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
淮北市桓谭中学 曹新洲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接触过一些燃烧现象,并初步了解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并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单元学习中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可以灭火的。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将会对燃烧进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九年级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关键年龄,所以本次课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一些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
3.在证明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
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在实验结束后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逐步树立防火安全意识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教学模式:探究式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七、课前准备:烧杯、镊子、试管、白磷、热水、酒精灯、蜡烛、石块、火柴、木条、集气瓶等。
【教学设计思路】
→ → →
→ → → → →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燃烧的利用。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图片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关注燃烧,了解燃烧对人类的利和弊,引入主题
通过图片展示和燃烧的现象的复习让学生归纳燃烧的概念1、燃烧的概念2、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探究活动】:燃烧的条件【设计并实施实验归纳】分组,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给定的用品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探究燃烧的条件。蜡烛、小石头、酒精灯、火柴、烧杯等。 学生分析、综合并归纳概念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1、燃烧需要可燃物。2、燃烧需要氧气3、需要达一定温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归纳燃烧的定义,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并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根合作 探究 并归纳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所给出的物品多样化地设计方案。
【交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 各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及结论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物质的三点燃烧条件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评价学生实验方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设置问题】加深对着火点的理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一、燃烧的条件1、需要可燃物。2、需要氧气接触3、可燃物需要达一定温度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探究结论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引言】燃烧要有三个条件,那可燃物要燃烧是满足一个条件,还是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呢?请同学观看视频并分析原因。视频展示课本实验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提问】怎样让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燃烧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行成 “火三角”的概念 学生观察思考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并演示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问题推理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过度】既然燃烧三个必须同时具备,那么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能灭火。二、灭火的原理【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灭火的原理【设置活动】灭火大比拼【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播放视频】火灾逃生和自救的基本常识【学以致用】解释成语中的化学原理【播放视频】火灾逃生和自救的影片 学生讨论思考学生灭火学生思考 交流[讨论]:隔绝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参与热情掌握火灾逃生和自救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逃生、自救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拓展】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当篝火燃烧得过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让它变小一点呢?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布置作业】1、查阅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相关资料。2、P130 调查与研究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 体会探究学习的收获感受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并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多思考多说有助于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掌握。
十、板书计划:
1、燃烧的条件
(1)燃烧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
(2)燃烧的条件:
有可燃物
②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原理
《燃烧与灭火》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了解燃烧的概念。
(3)学会运用主动探究,设计实验。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一、归纳概念:
燃烧的定义: 。
二、猜想与实验
1、 燃烧的条件:(猜想的依据:举出实例)
蜡烛、小石头、酒精灯、火柴、烧杯等,也可以选择其他用品。
①
②
③
2、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 结论
1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组长: 记录人:
怎样让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
4、灭火原理:
三、讨论与练习:
1、水是最常用的灭火用品,为什么水可以灭火?
2、广义的燃烧指的是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例:H2在Cl2中的燃烧,生成氯化氢。Mg在CO2中的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www.中考资源网
请写出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www.中考资源网www.中考资源网
分析归纳:
燃烧的概念
形成结论:燃烧的条件
探究:根据观察和思考,探究燃烧的条件
创设情景:
有关燃烧的图片
分析评价:
演示实验
学以致用:
成语分析
一课回眸:
收获与疑问
展示视频:
火灾自救
分析讨论:
灭火原理
缺少其一
同时具备
燃烧
灭火(共21张PPT)
燃烧和灭火
淮北市桓谭中学 曹新洲
200万年前
工业与生活
军事与航天
交通与发电
驱动交通工具
想一想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通常情况下:发光、放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1)可能需要___________
(2)可能需要___________
(3)可能需要___________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一定温度
总结与预测
1、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40℃
红磷的着火点240℃
铜片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说明燃烧还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展示与拓展
课本P124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观察与思考
得出结论
燃烧条件
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2、氧气(空气)
1、可燃物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得出结论
请利用你的生活经验或下面所提供的用品,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点燃的蜡烛。看谁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仪器:烧杯、剪刀、湿布、课本、水等。
药品:蜡烛。
我们如何熄灭一根燃烧的蜡烛呢?
