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教与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掌 握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图列表复述战役 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捋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习得论从史出方法
重现情景体验情感 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
讨论探索 多角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思想意识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共七大起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教与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与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与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中共出面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什么历史意义?
2、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又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与敌人展开激战,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面对日本的入侵,哺育了中国人民的黄河,向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她战斗的警号:怒吼吧!黄河
第一乐章《怒吼吧,黄河》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 学习方法: 按照下列提纲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有疑难同桌交流。)
写出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中国军队 意义
平型关大捷
2、写出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中国军队 意义
台儿庄战役
教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二)百团大战
(学习方法:自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尝试编列百团大战的知识提纲。)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2、列表如下:(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提纲指名板书。)
3、讲故事:小组讨论交流把你知道的当年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历史故事说出来,看谁说的最感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过渡: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将走什么道路,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历史的抉择。
第二乐章《历史的抉择》
(三)中共七大
(学习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并记忆。
2、小组活动:大显身手: (假设你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中共七大”的会场。)
主题:我当小记者
要求:(1 )每一小组的组长负责选出“一名记者”和“当时参加会议的伟人”。
(2 )记者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几方面对伟人进行采访。
(3 )记者、伟人都必须脱稿。
(4 )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出谋划策,然后选择最好的小组发言。
教师小结、过渡: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奏响了胜利之歌。
第三乐章《胜利之歌》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抗战胜利的时间、标志,画在课本上。并思考:台湾什么时候被日本割占?)
合作探究,释疑问惑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结果如何?前两次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A、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让学生讨论后,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抗战胜利的原因,并写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引导:利用课本84页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总结,然后写出来。】
反思总结,能力提升(方法:指派学生发言)
利用本课板书进行总结。
1、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中国军队 意义
2、中共七大: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3、抗战胜利:
原因:
意义: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能力训练中的题目。方法:个人完成,小组统一答案,疑难问
题交给小组讨论完成,不能解决的交给全体同学共同完成。
教后记、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