胯骨(

撬开(

磕(
)烟灰
门槛(

硌(

āo
dàng
gān

xián
qiàn
nián
kuà
qiào

kǎn

《台阶》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
怅惘。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
情。形容驯良、顺从。
对农民的同情与希望
觉得自家台阶低,要造高台阶新屋
开始准备
造起了九级台阶的新屋
父亲老了、累垮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台阶
 三级
青石板台阶
九级 
水泥台阶
父亲
老屋



新屋
勤劳、顽强、淳朴
善良、谦卑、倔强
关注农民命运
关注农村贫困
如何理解“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复习研讨
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概括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原因: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也是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了对比;
(2)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时间;
(4)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生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文章较详细写了父亲的脚板以及洗脚一节,这似乎与文章中心无关,可以删去吗?
不能,这部分看似与主要内容“台阶”无关,但这是父亲一生艰苦、淳朴和劳作的明证,是丰富父亲形象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单,造台阶写得很详细?
由文章的中心决定,“台阶”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文章的文眼。
台阶在当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又能表现父亲追求社会地位,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和勤劳、淳朴的性格,可突出文章的中心。
(2)“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动作、神态描写,父亲下定决心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
动作描写,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分析人物形象
(3)“父亲身子晃一晃……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动作、语言描写,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衰老,说明父亲的倔强、要强。
(1)父亲冬天砍柴卖柴,“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数量说明了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细节描写的作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情形,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建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老实厚道又谦卑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
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小说以父亲的形象和精神为表现重点,能否将题目改为“父亲”?
不能,就小说题目而言《台阶》较《父亲》要准确和精练。
作者选取“台阶”
这一典型事例来表现父亲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围绕中心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作技巧。
题目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