要求:设计要较方便操作、环保
实验探究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以致用
2010年11.15上海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大火
造成58人死亡,70余人受伤送医,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
2011年12月04日河南焦作一医院病房发生火灾
知识拓展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风机可以吹灭森林大火,还可以吹旺炉火?(共56张PPT)
燃烧和灭火
淮北市桓谭中学 曹新洲
200万年前
工业与生活
军事与航天
逝去的笑脸——上海11.15大火事故死去的人
20名消防员英勇牺牲
300多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
2003年新疆克拉马依大火
58人遇难
2010年11.15上海高层住宅大火
2006年哈尔滨天潭酒店大火,33人死亡
2006年哈尔滨天潭酒店大火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通常情况下:发光、放热,氧化反应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产生白烟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红热,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你所理解的燃烧是……
2、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 ?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1)可能需要___________
(2)可能需要___________
(3)可能需要___________
(4)……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一定温度
实验探究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器材:酒精灯、镊子、火柴、大烧杯
实验药品:石子、木条、蜡烛、纸条、煤块
对比试验 实验步骤 实验意图
用坩埚钳分别夹取木条和石头分别放到酒精灯的外焰。
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用坩埚钳分别夹取木条和一块煤块,同时放在酒精灯外焰处点燃。
实验探究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器材:酒精灯、镊子、火柴、大烧杯
实验药品:石子、木条、蜡烛、纸条、煤块
对比试验 实验现象 探究结论
酒精和木条都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烧杯罩住的蜡烛火焰熄灭。
(木条)纸张点燃所需的时间比点燃煤块所需的时间短。
燃烧需要可燃物
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燃烧需要氧气
一、燃烧的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通常状况下一些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
着火点/℃
白磷
40
红磷
240
木材
250--330
乙醇
558
无烟煤
700--750
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但是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40℃
红磷的着火点240℃
铜片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说明燃烧还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课本P124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得出结论
燃烧条件
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2、氧气(空气)
1、可燃物
3、温度达到着火点
氧 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氧 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氧 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氧 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满足其一即可灭火
依据燃烧的条件,利用烧杯、沙子、水、湿布、剪刀、碳酸钠和稀盐酸……等用品,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这些燃着的蜡烛吗?看看谁是灭火小英雄。
请利用桌面上所提供的用品,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点燃的蜡烛。看谁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仪器:烧杯、剪刀、湿布、课本。
药品:蜡烛。
实验探究二:我们如何熄灭一根燃烧的蜡烛呢?
要求:设计要较方便操作、环保
灭火打比拼
建筑物起火时,消防员为什么可以用水浇灭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我们该怎么办呢?
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钻木取火
煽风点火
釜 底 抽 薪
〖知识拓展〗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增加氧气量,使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足够大
2、当篝火燃烧得过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让它变小一点呢?
把一些材移开、用灰烬盖灭一部分
3、风可以吹灭蜡烛,而炉火越吹越旺?
冶
炼
钢
铁
发电
运载火箭
驱动交通工具
世博焰火
嫦娥奔月
神七飞天
奥运圣火点燃
11.5 吉林
12.5 四川
11.15 上海
11.13 北京
航天
军事
出行
生 活
世博焰火
嫦娥奔月
神七飞天
奥运圣火点燃
2004年吉林市2-15特大火灾54人遇难
2003年11月3日,湖南省衡州大厦失火,造成20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通常情况下:发光、放热,氧化反应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产生白烟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红热,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需要可燃物
需要氧气
需要一定的温度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1)可能需要___________
(2)可能需要___________
(3)可能需要___________
(4)……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一定温度
请利用桌面上所提供的用品,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点燃的蜡烛。看谁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仪器:烧杯、剪刀、湿布、课本。
药品:蜡烛。
实验探究二:我们如何熄灭一根燃烧的蜡烛呢?
要求:设计要较方便操作、环保
2008年9月20日22时30分左右,深圳龙岗舞王俱乐部发生特大火灾事故。事故共造成43人死亡,65人受伤。火灾猛于虎,面对无情的火灾,我们应该具备基本的防火知识和自救方法.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身边现有工具:
干毛巾,水,绳索,大塑料袋。
火场自救
1987年震惊中外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2003年新疆克拉马依大火,300多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
2006年哈尔滨天潭酒店大火,33人死亡
20名消防员英勇牺牲
世博焰火
嫦娥奔月
神七飞天
奥运圣火点燃
11.5 吉林
12.5 四川
11.15 上海
11.13 北京
3、高炉炼铁要用鼓风机鼓风,使焦炭火力更旺,而森林发生火灾时,护林员有时也用鼓风机灭火。试分析原因。
实验与探究
——熄灭蜡烛的方法
圣火不灭
圣火不灭
历经五洲四海,光明薪火相传
煎炒
烧烤
生活
高楼大火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八号,克拉玛依市友谊宫大火吞噬了355个生命,而其中有288个是中小学生。
11.5 吉林
12.5 四川
11.15 上海
11.13 北京燃烧与灭火 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这么一次机会和全市的化学同行以及国培班的学员在一块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这个课题是老师开课最多的课题之一,全省、全国的赛课都讲过这个课题,所以我的压力也很大,很难再有突破,讲出更出彩的地方。下面我就谈谈我拿到这个课题的想发: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获得理论升华的能力和条件。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及着火点的知识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提问、探究与归纳的教学策略。因为,不是探究就一定要实验,实验我删除了一些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实验,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五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实践”。
三、我的教学实践
环节1 :通过总结燃烧现象。通过学生归纳出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让学生根据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猜想和验证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得出燃烧的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设计实验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通过实际的污染告诉学生改进教具,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然后顺势得出灭火原理。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环节5 :最后,学习防火自救常识,防患于未然,并通过电影视频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石块等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燃烧和灭火
