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6.15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43 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6.15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43 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6 13: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
(1) __________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一直受到威胁。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古代世界保护的措施。
①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
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
③中国形成了专门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
(2)现代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①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1964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
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3)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时期
措施
清政府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南京国民政府
1930年,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②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到2013年已公布7批,总数为4 296处
③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
古物保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情境在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郑振铎主张对建筑工程人员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在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郑振铎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绝技、绝活,不能人亡技失”。他特别重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要以实物,配合着模型和图画,把整个中国历史的进展,陈列出来”。
郑振铎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当代有何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示:有利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机制;有利于发挥文化遗产在凝聚民族力量、加强民族认同上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世界遗产公约》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提出:1998年正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概念。
(2)立法: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
(3)意义: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
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措施。
①先后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②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③2011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①通过申遗等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我国文化遗
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
财富的担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情境在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提示:价值: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代表性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遗迹代表: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2)近代文化遗产代表: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3)中国文化遗产代表: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泰山。
2.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地位: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情境在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如何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提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与保护
【素养探究】
1.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史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此次大会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是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思考:(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的因素有哪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从史料一画线部分可以归纳出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
提示: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
史料二 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历史解释)
【点拨】依据史料二“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归纳回答。
提示: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2.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料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保护意识淡薄。……正在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即文化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旧的民风民俗已经很少被年轻人接受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代。不少传承人因年龄已高或后继乏人,其所掌握的技艺随时都有可能失传。……人力和财力不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解释)
【点拨】抓住史料中画线信息,再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提示:保护措施:立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整体性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保护传承人等。
【史论阐释】
世界文化遗产
1.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
(1)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
(2)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护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2.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这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
(2)世界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3)学术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方面。
4.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1)非物质文化和培育它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血脉相连。
(2)保护它有助于加强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3)保护它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
①工业化浪潮 ②自然灾害
③城市化 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威胁世界遗产的主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题中所列四项均符合题意。故选A。
2.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7个项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各项,有可能列入其中的是 (  )
A.京杭大运河 B.贵州黄果树瀑布
C.中医针灸 D.新疆坎儿井
【解析】选C。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针灸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故选C。
3.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  )
A.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B.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的宝贵资源
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
【解析】选D。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在于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一味作为旅游资源,追求经济价值,只会破坏文化遗产。故选D。
4.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 (  )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解析】选D。人类对待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是保护第一、利用第二,保护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反对不妨碍保护的适度利用,因此,D正确。
5.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保存完好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除秦始皇陵外还有(  )
A.汉朝陵墓 B.唐宋陵墓
C.元朝陵墓 D.明清皇陵
【解析】选D。明清皇陵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选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作为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国,历来重视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然而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面临着不断出现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跨世纪联合宣言》
(2000年12月26日)
材料二 世界遗产研究专家罗哲文说:“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热爱、保护它们的责任,没有漠视、破坏它们的半点理由。”
——《世界遗产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一关键信息“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指人为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指自然遗产。
答案:(1)问题: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遗产的破坏。
(2)“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指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公”留下来的指自然遗产,“老祖宗和天公”共同留下来的指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它们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课时素养评价
十五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应属于 (  )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析】选B。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故选B。
2.某地有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因不注意保护,建筑物已遭极大损坏。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加以扩建。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哪一原则 (  )
A.真实性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突出性原则 D.完整性原则
【解析】选A。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当地政府在古建筑群已经损坏的前提下再进行全面翻修和扩建,这主要破坏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的原则。
3.“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上述规定出自 (  )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世界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D.《世界遗产名录》
【解析】选B。材料中强调各缔约国要承担起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这是《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规定。
4.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  )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析】选D。昆曲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故选D。
5.《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它具有突出的 (  )
A.普遍价值 B.文化价值
C.艺术价值 D.独特价值
【解析】选A。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定,并不是从一个方面进行评判的,而是强调该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故选A。
6.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下列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司母戊鼎 B.北京人遗址
C.三星堆文化 D.大禹传说
【解析】选D。“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如选项中的司母戊鼎、北京人遗址、三星堆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如选项中的大禹治水的传说,故本题应选D。
7.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
【解析】选B。根据材料“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强调的是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一部关于保护世界遗产的根本大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对提议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拟定一个公约,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文件中。1972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全体会议,对于世界遗产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影响深远、历久常新的全球性保护世界遗产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
材料二 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该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全体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原因。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各缔约国领土内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原则,并阐明此原则提出的理由。 (8分)
【解析】第(1)题可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使许多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和拯救重要文化遗产,单靠所在国家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拯救必须以国际公约的法律形式予以确认等方面回答。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该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得出应以本国为主,国际援助为辅;第二问据材料二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使许多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和拯救重要文化遗产,单靠所在国家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拯救必须以国际公约的法律形式予以确认。
(2)原则:应以本国为主,国际援助为辅。
理由:各缔约国领土内的世界遗产,主权和财产权属于该国所有,故该国应当承担保护的主要责任;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属于全人类,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为缔约国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援助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