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的特点:
本课内容的主线非常明晰,课文的两大部分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问题。课文从中东动荡局面的产生、动荡局面的频仍和动荡根源的复杂性展开叙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符合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这一特点,就可以取得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收获。
本课内容的重点:
第一,战火频仍的中东。课文以极其简略的语言介绍了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五次中东战争中的前四次战争情况,分别以大小字和地图等内容介绍发生在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的四次中东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出头绪,分析其共同原因,并概括出中东局势特点,为在下面讲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及解决中东问题的艰巨性作好铺垫。
第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就其重点而言,它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又是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内容的难点:
第一,巴勒斯坦问题由来。这既是一个历史渊源很深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矛盾很突出的问题。历史渊源之深,在于这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既可以上溯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居巴勒斯坦;还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3世纪末,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现实问题之突出,在于一战后和二战后这里都受到大国频繁的插手,以及该地区固有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既全面兼顾,又突出重点。
第二,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在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既有生存之争,也有意识形态之争;既有当地人的利益之争,也有局外大国的利益之争;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之争,也有现实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的问题之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做到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
二、教法建议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由介绍导言中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切入本课主题──动荡的中东地区。根据教学条件,以幻灯片、投影片或小黑板等方式中的一种展示中东地图,并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及中东地区的特点。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第四,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2.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知识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 (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讲解巴勒斯坦问题由来,并引导学生整理中东战争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中东地区战争的频繁发生且至今未果的状况,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材中该地区“战火频仍”的含义。(1)教师结合地图讲清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第一,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莱人。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莱人迁入巴勒斯坦,并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公元1世纪,外族入侵,犹太人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该地分为两部分:东部为外约旦(今约旦王国),西部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第三,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为他们在早已成为巴勒斯坦人家园的、犹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减少了障碍。第四,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约旦河以西的2.7万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对181号决议未能诞生。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2)教师讲解五次中东战争的情况。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的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月战争”、“六天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而进攻以色列,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此外,还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交战,这是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五次中东战争和迄今不果的中东和平进程,充分反映出二战后该地区的“战火频仍”和局势动荡的特点,反映出该地区和平进程的艰难。(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历次中东战争的争夺目标和严重后果。第一,中东战争的主要争夺目标是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源。第二,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余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严重。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1.教师提问:(1)“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
2.学生简要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进行分析:(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该地区成为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英国一战后的“分而治之”,联合国二战后进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说明列强在利用当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该地区事务。(2)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以色列先后吞并或占领的土地有原来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巴勒斯坦的领土,包括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还有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地区等。(3)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以色列通过1967年战争占领了约旦河水资源的大部分,为掌握利塔尼河的控制权,又于1978年和1982年对黎巴嫩开战。目前,以色列近40%的水来自约旦河西岸。几次中东战争使阿拉伯国家失去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水资源。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说“中东地区的水比石油更重要。”以巴情报研究中心主任杰逊·巴斯金指出:“缺水的压力将影响谈判双方。归还戈兰高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那里提供了以色列的饮用水。而让叙利亚放弃对戈兰高地水源的权利也是不可能的。”(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使巴以斗争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该地区和平进程的难度。
3.对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地区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问题,先由学生简要回答,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拟订出切口较小、内容具体的讨论题目。如:(1)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吗 (2)对巴以和平进程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有哪些 试作简要介绍。(3)拉宾对解决中东地区和平问题做出过哪些努力 (4)中东地区内部对实现该地区和平存在哪些障碍 (5)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但必须适当指出和纠正学生发言过程中的明显错误。
4.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扼要评价。
三、学法指导
1.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填写四次《中东战争简表》
时间
战争
情况
1948~1949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1956~1957
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英、法、以进攻埃及
1967
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色列进攻埃及、叙利亚、约旦
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进攻以色列
2.在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中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如“十月战争”、“1947年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冲突场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和解”等照片,巴勒斯坦地图,阿拉法特与拉宾的演说片段,以及课文大小字内容等。
3.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除网络与图书资料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国际新闻内容是获取资料的最简便快捷的渠道,只要养成做小资料卡片的习惯,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就可以获得许多历史学习所必须的宝贵资料。
四、问题探究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简明概括地评价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为解决中东和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短文举例:
拉宾曾于1974~1977年担任以色列总理。在他1984年出任以色列联合政府国防部长后开始认识到,只有顺应和平的潮流,以色列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于是,拉宾在1992年再度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就向阿拉伯国家提出和平倡议,并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1995年9月28日,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拉宾和阿拉法特因此一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万人的和平集会上,75岁的拉宾被一名犹太以色列极右势力成员刺杀身亡。
2.对中东地区重要性的分析。
要点提示:这一地区有苏伊士运河沟通三大洲,并盛产石油。因此,交通地位重要;战略地位重要;经济价值巨大。
3.对中东问题复杂性的分析。
要点提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使领土争端问题严重;历史渊源较深,有当地复杂的民族矛盾、尖锐的宗教斗争等;当地水资源奇缺,加剧了双方的争夺;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五、参考书目与推荐网站
1.参考书目
《国别地区研究(亚太·中东·西欧)》(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南京大学)
2.推荐网站
http://www./
http:///
scyhouse.
