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6 11: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世袭制和行省制
2.(2分)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3.(2分)“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4.(2分)如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5.(2分)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6.(2分)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7.(2分)《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部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8.(2分)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9.(2分)我国古代王朝的中央机构经历了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根本
B.强化君主集权是古代政治变革的最主要内容
C.弥合君权和相权间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D.政治制度的完善只能在于其不断自我的改革
10.(2分)《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的士大夫对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反映了(  )
A.通商会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B.通商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C.五口通商可以有效抵御侵略
D.体制的不同导致观念的差异
11.(2分)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采取的应对之策符合近代化趋势的是(  )
A.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12.(2分)《吴玉章回忆录》记载:“我还记得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所述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3.(2分)1900年初,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乃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
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杀使节,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蚌
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列强侵略
B.袁昶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运动
C.袁郝的观点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袁昶认识到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14.(2分)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15.(2分)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除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势力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6.(2分)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这充分说明(  )
A.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B.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C.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D.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
17.(2分)如图是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形势图。下列口号与该图内容相吻合的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打土豪,分田地
D.要想攘外,必先安内
18.(2分)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与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素有隔膜。太原会战期间,周恩来到傅作义驻地,做傅的工作。最终,傅表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决抗战,服从阎锡山的统一调度。这说明(  )
A.敌后战场服从正面战场指挥
B.国民党实践了全面抗战路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中国共产党以抗战大局为重
19.(2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下列属于“黄河故事”的是(  )
A.中共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20.(2分)读图,下列根据图中的口号概括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
A.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B.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
C.近代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21.(2分)如图一为《村民公约》是某村在村主任带领下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制订的,图二为群众浏览《村务公开》,内容为所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张榜公示,接受监督。这体现了(  )
A.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B.直接民主更易被农民接受
C.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建立
D.民主与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22.(2分)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3.(2分)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存在着许多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使各个地区和全世界得到和平、稳定与发展。这表明,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  )
A.具有国内和国际意义
B.利于消除国际争端
C.主要为解决台湾问题
D.得到所有国家认可
24.(2分)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概念的正确解读,以下关于古希腊政治文明发展中若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解负令﹣﹣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的法令
B.陪审法庭﹣﹣梭伦改革时期创立以受理公民投诉的最高法院
C.公民大会﹣﹣伯里克利时期创立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D.五百人会议﹣﹣伯里克利时期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25.(2分)如表选自《十二铜表法》。从中可以看出(  )
传唤
审判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及
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9条
4条
8条
6条
11条
11条
10条
31条
7条
10条
A.法律主要服务罗马政治生活
B.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统治
C.标志着罗马法已经走向成熟
D.法律侧重于调整纠纷和规范程序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两种政权结构模式反映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何种差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你认为这两种政治制度结构各有何利弊?
材料二 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在家庭之内,他们没有独立人格。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
﹣﹣﹣黑格尔
(1)据材料一,指出黑格尔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主义情结的高涨,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也普遍提高,要求当家作主的愿望愈益强烈。人们不仅以各种方式投入抗战,而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入到政治生活中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政策和行动,使广大民众对民主政治产生巨大的心理认同,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参政热情。
(2)据材料二,概括人们参政热情提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选举民主,即多数决策,主权在民;协商民主,即广泛参与,集思广益;自治民主,即民族平等,群众自治……选举民主是关键,协商民主是纽带,自治
民主是基础,各种民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激发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怎样的制度建设?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解答】材料中柳宗元认为周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血缘的亲疏,最终导致地方上诸侯混战,实行的分封制是周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不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答】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故选C;
君主专制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强化皇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走向腐朽,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题意不符,排除A;
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统一”相违背,排除B;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部分内容,排除D。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它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根据“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战国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成为中原霸主,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故A正确;
B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CD是在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反映出家国同构的特点。
【解答】由三公九卿职能看出,九卿中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都是围绕皇室的家室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故D正确。
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选拔和任命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形成。
【解答】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中央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A正确;
材料是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没有不同时期王国数量的对比,无法得出王国数量“大大增加”,排除B;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不符合“西汉初期”,排除C;
材料反映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无法体现西汉王朝四分五裂,排除D。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应如下:秦朝军功授爵制﹣﹣功绩;汉代察举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解答】材料“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说明元代在地方上创立行省制度,故D项正确。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B项是指秦朝,排除。
C项错误,错在“全部”,排除。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掌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结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因此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故B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涉及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及军机处与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直接的关系,而不是提高办事效率,故A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C选项错误;
材料要求回答的是中央机构改革中一贯的理念,而不是强调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来分析。
【解答】A.通商并不一定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B.开放通商口岸没有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从材料可以看出,士大夫认为通商口岸多了,外国人可以在天下横行,防不胜防,说明他们认为通商口岸提高了列强侵略的危险。对抵御西方侵略是不利的。
D.西方是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所以他们要求积极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而中国是封建专制体制,所以希望闭关首付,故而对待通商口岸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过向西方学习,不断推动近代化模式,其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其中洋务运动属于器物的学习,辛亥革命属于制度的学习,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的学习,故C正确。
