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阿长与《山海经》
名 师 点 睛
(1)掌握本课重要的字音、字形、词语等基础知识,提高辨认生难字、辨析词语的能力。
(2)通过对病句修改和标点符号运用的练习,掌握修改病句的能力,加强对标点符号的认知。
(3)通过抓住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细节描写的作用。
以练助学
基础达标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提高对文章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5)加强对鲁迅相关作品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1926年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他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情景,发表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上。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1.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指褒扬、抬高;“抑”指贬低、按下。作者想褒扬某个人,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朝花夕拾》共十篇,包括:
《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3.《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现存18篇,作者不详,是先秦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医药、民俗、民族等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童年时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基 础 巩 固
B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当我āi dào( )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2)但我却只在他的shū zhāi( )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3)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shū lǎn( )的。
(4)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cū zhuō( )的本子。
哀悼
书斋
疏懒
粗拙
3.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总之: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阿长)夜间的伸开手脚,站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C.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D.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D
D
A
6.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_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________地看着我。
(3)“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________地说。
A.淡薄 惶急 郑重 B.冷淡 急切 郑重
C.冷漠 惶急 慎重 D.淡薄 惊惶 慎重
A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她教给我的道理我现在全都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应该将“全都”改为“大抵”)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将“开展与策划”改为“策划与开展”)
C.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能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载体。(将“提高”改为“增加”)
D.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应该删去“第一趟”或“首飞”)
C
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B.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C.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D.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
A
9.刻画人物形象常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10.读读下面的句子,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
①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
②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④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⑤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排序:_____________(只写序号)
⑤②④①③
11.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
B.《无常》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宣扬封建孝道。
D.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为人诚恳、公正,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C
12.填空。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也提到过阿长。她是鲁迅的保姆,她为鲁迅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出自《山海经》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1.下列对本文《阿长与〈山海经〉》标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自己儿童时期讨厌她,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这个外号称呼长妈妈,暗示文章中有一半是抑笔,描绘的是阿长不好的一面。
D.本文是作者中年时写的,在标题里采用这样的口吻称呼长妈妈是合适的。
课 内 阅 读
拓展提升
能力达标
B
2.“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以儿童的眼光来看的,当然会觉得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成年人看来却略带调侃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第二处指不识字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3.文中在写“我”渴慕《山海经》时,提到了叔祖的“疏懒”和别人的“不肯真实地回答”,这些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文中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她竟然买到了“我”渴慕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漫不经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4.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时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因为“我”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震悚”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震惊、兴奋和感激。
5.阿长称《山海经》为“有画儿的‘三哼经’”,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一字不识的阿长为“我”买书的艰难程度,能想象出她为了满足“我”的心愿操了多少心,表现出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之情。
6.【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拓 展 阅 读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有删改)
1)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③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2)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突出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3)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词语运用示例:“轻轻柔柔”,运用叠词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 修辞手法示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关爱。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示例:赞同“抒写家庭亲情”这一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7.我们学习了两篇鲁迅的作品,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观察下面两幅插图,选择其中一幅,联系课文描述画面内容。
综 合 运 用
图一 图二
(1)我选_______,这是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插图。
(2)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绘的是“雪地捕鸟”的情景。
8.某班语文老师根据所学的鲁迅作品,布置了下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
(1)【活动一 经典重温】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就其中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四本小书,寄托怀念感激。(《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活动二 薪火相传】鲁迅去世后,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要求:结合《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示例: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的种子。当我读《阿长与〈山海经〉》时,我会想起我的外婆和奶奶。鲁迅的锋芒给了那个时代,他的温情给了那些童年的记忆。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