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考点方法突破 训练提升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考点方法突破 训练提升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6 09: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考点方法突破
基 础 知 识
成语的理解运用
一、考点分析
成语运用是中考的一个典型考点,它体现了学生的积累和运用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附带的故事意义;

④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彩;⑤根据具体的语境写出成语,理解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中考中成语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如:①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成语(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二、方法讲解
解答成语运用题,一定要理解成语的意思,特别要注意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
1.褒贬不分,感彩混淆。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在平时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意义的需要,选择色彩鲜明的成语,不能混淆其色彩界限,否则,就会犯感彩不当的错误。
2.张冠李戴,适用对象不明。有一些成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张冠李戴,弄错它们适用的对象。
3.望文生义,内涵意义不清。对成语的内涵不清楚,对成语的意义不理解,以至于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如,第9课“基础达标”第5题A选项。

除上述几种类型之外,像语义重复、轻重不适、范围不清、搭配不当等,也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常见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认识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才能对症下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阅 读 理 解
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分析
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常考的题型是选择题和填写题,选择题如“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写题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考查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常考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为、以、于、则、乃、若、且、者、然等。常考的题型是选择题,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常考题型是直接翻译题,如“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考查文言语句的停顿断句。近几年中考,此考点多以选择题或直接断句题出现,如“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或“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主要考查三点:(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3)鉴赏写法。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二、方法讲解
1.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文言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
(1)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学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如,第12课“能力达标”第9题第(2)小题中的“反”就是通假字,同“返”,表示返回。
(2)一词多义。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学习时,一是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3)古今异义。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常见的有四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彩的变化。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一词,古义是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则专指“博士学位”,属词义的缩小。古今异义在教材中大部分已有注释,如“牺牲”“交通”等,学习时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就可以了。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词性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另外一类词的作用。学习时要将课本中出现的活用的字词加以归类整理,理解记忆。
2.文言虚词
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而”这个虚词,用作连词时,至少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如此就比较好记了:(1)表示并列关系,如“任重而道远”;(2)表示承接关系,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3)表示修饰关系,如“康肃笑而遣之”;(4)表示递进关系,如“学而时习之”;(5)表示转折关系,如“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借鉴“一词多义”的复习方法对“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整理。
3.特殊文言句式与语句翻译
(1)特殊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掌握这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理解文言句式,一是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二是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分类整理时最好辅以例句。
(2)文言语句翻译。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留(保留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增(增补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删(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换(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调(调整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的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学习时,可以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这些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4.文言语句的停顿与断句
考试中一般考查文言语句的“五停”与“三不停”。“五停”:①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后要停顿;②语法停顿,如主/谓/宾、状语/谓语、动词/动词、谓/补、谓/宾/补、前置状语等情况需要停顿;③“而”字前后停顿,句中“也”后停顿;④古今词语意义不同,词语间需停顿;⑤省略成分后停顿。“三不停”:三类短语中间不停顿,包括固定名号、介宾短语、名词偏正短语。
“五停三不停” 语法停顿的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现在中考淡化了语法要求,同学们对语法知识可能掌握不到位,但这也不妨碍划分句子停顿。我们只需知道几个简单的语法结构即可。比如:①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例如:第12课“基础达标”第5题B选项,“吾射”即“我射箭的技术”做主语,后面是谓语。②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例如:“常有/高猿长啸”,“高猿长啸”是“有”的宾语。③状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例如:“相与/步于中庭”,“相与”是“步”的状语。④动词和动词之间要停顿。例如:“虽/乘奔/御风”,“乘奔”“御风”是两个动词短语。⑤谓语和补语之间要停顿。例如:“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是“步”的补语。⑥前置状语的后面要停顿。例如:第12课“能力达标”第9题第(1)小题C选项中,“当今”是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句首,应停顿。

其次,古今异义词语的停顿是一个重点。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于是”“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必须停顿。
再次,是“而”字前和“而”字后的停顿。例如:①而/乐/亦无穷也。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而”字用在句首,在“而”后停顿;用在句中,则在“而”前停顿。

至于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的停顿,则比较简单。如“至”“若”“至若”“至于”“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等,这些是发语词;“且”“虽”“因”“惟”“故”“由是”等,是关联词,看到这些词,在它们后面停顿即可。

最后,“三不停”的考题只需记住:名词偏正短语、介宾短语、固定名号中间不可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偏正短语如:①得道者/多助;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例①中的“得道者”,例②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不能读成“得道/者”“山林/之乐”。介宾短语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其/如土石何。例①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例②中的“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5.文言文内容理解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原文语句填空。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2)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如: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详略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但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3)探索与创新类的题目。近几年不少地区的考题中考到“读了上文,你有什么启示或看法”这类的题。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开阔,积极探究,善于分析,避免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还要善于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避免孤立地看问题,把时代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我们的阅读和理解之中。但是要注意做到恰当准确,避免牵强附会,脱离原文的所谓创新观点是不可取的。
口语交际
一、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属于“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命题范围,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四大重要能力(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一,是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
其考题可分为两个方面:(1)听话(言外之意);(2)说话。
综 合 运 用
其中,“说话”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生活情景对话,考查在具体的情景下说话的能力。如:①婉转拒绝;②严词拒绝;③适当劝告;④代人传话;⑤安慰鼓励;⑥访问邀请。
2.论辩性质的口语,其实也是考查在一定的语境下的口语表达。如:写辩词,陈述观点和理由,如,第10课“能力达标”第8题第(2)小题。
3.演讲类口语交际。如:①主持人开场白、结束语;②临别赠言。
二、方法讲解
要准确解答“口语交际”题,必须遵守口语交际的答题准则:
1.言之有“礼”。“礼”即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得体的用语。
2.言之有“物”。“物”即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混不清的话语,语言应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3.言之有“序”。“序”即顺序,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颠倒混乱,要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4.言之有“节”。“节”即简明,答题时要满足试题要求,简明有序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