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手拉手
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范围仍然适用,并能根据所学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乘的混合运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能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多媒体课件
师:我们每天在这样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课件出示几幅山区孩子生活和学习现状图)
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生3: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1.读图、表找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及物品价格表。
让学生说说从图、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一个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一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
2.解决问题1,感受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课件出示问题1: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哪些已知条件?
生汇报:一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
师: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格外注意问题中的哪个词?
生:分别。
师: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交流后汇报,讲明道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有意把下面的预设一与三对应,二与四对应。)
预设一:我是分步解答的,先算3本练习本的价钱,2.8×3=8.4(元);再算3盒铅笔盒的价钱,6.1×3=18.3(元);最后把两件物品的价钱加起来就是26.7元。
预设二:因为给3名同学买的物品一样,所以先算给1名同学买这两样物品需要多少钱,2.8+6.1=8.9(元),再乘3就是一共需要的价钱了。
预设三:我的想法和×××(预设一)一样,但我列的是综合算式:2.8×3+6.1×3=26.7(元)。
预设四:列综合算式计算,(2.8+6.1)×3=8.9×3=26.7(元)。
师:观察这两组式子,说说你的发现。
引导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智慧老师的话)
3.解决问题2,体会小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律的作用。
(1)课件出示问题2: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吧。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再请有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预设一:2.8×5+7.2×5,先算乘法,计算出5个练习本和5本《数学家的故事》各多少元,再算加法,计算出笑笑一共花了50元。
预设二:2.8×5+7.2×5=(2.8+7.2)×5,先算加法,计算出1个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多少元,再算乘法,计算出5个练习本和5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50元。
(2)课件出示两种解法,指名学生解说解题思路。
师:观察这两种算法,说说每种算法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道题而言,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算法的依据是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第二种算法的依据是乘法的分配律。对于这道题,运用乘法分配律更好,因为它使本题的计算更简便。
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运算律再举例,合理即可。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列出多种算式,符合题意即可。第3题让学生先观察各算式有什么特点,再确定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第4、5题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学习了这一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运用迁移使学生懂得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这节课中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信息与全班同学共享,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指导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策略,让学生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