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6章第1节_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6章第1节_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2-19 11: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选择育种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概念:
是指在生产实践中,挑选品质好的个体来传种的育种方法。
优点:
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
从而培育出优良品种。
缺点:
育种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可采用哪些育种方式得到符合人类要求的优良品种?
一、杂交育种
P
高杆抗病
DDTT
×
矮杆感病
ddtt
F1
高杆抗病
DdTt

F2
D_T_
D_tt
ddT_
ddtt
ddTT

第1年
第2年
第3~6年
×
×

需要的矮抗品种
矮抗
一、杂交育种
1、概念: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
基因重组
3、优点:
能集中位于不同品种中的优良性状。
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进程缓慢,过程复杂。
4、缺点: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可采用哪些育种方式得到符合人类要求的优良品种?
二、诱变育种
γ射线
P DDTT高秆抗锈病
ddTT矮秆抗锈病
γ射线
P ddtt矮秆不抗锈病
ddTT矮秆抗锈病

二、诱变育种
1、概念:
利用物理因素(如x 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2、原理:
基因突变
3、优点:
4、缺点:
提高变异的频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
难以控制突变的方向;
无法将多个优良性状组合;
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二、诱变育种
5、应用:
(1)农作物育种
如:黑农五号大豆(产量提高16%、含油量提高2.5%)
(2)微生物育种
如:青霉素 (20单位/ml→50000单位/ml)
(3)太空育种
“神舟”五号搭载育成的巨人南瓜
太空青茄大过小孩头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可采用哪些育种方式得到符合人类要求的优良品种?
单倍体育种
DDTT高秆抗锈病 × ddtt矮秆易染锈病
DdTt高秆抗锈病
DT、dT、Dt、dt
花药离 体培养
ddTT矮秆抗锈病
DT、dT、Dt、dt
秋水仙 素处理
单倍体
幼苗
花粉
纯合体
植株
F1
P
单倍体育种
为什么说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纯合体
㈡单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
P
高杆抗病
DDTT
×
矮杆感病
ddtt
F1
高杆抗病
DdTt
配子
DT
Dt
dT
dt
DT
Dt
dT
dt
DDTT
DDtt
ddTT
ddtt










秋水仙素→
需要的矮抗品种
第1年
第2年
㈠ 杂交育种
P
高杆抗病
DDTT
×
矮杆感病
ddtt
F1
高杆抗病
DdTt


第1年
第2年
第3—6年
×
ddTT
×
需要的矮抗品种
F2
D_T_
D_tt
ddT_
ddtt
矮抗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原理
方法
优点
缺点
应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物理、化学因素诱变
先花药的离体培养,然后再秋水仙素处理
能集中位于不同品种中的优良性状
提高变异的频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明显缩短育种进程
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过程复杂
难以控制突变的
方向;无法将多
个优良性状组
合;需大量处理
供试材料。
技术复杂,须与杂交育种配合
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快速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高产青霉菌、太空椒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
茎秆粗壮,器官大,营养含量高
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例1:(07年广东高考题)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
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D
例2:(07年山东理综)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类。
自交
2/3

例2:(07年山东理综)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C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 组,原因是 。
(4)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00%
例2:(07年山东理综)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5)在一块高杆(纯合子)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方法一:将矮杆小麦与高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杆,子二代高杆:矮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
例2:(07年山东理综)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5)在一块高杆(纯合子)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方法二:将矮杆小麦与高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矮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