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矮有长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高矮,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高、矮”,“长、短”概念的含义。
2.理解和区分“高、矮”,“长、短”,能结合具体事情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与资源使用
创设情境
一、感知物体的长短
师:小朋友们,我们上节课进行了自我介绍,也认识了前、后、左、右,一起初步学会了数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新的内容比一比。
师:对,一根粉笔,那老师问了他长还是短呢?
师:老师又拿了一根(长)粉笔,原来的那根是长、还是短呢?
师:为什么说它短呢?谁来说说?
师:他说的对吗?很好,也就是说比较长短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进行比较。(板书)
师:老师变了,把这根相对长的,换了一根,你们再比一比,这根刚才短的,现在怎么样?
师:对,大家都能用眼睛看到,同样一根粉笔为什么刚才说它短,现在说它长了呢?
师:说的真棒。也就是说比较长短要看比较的对象,跟谁比(板书)
师:如果两根粉笔差不多长,我们用肉眼不容易看出,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师:嗯,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老师总结一下比大小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一根粉笔
生:短
生:长
生:短
生:因为它们两个比较,它比较短
生:现在长了
生:因为刚才跟长的比它短,后来跟短的比它长。
生:可以把它们一端对齐,另一端长的就长。
通过演示,让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开动脑筋,理解题意
自主探究 师:刚才我们比了长短,接下来我们来比一比高、矮,同学们想想,我们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呢?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的真多,那我们就来比一比身高,等老师说开始大家站起来,同桌之间比一比,看你是用什么方法比的,等老师鼓三下掌,大家就坐好。明白了吗?
师:好,开始
(老师鼓三下掌)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老师指名两个学生到台前来)
师:大家看台前两位同学比较高矮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师:为什么呢?
师:还要注意什么呢?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动脑筋了。
师:如果一个站在地上,一个站在椅子上比,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师;说的真好,也就是说比较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师: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师:刚才老师比了比粉笔的长短,接下来,让小朋友们自己比一比自己铅笔盒里的铅笔哪根最长哪根最短?一会儿看哪个小朋友回答的正确
师:谁来勇敢的说一说
师:他比的正确吗?
师:比长、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板书)
三、巩固练习 生:可以比较两棵树的高矮。
生:可以比较楼房的高矮
生:可以比较人的高矮
生: 明白了
学生活动
学生在台前示范,得出结果
生:应该把鞋子脱了比。
生;因为鞋子不一样高。
生:把背挺直,背对背比。
生:不行
生:那样没有对齐,不是真正的身高。
学生活动,比一比铅笔长、短
学生到台前展示
生:正确
生:要对齐 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比一比,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开动脑筋,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
检测 在学生对高矮、长短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掌握高矮、长短的含义,以及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教师总结 总结:比较长短或高矮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比较时,对齐物体的一端,才能比较
板书设计 比较时注意: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体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比较对象,跟谁比较。
3、比较时,要把两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