BCD无法体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排除。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可以看出,不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而是被东方小日本打败了,所以反映的应该是甲午战争以后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故选:D。
13.【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清朝官员袁昶对义和团攻击使馆的行为的态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掌握。
【解答】材料中袁昶认为义和团攻击使馆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值得提倡,由此可知,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列强侵略,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解题的关键是“巨额的赔款……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
【解答】“巨额的赔款……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辛亥革命也没有清楚欧美列强在华的侵略势力。
C.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D.从材料中实现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主要是强调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需要掌握五四运动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促使各阶层的反帝运动,说明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故D项正确。
AB两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只是取得初步胜利,故C项错误。
故选:D。
17.【分析】本题以中国近代战争形势图的形式考查国民大革命。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考查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国民大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该事件主要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国民大革命。A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是国民大革命的口号,符合题意。
C项是1931年中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蒋介石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18.【分析】本题以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与阎锡山关系切入,考查了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答】A.题干中未涉及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问题,故A错误;
B.傅作义与阎锡山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只涉及正面战场,不能体现国民党实践了全面抗战路线,故B错误;
C.西安事变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C错误;
D.题干中“太原会战期间,周恩来到傅作义驻地,做傅的工作。最终,傅表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决抗战,服从阎锡山的统一调度。”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以抗战大局为重说服傅作义,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抗战大局为重,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黄河故事”。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近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故D正确。
ABC均与“黄河故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D。
20.【分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考查学生准确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指五四运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井冈山道路;“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打日本强盗”是指抗日战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共”是指渡江战役。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时,中共还没有成立,故AB两项排除。
近代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题干四幅图片都发生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故D项正确,C项错误。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解答】A.《村民公约》是某村在村主任带领下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制订的,《村务公开》接受监督,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故选A;
B.《村民公约》内容为所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张榜公示,接受监督,说明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但是没有提及哪种民主更易被农民接受,排除B;
CD.《村民公约》不属于法律,排除CD。
故选:A。
22.【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及其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分析,注意时间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材料表格中只是列举了部分国家,并不代表没有亚非拉,故A项错误。
熊猫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变化,并不是倒向西方,故B项错误。
从熊猫外交说明中国由建国初期“一边倒”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边外交”的变化,故C项正确。
日本于中国建交是1972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是1979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学生要结合一国两制的内容特征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说明“一国两制”解决的是国际问题,不是国内问题,A错误;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说明“一国两制”有利于消除国际争端,B正确;
C.“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但材料主旨并非台湾问题,C错误;
D.选项中“得到所有国家认可”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
2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陪审法庭在梭伦改革时期创立,是受理公民投诉的最高法院,故B正确。
解负令为梭伦所颁行,公民大会早在梭伦改革之前便已存在,伯里克利时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仍是公民大会,故A、C、D均错误。
故选:B。
25.【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关键。
【解答】第6、10、11、31都涉及到私人之间的权利纠纷,故D正确。
AB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民法大全》的出现是罗马法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故排除C。
故选:D。
二、非选择题(50分)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第一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来分析。
【解答】(1)两种模式的差异可以从两个图片看出来,左边是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右边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制度各自的利弊,要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以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来进行对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2)依据“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可以看出利于有效地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依据“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可以看出素质高的帝王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依据“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可以看出有利于加强民族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依据“……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可以看出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故答案为:
(1)差异: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人民主权,民主政治。利:中国:有利于政局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大一统的国家的形成发展。
雅典:有利于提高公民积极性,创造辉煌灿烂的政治经济文化,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弊:中国:容易引起腐败,压制民众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阻碍社会进步。
雅典: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直接导致雅典的衰落。
(2)积极作用:素质高的帝王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有效地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文化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27.【分析】(1)本题考查黑格尔对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分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解答】(1)依据材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女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可得出结论。
(2)依据材料“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主义情结的高涨,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也普遍提高,要求当家作主的愿望愈益强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政策和行动,使广大民众对民主政治产生巨大的心理认同”等可得出答案。
(3)依据材料“选举民主,即多数决策,主权在民”、“协商民主,即广泛参与,集思广益”、“自治民主”等可以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1)注重道德,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关系,皇帝专制。
(2)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主义情结的高涨,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也普遍提高,要求当家作主的愿望愈益强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政策和行动,使广大民众对民主政治产生巨大的心理认同。
(3)选举民主,自治民主,各种民主相辅相成。
28.【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具体考查中国的应对方针。根据材料回答。
(2)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具体考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和原因。根据材料回答。
(3)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具体考查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和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回答。
(4)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具体考查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识。根据材料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可知,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
(2)根据材料“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可知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原因可以根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等史实位以及材料中的“五个中心”、“面对苏联的争霸”等信息从美国角度分析。
(3)根据材料“《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可知作为了应对苏联威胁。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可以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解决台湾问题,祖国统一、打破外交僵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回答。
(4)根据材料“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可知材料二中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中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两国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素可以从两本著作的作者不同阶级立场、史观、史料差异分析。
故答案为:
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因素:应对苏联威胁
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4)角度:材料二中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中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两国关系。
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