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____________成为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概况。
①官学:汉朝的________、西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
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官学与私学
太学
②私学:
(3)作用:官学和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传承的依托;支撑了科举考试。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
唐朝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
的重要形式
宋代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白鹿洞书院
2.近代大学教育:
概况。
世界
法国
_________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
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
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
育
中国
①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②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③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拿破仑
京师大学堂
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收回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
(4)改革开放后: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各类教育加速发展。
4.作用:
(1)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情境在线】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太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传承儒家思想。
二、印刷书的诞生
1.发展历程:
时间
概况
约公元前
30世纪
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春秋战国
乃至秦汉
时期
中国早期的书籍——________和帛书
东汉
蔡伦改进制成“_______”,大大促进文化的传播
简策
蔡侯纸
时间
概况
唐朝
出现雕版印刷品
北宋
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
的飞跃
约15世纪
中叶
德国人______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
印刷书
谷登堡
2.意义:
(1)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
(2)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3)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情境在线】
清朝时,北京是印书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其刊本均称“内府本”。清朝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及医书等。
印刷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普及文化知识,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图书馆的成长
1.世界: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
2.中国:
(1)中国古代有官藏和私家藏书之分。
(2)明朝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3)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2)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3)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4.作用: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3)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情境在线】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
分析我国古代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主题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素养探究】
1.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史料一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史料实证)
【点拨】依据史料一的画线部分关键信息从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经费、目的、管理等角度概括特点;从巩固统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归纳影响。
提示: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有国家的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影响: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史料二 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教育的社会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史料二画线部分关键信息及促进文化传播等方面回答。
提示: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史料三 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史料三画线部分关键信息,从知识传播、大学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提示: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2.图书馆、博物馆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史料一 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官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对后世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点拨】根据史料一和相关知识,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等方面回答。
提示: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史料二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浮宫为人类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历史解释)
【点拨】可以从文化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交流等角度解答。
提示: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向公众开放,普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推进世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史论阐释】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方法简单。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二、书院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
(4)书院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2.作用:
(1)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3)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4)书院许多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三、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3.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
4.为书籍的传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书籍及时有效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四、近代以来,留学教育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为近代文化发展准备了人才。
2.传播了新思想、新学说。
3.促进了我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4.客观上推动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五、图书馆、博物馆建立的作用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2.开展社会教育。
3.开发智力资源。
4.提供文化娱乐。
5.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 )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解析】选C。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信息,故A排除。从图中可知,私学只是很小一部分,故B说法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C。
2.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 )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学教育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
【解析】选B。题干中说到考生有来自官办学校的,也有“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学教育的合法性,故B正确;A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中的“恩荫”以及D中的“封闭”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A、C、D排除。故选B。
3.近代中国留学运动可以说开始于洋务运动前后的留学欧美,接着是“留日热”。“留日热”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C。甲午中日战争后,因清廷战败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随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爱国之士、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背负救国使命,“以强敌为师”,兴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故C正确。
4.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解析】选B。由材料“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是对造纸术的描述。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故B正确;A、C、D与蔡伦无关。
5.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解析】选D。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错误;科举制的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D正确。
6.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在已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 ( )
A.亚述 B.中国 C.埃及 D.英国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故选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地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
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
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
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
存……”可从博物馆性质、文物来源、藏品数量、后期保护等角度概括。
“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社会对文
教事业的重视等角度分析。第(2)题,“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中国博物馆
多以……‘劝业型’和……‘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自然馆
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地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
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文物、传播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国立公共博物馆;许多文物来自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掠夺;藏品丰富,种类繁多;运用先进科技保护文物。
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社会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2)影响:收藏并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推动思想解放;推动实业救国热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为后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时素养评价
十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解析】选A。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对政治、官员进行舆论监督,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
2.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解析】选C。由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见材料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3.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培养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正确。故选D。
4.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解析】选C。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传统教育制度被破坏,故A错误;这一时期新式学堂虽有发展,但远未达到普及水平,故B错误;512名学生中大部分是由科举制下的读书人转化而来,但接受的是新式学堂的新式教育,由此反映出教育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故C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师范馆”,显然目的在于培养新式教育人才,故D错误。
5.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说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A正确;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错误;印刷术发展并没有促进宋代社会转型,而且题干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
6.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解析】选C。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印刷应用比较普遍,书籍多,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故应选C。A说法不符合史实;B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也有民间刻书,故D错误。
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选C。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公众能借阅图书,这体现了图书馆职能的变化,C符合题意。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滥觞,A排除;文艺复兴运动处于14世纪至16世纪,时间不符合,B排除;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近代科学的兴起,D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传统书院相比,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有哪些?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7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由“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可得出进入成熟期,日益完善和规范,由“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可得出重视价值观的培养,由“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可得出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由“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可得出体现对民众的教化。第二问原因,联系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回答即可。
第(2)题第一问变化,由“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可得出推进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实现专业化等变化。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蒙了思想,促进了教育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
原因: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崇尚文治;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变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
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