1.(2009·湖州)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 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2.(2009·常州)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是 ( )
A.狭小的空间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着火点 D.物质具有可燃性
答案 A
3.(2009·厦门)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解析】C 此题以书本中燃烧条件的实验为基础,对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考查。图中热水中白磷所处的温度虽高,但不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4.(2009·齐齐哈尔)前不久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发生了森林火灾,消防队员紧急奔赴现场。他们有的使用风力灭火机强力灭火,其原理是 ;有的砍伐部分树木打防火隔离带,其灭火原理又是 。
【解析】灭火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物质燃烧的条件加以破坏,风力灭火机强力灭火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是将可燃物与火源进行隔离,让可燃物因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无法燃烧起来。
【答案】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5.(2009·无锡)用灯帽盖灭燃着的酒精灯,其灭火原理是 ( )
A.消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着火点
【解析】C 灯帽盖灭燃着的酒精灯,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6.(2009·眉山)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甲烷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解析】A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若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才会爆炸。
7.(2009·南平)在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汽油上车。
(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 (选填“高”或“低”);汽油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 。
(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 (填序号,可多选,下同)。
A.鞭炮 B.瓶装饮料 C.书刊杂志 D.酒精
(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合理的是 。
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
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社会中发生的燃烧事故让学生感受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1) 低 2C8H18 + 25O2 16CO2 + 18H2O
(2)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3) A、D (4) A、B、C
8.(2009·重庆)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 ( )
A.氮气 B.焦炭 C.硫黄 D.天然气
【解析】A 氮气不是可燃物。
9.(2009·贵港)下列有关灭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是 ( )
A.大量油类物质泄漏着火,用水扑灭 B.木材着火,用水扑灭
C.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扑灭 D.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扑灭
【解析】A 油类物质着火时,若用水扑灭,油类物质密度小将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 。
10.(2009·雅安)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燃料架空的实质是 (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D 燃料架空的实质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1.(2009·广东)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 )
A.水能分解 B.纸不是可燃物
C.没有和氧气接触 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解析】D 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水吸收热量,纸船温度不会升高,因此才会安然无恙。
12.(2009·宜宾)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奥运圣火在“鸟巢”上空熊熊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奥运圣火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有可燃物;② ;③ 。
【解析】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答案】O2(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13.(2009·漳州)某校九年级学生到郊外野炊,负责烧饭的同学引燃枯枝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燃烧不旺,并产生了很多浓烟,原因是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及时用水把火熄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解析】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由于枯枝和氧气接触面积小,因此难以燃烧产生浓烟。用水把火熄灭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枯枝和氧气接触面积小,因此难以燃烧;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12.(2009·烟台)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解析】A 由于金属易吸热且传递散失热量,导致温度降低从而达不到着火点,故B、C、D说法正确。
13.(2009·湖州)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解析】A 木船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随风力而降低。
14.(2009·宁波)据报道:2009年5月7日下午,我市某气雾剂厂车间内铝粉起火,因工作人员缺乏消防知识,用水灭火,结果发生爆炸。小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金属铝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发生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其实,有些火灾也不能用水灭火,如 (举一例)。
【解析】金属铝在加热条件下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便会发生爆炸。
【答案】2H2 + O2 2H2O ;油 。
15.(2009·福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 材料(填“有机”或“无机”)。请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 。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填标号)
A. 提供氧气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 。(答一点)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本题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考查学生对燃烧原因的分析,同时要注意对题中材料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答案】(1)有机;可燃性 (2)B (3)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16.(2009·东营)据都市晨报报道,2009年1月13日一天徐州市就发生火灾19起。干粉灭火器是常用的灭火器之一,它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白色干粉来灭火。这种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其中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它受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的性质 。
(2)灭火时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因此金属镁着火时不能用干粉灭火剂灭火,请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专家提醒从火灾中逃生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主要作用 。
【解析】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是利用灭火器内的药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来灭火。
【答案】(1)白色固体、受热能分解 (2)2NaHCO3Na2CO3+H2O+CO2↑
(3)2Mg+CO2C+2MgO (4)防止吸入烟尘等
①白磷燃烧
③红磷不燃烧
②白磷
不燃烧
铜片
80℃的水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