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名 师 点 睛
(1)掌握本课重要的字音、字形,提高运用词语、修改病句等基础知识的能力。
(2)通过练习,辨别各种修辞手法,掌握重要修辞手法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以练助学
基础达标
(3)把握文章结构,感受文章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诗意,增强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5)进一步培养创新表达能力。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的爱国情怀。
呼告,指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发出了誓死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甚至牺牲的铮铮誓言。
基 础 巩 固
A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1)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fàn làn( )着一种热情。
(2)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shān jiàn( )里的脆响……
(3)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chán rào( ),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4)hé dào( )的香气是强烈的,niǎn( )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fēnɡ ráo( )……
泛滥
山涧
缠绕
禾稻
碾
丰饶
A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端木蕻良写下《土地的誓言》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抒发对故园的眷恋之情。(删去“的原因”)
B.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徜徉地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感觉非常惬意。(删去“徜徉地”)
C.爱国是检验一个人品格高尚与否的试金石,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准。(在“爱国”前加“是否”)
D.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删去“新”字)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排比、比喻)
B.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
C.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某个明星。(比喻)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
1.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B.作者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你”相称,将土地比作“母亲”。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课 内 阅 读
拓展提升
能力达标
D
2.第1自然段铺陈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把关东平原的美丽景象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大了信息容量,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3.“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中的“这种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为什么多次写到“这种声音”?
“这种声音”指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召唤。多次写“这种声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怀念。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用A句而不用B句。
A.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B.在那田垄、稻棵、镐头上,处处有我的记忆。
A句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使童年的故乡同“九一八”以后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童年的欢乐与幸福随着“九一八”的到来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有凄苦、哀愁和悲愤。A句读起来更富音律美,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B句没有这样的效果。
5.文章开始用“她”称呼关东平原,末段又用“你”称呼,怎样理解文中的人称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产生了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6.【宁夏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旧 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拓 展 阅 读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我”担心用旧土砌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
(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①过渡段,承上启下;②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喝”“被水唤醒”“醒着”“灵性”等词句赋予旧土人的动作、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土的热爱、赞美之情。
(4)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义?
旧土是枯涩、寂寞的,但只要有水和种子,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5)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将耕种的土地比喻为母亲,将正在抽芽的小麦比喻为孩子。表明老田里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6)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膜拜”和“敬仰”,表明了作者对旧土从轻视到由衷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对大地形成的仰视、崇敬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7)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7.仿句练习。
(1)依照所给例句,补写下面的句子。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仿句:在校园的小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操场里_________________,在那图书馆中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教室的课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 合 运 用
示例:我留下无数欢声笑语
我洒下颗颗汗滴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
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
(2)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一提起家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请按照下面所列的开头,写写家乡的景、事和人,抒发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重庆
美味的火锅
光彩炫目的夜景
8.【山东潍坊中考】6月份为“美,就在身边”学校主题活动月。你所在的九年级(5)班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开展系列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发现美、颂扬美、践行美。请完成下列任务。
(1)在“古城寻访美”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请据此写出你的发现。
从“寿”字前左行,进一洞,洞如城门。回望门外云气蒸腾,这是云门山的由来。由门折上山巅,如鲤鱼之背,稍平,上有石阶,有亭,有庙,有佛窟。扶栏远眺,海风东来,云霭茫茫,山川河流,远城近乡,都渺渺如画。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
(选自梁衡《青州说寿》)
我站在云雾飞扬的云门山顶,能望到对面同样云雾飞扬的驼山,驼山下就是唐时的龙兴寺,寺上的瓦,金黄一片。想起青州博物馆的石佛,喜欢金石的清照必是欣赏过的,那些佛大都笑着,人们称其为“青州的微笑”。清照在这种微笑里生活了二十年。金兵来前,四百多尊石佛,被人埋在了龙兴寺前。
(选自王剑冰《青州缘未了》)
古城青州的美,美在___________,美在___________。
自然山水
历史文化
(2)在“社区实践美”活动后,本次系列活动圆满结束。作为活动组织者,你要在校报上对班级组织的活动进行报道。请拟写新闻的导语,不超过20个字。
九年级(5)班“美,就在身边”系列活动圆满结束。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一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爱国人物”故事会】
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个爱国人物中任选一个,按照例句仿写一句话。
杜甫 闻一多 邓稼先
例句:“土地的歌者”艾青,在他深爱着的土地上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示例:“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破陋的茅屋前为天下寒士疾呼。
(2)【“为国奋斗”演讲会】
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串场词。
示例:感谢(1)班肖非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2)班季强的演讲——《奋斗的青春》。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①
《我的中国梦》
(1)班肖非
②
《奋斗的青春》
(2)班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