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全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测试卷(
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杭州市选出五条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口号:“绿厨厨、黄其其、红毒毒、蓝宝宝,记住顺口溜,垃圾分类不再难”。我市也开始对厨卫垃圾、其它垃圾、有毒垃圾、回收垃圾实施分类投放,那么金属饮料罐应投放在哪种颜色的垃圾箱中
A.
绿色
B.
黄色
C.
红色
D.
蓝色
“饮食健康”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了防止食用鱿鱼变质,用甲醛水溶液浸泡存放
B.
为了防止摄入锌不足引起疾病,过量服用补锌药剂
C.
为了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绝对不能食用霉变食物
D.
为了保持腊肉肉质鲜美,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A.
氢氧化钠固体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气而变成溶液,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天平左盘的纸上称量
B.
洒在桌上的少量洒精着火,可用湿布扑盖
C.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D.
酒精灯加热时,一定要先预热
使用量筒量取15mL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实际所取液体的体积
A.
大于15mL
B.
小于15mL
C.
等于15mL
D.
与人体的身高有关
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某烧杯的质量,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A.
向左盘中加砝码
B.
向右盘中加砝码
C.
向左移动游码
D.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药品取出后不能再放回原试剂瓶
B.
较大量液体加热时用烧杯盛放液体
C.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管是固体还是液体都要先预热
D.
所有的滴管使用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你认为下列实验测得的数据不合理的是
A.
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河水的pH为
B.
用托盘天平称得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
C.
用l0mL量筒量取某溶液
D.
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A.
玻璃仪器一定可以用作反应容器
B.
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应先均匀加热,再在固定部位加热
C.
取用固体药品可以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D.
用过的非专用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严禁采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
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过滤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
漏斗、烧杯、玻璃棒
B.
量筒、烧杯、集气瓶
C.
漏斗、试管、玻璃棒
D.
滴管、烧瓶、玻璃棒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酥脆的饼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同学们发现新鲜的苹果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仿佛铁生锈一样。
于是,研究性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苹果汁变色的原因。
【查阅资料】
苹果汁中含有的二价铁物质,同时也含有多酚类物质,多酚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变为褐色。
二价铁在空气中或与浓硝酸反应都能变为三价铁,且三价铁的溶液为黄色
硫氰化钾溶液变色规律
药品
二价铁溶液
三价铁溶液
KSCN溶液
不变色
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
Ⅰ苹果汁变色与苹果中的铁元素有关
Ⅱ苹果汁变色是苹果汁中的多酚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结果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
试管中未出现明显变化
试管中
______
实验2
分别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
如图所示
试管编号
1min
10min
24
小时
黄褐色
褐色
深褐色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略有些黄色
浅黄
黄色
实验3
______
苹果汁不变色
【解释与结论】
实验1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2的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该实验中,试管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由实验2得出:猜想Ⅰ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为验证猜想II成立,实验3应进行的操作______。
【反思与评价】
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厨余垃圾扔绿桶,故选项错误;
B、其它垃圾放黄桶,故选项错误;
C、有害垃圾丢红桶,故选项错误;
D、金属饮料罐属于可回收垃圾,应投放在蓝色垃圾箱中;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杭州市选出五条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口号:“绿厨厨、黄其其、红毒毒、蓝宝宝,记住顺口溜,垃圾分类不再难”。厨余垃圾别乱倒,绿桶是它真依靠;其他垃圾种类多,小区黄桶找一找;纸张玻璃可回收,蓝桶把它当成宝;废弃灯管有害物,找个红桶把它抛。可回收放蓝桶,有害垃圾丢红桶,厨余垃圾扔绿桶,其它垃圾放黄桶。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2.【答案】C
【解析】解:A、甲醛有毒,所以不用甲醛水溶液浸泡存放食用鱿鱼,故A错误;
B、防止摄入锌不足引起疾病,适量服用补锌药剂,而不是过量,故B错误;
C、为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绝对不能食用霉变食物,故C正确;
D、亚硝酸钠有毒,所以不能为了保持腊肉肉质鲜美而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甲醛有毒进行解答;
B、根据防止摄入锌不足引起疾病,适量服用补锌药剂进行解答;
C、根据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绝对不能食用霉变食物进行解答;
D、根据亚硝酸钠有毒进行解答.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其注意事项,难度不大,认真解答即可。
【解答】
A.氢氧化钠固体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气而变成溶液,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A错误;
B.洒在桌上的少量洒精着火,可用湿布扑盖,故B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故C正确;
D.酒精灯加热时,一定要先预热,防止受热不均匀,故D正确。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量筒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解答】
用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为仰视,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偏小,所以大于15mL。
故选A。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明确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量的物品时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解答】
用托盘天平称量某烧杯的质量,步骤应该是:调节天平平衡,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上,然后向右边托盘添加砝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烧杯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应向右盘中增加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B。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解答】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药品,故A正确;
B.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加热,故B正确;
C.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管是固体还是液体都要先进行预热,然后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故C正确;
D.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用滴管,用后不需要清洗,故D错误。
故选D。
7.【答案】A
【解析】解:A、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河水的pH不可能精确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故可以用托盘天平称得氧化铜粉末,故选项说法正确。
C、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量筒选择合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得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该数据合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
C、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
D、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天平的使用、酸碱度的测定在中考中出现频度较高,其读数方法和误差的分析更是重中之重.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
A.量筒是不可以用作反应容器的,归纳错误;
B.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应先均匀加热,再在固定部位加热,操作正确;
C.取用固体药品可以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正确;
D.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严禁采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操作正确;
故选A。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是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结合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通电时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固体变成气体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分解出气体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不伴随着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解:过滤时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故选:A。
过滤时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此题考查过滤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属于基础知识,较为容易.同学们对常见实验所用仪器一定要了然于心.
