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后: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特征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条件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表现
①咖啡、烟草、可可等在欧洲市场出现;
②欧洲的产品在美洲市场销售
影响
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形成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2.工业革命后:
(1)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表现:①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③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3.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阻碍世界贸易发展: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促进世界贸易发展:①原因: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②表现: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情境在线】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指出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的发展源于哪一事件。原因何在?
提示: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影响:
(1)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
(2)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3)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1)中国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文化得到发展。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例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7世纪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中国服饰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中;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基调;民国早期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
(3)钟表的传播和流行。国人制作了体现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钟表。
(4)20世纪,体现不同文化的电影、音乐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情境在线】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
“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什么?
提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建设要求;中国文化自身的吸引力。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主题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和发展
【素养探究】
史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播洒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
思考:(1)史料一中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通常被称作什么?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史料实证)
【点拨】依据史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通常被称作新航路开辟。“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等角度分析。
提示:名称:新航路开辟。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史料二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最早产生者,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的命脉。
——改编自《早期经济全球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及其理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依据“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概括“贡献”;依据画线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提示:贡献:英国推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理由: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率先进行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史料三 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的主要特点。(历史解释)
【点拨】依据史料三画线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提示:特点: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全球贸易体系化;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趋势加强;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合作、企业竞争和经济竞争为特征;国际规则的作用日趋明显。
主题二 文化交流国际化
【素养探究】
史料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思考:阅读史料,分析英语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史料画线部分归纳“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提示:特点: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
原因: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文化:英语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的优势地位。
【史论阐释】
全球贸易
1.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全球贸易形成的原因、表现和特点:
(1)原因: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英国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中心;政策上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2)表现:贸易整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增加;殖民地国家被卷入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开始转变;垄断海外贸易。
(3)特点: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世界市场开始萌芽。
2.18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贸易扩展的原因:
(1)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形成。(3)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4)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过渡阶段。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末,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2)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4)欧洲、日本生产的恢复以及新兴国家的出现。(5)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政策。(6)GATT、WTO等组织的建立。
4.21世纪初全球贸易发展的特点:
(1)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2)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增强。(3)全球贸易方式的网络化。(4)国际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越演越烈等。
【史论阐释】
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意义
1.对文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对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3.对国际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
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解析】选C。材料介绍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并且形式很多,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的重商主义进一步确立,而且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因此本题选择C。A材料没有反映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B范围过大,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D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只体现了经营上的问题。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可以投资,这说明
(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形成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也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故答案为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形成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D。
3.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B.国际贸易的发展
C.机器生产使茶叶产量提高
D.咖啡等新饮品的冲击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拓展,国际贸易发展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茶叶大量进入英国,茶叶的价值下降,成为普通消费品,故选B。
4.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发生逆转
B.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消除
C.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D.全球贸易趋势不稳定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1945年到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而关税平均水平却不断降低,这体现出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和全球贸易趋势不断加强,故C正确,D错误。图片只显示出世界贸易总额增长,未体现国际贸易格局,故排除A。材料显示出关税平均水平降到了25%以下,但并没有实现“零关税”,所以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并没有消除,故排除B。
5.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体现中外交流特点的服饰是
( )
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故B正确;A是西方服饰,C、D是中国的传统服饰,都无法体现中外交流的特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人教版课本插图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马世力《世界史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的图示信息和指向,结合所学,可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方面回答特点。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英国加紧对外商品输出等方面思考作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等信息可从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成因: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英国加紧对外商品输出。
(3)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课时素养评价
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首先得益于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故A正确;殖民扩张也是由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故B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C错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错误。
2.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
时间
传入中国
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
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
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传播到欧洲和中国,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A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
3.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 )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选B。
4.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
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 )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解析】选C。材料中“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将世界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在地区,一个是商品输出所在地区,因此本题选择C。A只强调一方面;B不够完整;D只强调了文化部分。
6.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 )
A.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解析】选D。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合,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错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故D正确。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解析】选C。由题目中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19%”的信息可知A中“垄断”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的表述与题干中“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不符,故排除;题干中未涉及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排除D;由题干中“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可知此时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故选C。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解析】选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故B正确;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故D错误。
9.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48%(按美元汇率计算),超过美国的22.5%。预计2018—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虽将放缓,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将达到28%(按美元汇率计算)。这说明
( )
A.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
B.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C.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D.中国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尽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但经济基数仍然是美国最高,因此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故A错误;材料中强调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超过了美国,因此中国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故B正确;材料中讲述的是2008年以来和预计2018—2020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并未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故C错误;材料只讲述了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不能反映中国是否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故D错误。
10.据世贸组织2001年度报告,190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8%,同期世界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3%。这表明
( )
A.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C.经济全球化无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解析】选B。材料只是强调世界货物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所以体现不出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故A错误;从材料“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8%,同期世界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3%”中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故B正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故C错误;材料没有突出中国经济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故D错误。
11.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材料说明了
(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C.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市场
D.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选D。材料并未说明茶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地位,因此不能直接说明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排除A;材料并没有强调茶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B;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才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打开中国市场,排除C。由英法荷、北欧、美洲等地的茶叶都是通过东印度公司流通,可知特权贸易公司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符合题意。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正确。题干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排除A。题干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的积极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1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可知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加强;根据材料一“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可知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知体现的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推动欧洲的殖民扩张。第(2)题根据材料二“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可知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根据材料二“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可知国际分工加强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
答案:(1)影响: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便利了欧洲殖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特点: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的形成”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4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世界市场的形成”可以从形成的背景、形成的过程、形成之后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分别进行论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也可以选择所有的角度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西欧早期殖民扩
张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西欧工业革命开展,在工业革命推动
下,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向着工业化方向前进,西欧国家在世界范
围内开拓市场,掠夺原料,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
的形成。到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开展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紧密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