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的
A.我国古代散文之所以兴盛,在于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的创作方向
B.散文创作有艺术的难度,不能虚拟和变形,但可以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的描绘。
C.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就是散文艺术家具有的寻找“典型”的能力。
D.作家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才有可能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如中,十个
9A.首段从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散文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散文艺术品格的实质。,
AB.文章从真实性、典型性和历史性这三方面论述散文的艺术品格,论证全面严密。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说服力强。
D.文章开篇提出总观点,然后通过三个分论点来论证散文的艺术品格,思路清晰。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回中
A.从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甚至到现代,我国散文都保持了艺术品格,不失高贵典雅。
B.散文的“真实”就是只能如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
C.散文的历史性要求散文要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和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生命。
D.散文强调“真实”,说明它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一个区别是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月入
材料一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
全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我国已有物权法、合同法等众多民事法律,为什么还要编纂民法典?人大代表孙宪忠说
“民法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数量庞大,但不能毫无章法地堆放在一起。”民法典以“典”命名,就意
味着要把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为一体,以此来消除其中的漏洞、矛盾和
重复,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摘编自《民事权利保护即将进入法典时代》)
材料二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是本次全国“两会”最受瞩目的事情之一。法国谚语说: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一道尽了一部民法典应有的旨趣与精
神。这部法典被誉为“半部宪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问世,对法治社会建设来
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曾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并在实际中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
方式。2014年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2017,总则颁行,随后又分别翁暴成六个分编,最终
整合为民法典草案。
作为权利法,民法典最基本的功能是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作为社会的基本
法,民法典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从目前公布的一些法条来看,民法典亮点不少。比如,
打破世界惯例,人格权独立成编,落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要求,重点规定了隐
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这一创新既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又展现了中国
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的重要贡献。
侵权责任编规定“自甘风险”,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自担风险;“自助免责”
追小偷,小偷发心脏病死了或摔纺了,再也不用担心赔医药费、丧葬费了;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02021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案
2
6
C
2
E
6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