参考资料
阿以矛盾的由来
围绕着巴勒斯坦问题而发生的中东战争,根源于历史上犹太民族的迁徙和近代以来巴勒斯坦地区的殖民化以及在殖民主义背景下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公元前1025年,犹太民族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希伯来王国。后来,该地区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希腊、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和统治。在历次历史变动中,犹太民族逐渐离散,流亡世界各地,成为“没有祖国的民族”,而巴勒斯坦地区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居住地。19世纪末,散居欧洲的犹太人为争取自身的民族权利开始酝酿、组织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提出:“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了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为了瓜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决定支持当时正向其求助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宣言,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成此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这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与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联系起来,成为大国政治的附属物,犹太复国主义表现出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性。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英国殖民政策的鼓励下,欧洲的犹太人开始大批移民巴勒斯坦。1918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有5.6万,约占当地人口的7%,到1931年,犹太人已增加到17.4万,占总人口17%。此后,由于逃避纳粹德国的迫害,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达到高潮,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增加到44.6万,占人口比例亦上升到29%。犹太移民的激增加剧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矛盾,30年代曾爆发多次阿拉伯民族起义。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的稳定,英国当局于1939年5月17日发表白皮书,宣布限制犹太移民。在这种情况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转变方针,一方面在外交上谋求美国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展开反英武装斗争,试图通过打击英国,迫使其放弃委任统治,以达到建立独立犹太国家的目标。
二战后,英国失去了对世界事务的支配力,其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也难以为继。1946年,英国承认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以东的外约旦独立(注:1949年,外约旦改称约旦王国。),1947年,英国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1947年4月至11月,联合国召开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特别会议,在美国和苏联主导下,多数国家支持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独立国家的方案。11月29日,联大正式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不迟于1948年8月1日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此后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的面积为1.1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40.7%,犹太国面积为1.585万平方千米(其中含9 500平方千米的内格夫沙漠),占总面积58.7%,耶路撒冷(158平方千米)作为“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联大决议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12月,阿拉伯联盟七国在开罗发表声明,宣称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其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美国和苏联先后予以承认。但是,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采取了坚决抵制的态度,并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对其不宣而战。由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五国联合组成的4万大军挺进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方面凭借数量优势曾占据主动,一度打到特拉维夫附近。这时在美苏要求下,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双方从6月11日起停火四周。利用这一机会,以色列重新集结兵力,并在美国援助下进口大量武器,为反攻作好了准备。而阿方此时却暴露出内部不团结的弱点,各参战国彼此争夺主导地位,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战斗中陷入了被动。7月、10月和12月,以色列连续发动反攻,阿拉伯联军则节节败退。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以色列利用对方的矛盾,从 1949年2月至7月,逐个与交战对手签订停战协定,巩固了自己的胜利成果。经过这次战争,以色列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夺取了原本划给阿拉伯人的大片土地,使自己控制的地区扩大到约2.07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比例提高到4/5。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尚留在阿拉伯人手中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分别置于埃及和约旦的控制下。这样,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而且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他们只能依附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同时,这种局面也使以色列长期处于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对峙的态势,不断制造出新的危机和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危机。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纳赛尔领导的新政府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英法(英法两国拥有运河公司96%的股份,英国还在运河区驻军)展开斗争。经过几年谈判,终于迫使英国在1956年6月将军队全部撤出运河区,但运河的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当时埃及为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资金,曾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寻求援助,西方国家因埃及不愿接受附加的政治条件(由西方国家实施财政监督并停止与苏联的军火交易)而于1956年7月宣布撤销曾允诺的援助。此举激怒了埃及,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法令,表示要用运河的收入来修建阿斯旺水坝。不愿失去运河权益的英法决定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这时,以色列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英法打击埃及。10月29日,以色列首先出兵,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对埃及各大城市进行了空袭,并对运河区实施空降和登陆作战。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为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区,埃军从西奈撤出,重点对付英法联军,挫败了英法占领塞得港和苏伊士城的企图。
