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19 12:0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与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 解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 握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 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 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 “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 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与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与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与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前课学过的知识: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过渡: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合作探究,释疑问惑
1、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2、“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3、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4、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
反思总结,能力提升(方法:指派学生发言)
利用本课板书进行总结。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能力训练中的题目。方法:个人完成,小组统一答案,疑难问
题交给小组讨论完成,不能解决的交给全体同学共同完成。
教后记、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