11.【答案】??;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即可正确解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解答】
空气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氧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他气体和杂质占;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逐渐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
12.【答案】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药品;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要擦干;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离管口约三分之一处;加热固体前需要先预热,然后固定加热;刚加热完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清洗
【解析】解: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要擦干;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药品;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离管口约三分之一处;加热固体前需要先预热,然后固定加热;刚加热完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清洗。
故答案为: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药品;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要擦干;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离管口约三分之一处;
加热固体前需要先预热,然后固定加热;
刚加热完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清洗。
根据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3.【答案】溶液变为红色
?
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
?
溶液变为红色
?
?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浓度的溶液在空气中变色情况不同
?
不成立
?
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
?
现喝现榨
【解析】解:实验1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故答案为: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的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该实验中,试管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浓度的溶液在空气中变色情况不同
;由实验2得出:猜想Ⅰ不成立;故填:;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浓度的溶液在空气中变色情况不同;不成立;
验证猜想2成立的操作及现象分别是: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苹果汁不变色;故填: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
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现喝现榨、真空包装等;故填:现喝现榨答案合理即可。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实验1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的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苹果汁变色与铁元素无关;
验证猜想II成立的操作及现象分别是: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苹果汁不变色;
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现喝现榨、真空包装等。
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鲁教版八年级全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测试卷(
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B.
C.
D.
判断硫在氧气里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
放出大量的热
B.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C.
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
D.
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变成气体
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石油分馏
B.
灯泡通电发光
C.
湿衣服晾干
D.
淀粉转化成葡萄糖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
高粱酿酒、呼吸作用
B.
石灰水变浑浊、石油分馏
C.
锅炉爆炸、白磷自燃
D.
水的电解、干冰升华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下列诗句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
白玉为床金作马
B.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秋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D.
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取用块状石灰石,选用下列哪种仪器最合适
A.
B.
C.
D.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B.
C.
D.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
B.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应直接加热,不必进行预热
C.
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液体
D.
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滴加液体
B.
添加酒精
C.
加热液体
D.
放置试管
今年3月21日,江苏盐城响水化工园区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次事件警示我们,不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使用电器时要谨防触电,不要用湿的手、物接触电源
B.
加热或倾倒液体时,切勿靠近俯视容器
C.
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饮食或把食具带进实验室
D.
皮肤上不慎粘上浓硫酸,要马上涂上NaOH溶液中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填空:
量取的水,需要一种合适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
;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
;
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______
,试管与桌面倾斜的角度大约是
______
度;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
______
倾斜。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如图所示,三个实验操作都是错误的,请根据要求作简要回答。
图甲的错误之处是______。
图乙的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是______。
对于图丙造成的后果可以采取何种自救措施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瓷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棉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火药应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解答】
解:A、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实验现象,不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故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故选项正确;
C、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属于实验现象,不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故选项错误;
D、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变成气体属于实验现象,不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答案】D
【解析】解:A、石油分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灯泡通电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葡萄糖,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C
【解析】解:A、高粱酿酒、呼吸作用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B、石灰水变浑浊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油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锅炉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白磷自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的电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解答】
A、白玉为床金作马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秋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析】解:A、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之一,电能核能等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故此选项错误。
B、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在不燃烧时有可能也会放出热量,例如氧化钙溶于水同样会放出热量,故此选项错误。
C、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但有些会吸收热量,一般的来说需要加热的反应往往会吸收热量,故此选项错误。
D、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时,同时放出热量,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此题是对化学变化伴随现象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对化学变化时发生对产生现象的全面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7.【答案】C
【解析】解:取用粉末状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
故选:C。
根据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其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向试管内加入粉末状固体时,试管要斜放,用药匙把粉末状固体药品送到接近试管底部,再将试管慢慢竖直,故A正确;
B.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试管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故B正确;
C.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位于试管口上方,故C正确;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失火,故D不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操作错误;
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应先进行预热,故操作错误;
C、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10mL液体应用10mL的量筒量取,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液体误差太大,故操作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的使用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解答】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能伸入试管内,故A正确;
B.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故B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液体沸腾溅出;试管与桌面成约角,图中操作正确,故C正确;
D.洗刷后的试管,管口朝下放置在试管架上,故D正确。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解:A、使用电器时要谨防触电,不要用湿的手、物接触电源,正确;
B、加热或倾倒液体时,切勿靠近俯视容器,正确;
C、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饮食或把食具带进实验室,正确;
D、皮肤上不慎粘上浓硫酸,不能涂上NaOH溶液中和,因为NaOH是强碱,具有腐蚀性,错误;
故选:D。
根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的安全规则分析有关的做法,找出正确的选择项。
化学实验必须遵守“实验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和成功。
12.【答案】量筒;
胶头滴管;
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45;下
【解析】解:量取的水,需要一种合适的仪器是10mL的量筒;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与桌面倾斜的角度大约是45度;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故答案为:?mL量筒;胶头滴管;?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45;下。
根据量筒的使用原则进行解答;
根据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进行解答;
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和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3.【答案】滴管伸入试管且与试管壁接触
?
铁块落下砸破试管底部
?
用湿布盖灭
【解析】解: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
图乙直接把块状固体放入竖直放置的试管中,该错误操作可能会使试管底部被砸破;
图丙所示的操作为用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会导致灯内酒精洒出,引发火灾;酒精洒出引起火灾时可用湿布盖灭;
故答案为:滴管伸入试管且与试管壁接触;
铁块落下砸破试管底部;
用湿布盖灭。
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酒精洒出起火时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