运河危机和战争引起世界的关注,各国舆论大多站在埃及一边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11月1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并于3日通过立即停火和要求英、法、以撤军的决议。这时,苏联和美国对英法也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处于孤立境地的英法被迫于11月6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却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联合国决定派遣维和部队进驻西奈半岛,实际增强了以色列的安全感,并保证了亚喀巴湾的通航,避免了埃及对航道的封锁。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和苏联取代英法成为中东地区的支配势力。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则分别依赖美苏的援助和支持,在美苏的武装下,中东地区的军备水平迅速提高,军事对峙的局面也日趋严重。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该组织以消灭以色列为自己的斗争目标。从1965年起,巴解组织在被占领土上展开了武装斗争。为了将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运动扼杀在萌芽状态,也为了防止周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以色列当局采取了先发制人、用主动进攻和扩张领土的方式谋求安全生存环境的战略。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以色列于1967年6月5日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是日清晨,以色列出动500余架飞机对埃及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进行突然袭击,摧毁了埃及空军及其防空力量,夺取了制空权。随后,以色列地面装甲部队分三路向加沙、西奈半岛进攻,并迅速占领了这些地区。与此同时,以色列还分兵向约旦和叙利亚发起进攻,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戈兰高地。在以军的沉重打击下,阿拉伯国家猝不及防,仅仅6天,即丢失了大片土地,被迫接受停火。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和耶路撒冷东区的全部巴勒斯坦土地,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获得6.5万平方千米。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也无法消除阿拉伯人的抵抗,相反,这次战争的结果进一步激发了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仇恨,中东地区陷入了战争和报复的循环。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退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同时也要求阿拉伯国家尊重并承认以色列的主权,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双方都拒绝这个决议。
第四次中东战争及其影响
为了洗雪战败的耻辱,收复失地,埃及等国在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于1973年10月主动发起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0月6日战争打响,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分别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突袭,并先后突破以军防线,取得战果。初战失利的以色列迅速调整部署,稳定防线,并于10日起转入反攻。以军的反击首先在戈兰高地得手,12日,战线已推回到原停火线叙利亚一侧。然后,以军运用穿插战术,利用埃及军队结合部的空隙,派遣一支装甲分队渡过苏伊士运河,迂回到埃军后侧,构建登陆场,架设浮桥,接应后援部队,在运河西岸开辟了战场,并直接威胁开罗。此举使埃及军队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权,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苏的联合提案,即要求双方立即就地停火的第338号决议。10月24日,阿拉伯方面接受停火,以色列也停止了军事行动,战争结束。这次战争的结果虽然没有达到阿拉伯国家原定的目标,也没有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是,埃及和叙利亚收复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部分领土(根据1974年达成的军队脱离接触协议,以军在西奈半岛撤到运河以东约30千米处,在戈兰高地撤出这次战争中新占部分和上次战争中占领的一部分土地,双方军队间留出缓冲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遏制了以色列的扩张态势,在中东地区造成了一种战略均势。同时,这场战争比以往的几次战争更深刻地提供了教训,使双方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用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和平也就没有安全,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才有可能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找到现实的出路,才能为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因此,正是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以色列关系开始逐步正常化。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说,迈出阿以和平交往的第一步。1978年9月,在美国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使关系正常化的《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双方签署《和平条约》,1980年2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以色列分阶段从西奈半岛撤出军队。中东地区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和平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东的和平进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中东和平进程亦进入新阶段,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共同参加的中东和平会议。1993年9月9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交换了亲笔签字的信函,正式宣布相互承认。9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1994年7月和10月,以色列和约旦先后签署《和平宣言》和《和平条约》。1995年11月4日,主张推进和平进程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次年工党下台,和平进程一度停滞。1999年以色列大选,工党获胜组阁,中东和平进程一度出现新转机。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公布之日至5月),以巴双方将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色列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
第二阶段(2003年5月至2003年底):以色列军队最大程度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巴方出台第一部宪法;建立具有临时边界的巴勒斯坦国;推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2003年底至2005年):对巴以最终地位问题进行谈判,内容包括边界、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权、犹太人定居点等,最终建立正式的巴勒斯坦国。(共37张PPT)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汕头潮南龙岭中英文学校:叶道辉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地理位置
