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五认识方程第4课时解方程(一)教案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下册五认识方程第4课时解方程(一)教案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6 11:0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解方程(一)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1.通过观察天平称重的具体情境,类比等式变形的过程,抽象出等式性质,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了解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5=12的简单方程。
重点: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天平、砝码
师:同学们,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谁?(出示天平实物)
生齐答:天平。
师:你了解天平吗?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
生1:左右托盘中放入同样重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等式性质。
(1)师:现在请你们在天平的左侧放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放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哪?说明什么?用等式怎样表示?
生:指向正中间,说明天平平衡,等式:5=5。(板书)
师: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2克的砝码,天平会怎么样?
生操作,观察现象汇报:会向左倾斜。
师: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你还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生操作汇报:在天平右侧加一个2克的砝码。写出等式:5+2=5+2。(板书)
(2)师:如果在天平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一个10克的砝码,天平两侧平衡。请你用等式表示天平两侧平衡的状况。
学生在纸上写一写。汇报:x=10。(板书)
师: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指名汇报:x+5=10+5。(板书)
师:如果在两侧都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一个20克的砝码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①x+10=10+10。②x+20=10+20。
(3)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上面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后,集体汇报,师小结并板书: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师:根据以上游戏,请你们猜想一下,如果天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请你们动手做一做,写一写,想一想。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讨论,根据上面的经验,总结出规律: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小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就是等式的性质。(师补全板书,生齐读。)
2.用天平类比解方程的过程,了解等式性质的作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问题二的题目: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x+2=10吗?
师引导学生明确“解方程”的含义:从方程出发,求出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这个过程叫作解方程。
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小组交流。
预设一:想K+2=10,因为8+2=10,所以x=8。
预设二: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可得x+2-2=10-2,进而可得x=8。
师作肯定评价,针对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借天平直观演示,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根据,再提问:为什么方程两边都减去2,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依据等式的性质。
(2)教师板书出解方程的过程,关注“解”和“等于号”的书写要求,引导学生规范书写。(在第二行写“解”字,并把等号对齐。)
(3)师:我们求出的x=8对吗?可以怎样检验呢?
生思考后汇报:可以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你们同意这种检验方法吗?(同意。)现在就检验一下你们的解是否正确吧!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8+2=10,x=8对了。
3.方程的解的含义,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
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把求出的x的得数叫作“方程的解”。也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x=8就是方程x+2=10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板书课题)。
4.师: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同桌交流,集体汇报。师生共同小结:
解方程的要求:①要先写“解”;②等号对齐;③解完后将值带入原方程验算。
6.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下面例题:
y-7=12    23+x=45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板演,说清楚自己解方程的依据。集体讲评。
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举例促进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第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时间,交流解方程的方法。第4、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第6题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你学会了吗?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