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6 09: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测试
一、选择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则曰(平日、平常) 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毋吾以也(同“已”,止)
B.夫子哂之(微笑)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加之以师旅(军队)
C.因之以饥馑(饥,谷物不熟;馑,丰年)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
D.如五六十(或者) 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 D.鼓瑟希,铿尔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且知方也 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加之以师旅 D.异乎三子者之撰
6.下列句子全都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③夫子何哂由也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⑤吾与点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二、填空
1.读短文完成7~9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溃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丙]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下,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丁]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①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③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霜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2.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高度赞赏。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三、按要求做题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惠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
[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漾(mǎng yàng):广阔无边的样子。③薰莸:分别指香草和臭草。④五教: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2.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以其类异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B.以其类异也 其:代词,他们的
C.子路抗手而对曰 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D.夫子何选焉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下列对第六段中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南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同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译文:_____________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译文: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予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乃召子路而问。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孔丘得据土壤 土壤:封地
B.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懈怠
C.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
D.学者宗之 宗:尊崇
2.下列对文中第二段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B.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C.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D.颜同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指的是《诗经》,“六经”之一,后《乐经》失传,仅存“五经”,包括《诗经》《书经》《论语》《孟子》《春秋》。
B.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太史公”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曾捏任太史令,因以自称。
D.《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服劳役的人围困孔子和他的弟子。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给孔子封地,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鲁地探访,流连不已。他还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固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代指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
1.微写作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共话志向,各言其志,轻松,和谐,畅快,不入俗套,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让人敬佩的。
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200字左右。
答案:
一、
1.C 馑:蔬菜歉收。
2.A B.莫,同“暮”,晚。C.以,同“已”,止。D.希,同“稀”,稀疏。
3.B ①介词,比。②介词,在。③道,指是非准则。④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4.A A.名词作动词,与例句相同。B.无活用。C.形容词作名词。D.形容词作名词。
5.B B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是状语后置句。
6.B ①是子路的“志”;③是曾皙对孔子的询问。①③都不属于孔子对弟子“志”的评论。
二、
1.B;C;D
解析:①[乙]处是并列分句间的停顿,且前后分句内已有逗号,此处应该用分号。
②吾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意重复,“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重复;二是中途易辙,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半句的主语是“我”,应改为“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综合分析,C项修改最恰当。
③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的主要依据,“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斜挂在婆娑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对李白《蛾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项中的“峨眉”正与之照应。
2.(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吾与点也
(4)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三、
1.答案:(1)曾皙;孔子;曾皙;孔子
(2)不同之处:
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让,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讲了投身大自然、过悠闲生活的乐趣,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冉有和公西华的从政“哂之”,所以才会连续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1)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让,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冉有和公西华的从政同样也是从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让,反衬子路的不谦让。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解析:(1)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的师生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是孔子用一连串的反问回答曾皙的提问:第二种,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即可。
四、
(一)
1.D辩:辩才,这里指有辩才。
2.D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3.B根据文言句式的对称特点可知,“城郭不修”与“沟池不越”之间应断开,“则由无所施其勇”与“而赐无所用其辩”之间应断开,由此可排除A、C、D 三项。
4.B“繁词”说的是子贡。
5.答案:(1)你们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进行选择。
(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进行劝说,推求论述战争的利弊,免除(战争带给)两国的祸患。
(3)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百姓。
解析:(1)择:选择。
(2)着:穿着。缟:白色。推论:推求论述。释:免除。
(3)辅相:辅佐。敷:施行。“导之以礼乐”是状语后置句,即“以礼乐导之”。
【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他身边陪侍。孔子向四处张望,深深地感叹说:“在这里集中精神思考,没有什么想不到的啊。你们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进行选择。”
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得到这样一个机会,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大地上盘旋舞动,我率领一队人马抵抗敌人,一定能夺取上千里的土地,拔取敌人的战旗,割下敌人的左耳。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到,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
子贡也走上前说:“我希望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无边的原野上,两军对垒,遥遥相望,战场上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们拔出武器交战。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进行劝说,推求论述战争的利弊,免除(战争带给)两国的祸患。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到,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辩才啊!”
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论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两人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你们自己的志向.你就说说吧。”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储藏,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百姓,让百姓不用修筑城墙,不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铸成农具,把牛羊放养在平原湖泽上。家庭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气,子贡也没地方使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
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二)
1.B殆:危险。
2.A“曰”的主语是“孔子”,故“孔子曰”之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吾道”作“非邪”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3.A“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B颜回认为因为老师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并没有对此表示遗憾。
5.答案:(1)孔子和弟子们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病了,没有人能起身。
(2)过去的不能再挽回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
解析:(1)绝:断绝。兴:起身。
(2)谏:挽回。来者:未来的。追:补救。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众大夫所建立和实施的措施都不合仲尼的想法。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共同派遣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弟子们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病了,没人能起身。孔子仍然给大家讲解诵读礼乐教化,未曾减少。孔子于是叫来子路询问。子路说:“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的境界吧,所以人家不施行我们的主张。”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吗?仲由,假使达到仁的人一定能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使达到智的人一定能推行自己的主张,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这个地方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但学说不被采用,这就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以后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想把按社登记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说:“楚国的祖先接受周天子分封,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公然地占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方圆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现在假如让孔丘得以占有封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美德为什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当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接舆却疾走离开了,孔子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有言:“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舆、礼服、祭器,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怀着敬意,流连而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在那时(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了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艺的人,都从孔子这里取正,孔子可以称得上至圣了!
(三)
1.B“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2.答案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转入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含蓄形象。“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不取”等情感做铺垫。(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第二句,首先,该句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该句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涓涓”,本来香气袭人的野菊却只能散发出缕缕微香,从外在环境转入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再
次,该句运用双关,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此外,该句紧承上句写所处环境的恶劣,又联系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最后,该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情感做了铺垫。
五、
【例文】
孔子的课堂正是“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体现。老师,要用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其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亦师亦友的身份。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喜欢你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注意知识与情感的交融,以良好的课堂氛围去感染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和尊敬,愿意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