现在一般说的 “中东”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包括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
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
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
“近东”、“中东”和“远东”。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1、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
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7世纪时,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 的一部分,阿拉伯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至今,阿拉伯人民在此已生活了一千三百年。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3、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英国不迟于1948年8月1日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此后的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的面积为1.1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40.7 %,犹太国面积为1.588万平方千米(其中含9500平方千米的内格夫沙漠),占总面积58.7%,耶路撒冷(158平方千米)作为“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4、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巴勒斯坦国至今也没有诞生)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战争 时间 情况
第一次
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
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
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
中东战争 1973年
四次中东战争简表
“六日战争”中的以色列士兵(1967年)
以色列 建国,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土地,草场)
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 (运河主权)
后,英、法、以进攻埃及
以色列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
(土地和圣城耶路撒冷)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进攻以色列
据不完全统计,仅中东战争中就有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多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
更为严重的是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连年战争给巴以双方人民带来了哪些伤害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矛盾错综复杂,和平历程艰难异常的状况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动荡的原因:
(1) 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主要原因)。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中东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3)对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1、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丰富的石油资源
2、几十年来陆续形成领土争端、水资源问题及
巴勒斯坦难民是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巴以冲突之
宗教纷争,文化差异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
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
做“阿拉伯国家”
耶路撒冷——冲突的焦点,和平的关键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
“和平之城”。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动荡的原因:
(1) 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主要原因)。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中东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3)对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民族之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故领导人)
高呼:
“用土地换和平。”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三、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阿拉法特的所说的“这里”指哪里?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指联合国;
含义:他希望和平,来到这里争取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同时也希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支持中东和平事业的发展。
拉 宾
(以色列前总理)
“我梦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1993年,在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斡旋下,拉宾同阿拉法特签署了“奥斯陆协定”,巴以达成和解,相互承认,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和平出现曙光。(意义)。
三、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阿拉法特、佩雷斯与拉宾同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广场举行的10万人的和平集会上,75岁的拉宾被一名犹太以色列极右分子刺杀身亡。
以牙还牙,冲突加剧。
拉宾和阿拉法特死后,为了解决中东问题,巴以双方继续努力。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阿巴斯
以色列总理沙龙
(现住院权力已交出)
国际社会进行着长期的努力
2010年9月2日,在美国华盛顿巴以直接会谈启动仪式。
国际社会进行着长期的努力
美国总统布什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俄罗斯总统普京
但是……
如果你将参与中东问题的解决,你认为应采取什么办法?
1、反对战争和恐怖主义的做法,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东问题;
2、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在联合国的框架内,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中东问题。
如果你将参与中东问题的解决,你认为应采取什么办法?
中东问题的未来
合理分配水资源。
寻求文化认同。
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大国的中东政策。
……
要以和平的手段,而不是使用武力。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二、中东地区
错综复杂的矛盾
三、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1、中东的地理位置
2、巴勒斯坦问题的形成
3、四次中东战争
1、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2、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3、宗教纷争和文化差异
4、耶路撒冷——和平的关键
战争给我们带来
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