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6 09: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猜谜导入
开垦西部适逢春(2字外国哲学家)
谜底:
手举红旗向前进,一齐唱起终解难 (2字党史人物)
谜底:
培根
邓拓
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邓拓
邓拓(1912年2月26日 ~1966年5月18日),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邨(不宜简化为马南村)、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有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邓拓从小酷爱文学艺术,18岁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短文两篇》
《谈读书》 [英]培根
《不求甚解》 马南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3课
第一课时
(学习《谈读书》)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豁( )然贯通

咀嚼( )
味同嚼蜡( )

好读书( )
读好书( )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huò
jué
jiáo
hào
hǎo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
解释下列词语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重要的诀窍。
快速默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束: 读书的作用。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
2.试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具体语句予以品味。
一、研读文本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正面(读书足以怡情、傅彩和长才);反面(读书偏向:惰、矫和学究)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采取不同方法和多种方法结合)
③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试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归纳论证)。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3)观点:读书的作用,用正反对比论证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具体语句予以品味。
排比句说理。 如“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等句子运用排比句,使文章很有气势,能打动读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表意透彻有智慧
用词简明含义深
排比
正反论证
笔法生动
语言精辟
行文灵活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比喻
写作特色小结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立论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来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吗?请积累文中的关键语句或者自拟读书格言。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第二课时
(学习《不求甚解》)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劝诫( ) 王粲( )
曲( )解 狂妄( )
要jué( ) 死kōu( )
huò( )然贯通
càn

wànɡ



jiè
一、读一读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1、什么是驳论文?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2、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探究学习:
1、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讨论: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名言: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读书的名人故事1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读书的名人故事2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读书的名人故事3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读书的名人故事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读书的名人故事5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读书的名人故事6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名人读书故事7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拓展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知多少?
名人读书故事8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名人读书故事9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名人读书故事10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晚上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为了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阅读训练:阅读培根《谈读书》,回答以下问题
11.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答:
12.作者认为读书有哪些功用?
答:
  
是从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意义三个方面谈读书的。
读书可能改进人性;寻找真理,启迪智慧;塑造人的性格,改善精神上的缺陷。
  13.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文哪句话意思与这两句诗相近?
  答:
  14.文中比喻生动形象,试模仿原文为下面文字更换一个比喻。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答: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示例一:正如一个人体力不支,可以适当进补来增加营养一样。
示例二:正如久旱的庄稼,可以通过灌溉或雨水来滋润一样。
(2019年新疆中考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14分)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2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4分)

22.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分)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2分)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2分)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2分)
23.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2分)
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2分)
(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