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教材第6~8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
2.理解并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
重点: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多媒体课件、米尺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地铁吗?你们知道地铁的最高运行速度是多少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上面的主题图)请同学们自读主题图内的信息,说说你的感受。
生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2:小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生3:地铁一秒就跑22米多,好快!
……
师:信息中哪个数是小数?
生4:22.222。
师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22.222”中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三))
1.认识小数数位。
(1)出示计数器,课前采用贴条的方式标注小数点及各个数位的名称。
师:这个计数器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汇报。
生1:计数器上有一个小数点。
生2:小数点左面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生3: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
(2)师: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计数器上拨数。同桌之间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拨数的,再集体汇报。师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中间情境图。
(3)师:“22.222”中有5个“2”,这5个“2”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生:不同。
师:请同学们依照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说一说各个数位上的2各表示多少?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明确:十分位上的2表示2个,也可以表示2个0.1;百分位上的2表示2个,也可以表示2个0.01;千分位上的2表示2个,也可以表示2个0.001。
(4)师:请同学们根据刚刚汇报的内容完成课本中的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对照。
2.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数位名称及对应的计数单位。
(1)课件出示整数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说说各个数位的名称、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
(2)提问:能不能利用整数数位顺序表来表示小数呢?比如,表示0.2。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整数数位顺序表中最小的计数单位是“1”,无法表示0.2。师引导学生体会要对原有数位顺序表进行扩充。
(3)课件出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数位名称及对应的计数单位。
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或0.1;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或0.01;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或0.001……
3.小数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师:我们知道整数的计数单位是“满十进1”的,那么小数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6页“看一看,说一说”的图片,说说你的发现。
生1:10个0.1元是1元;10个0.01元是0.1元。
生2: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
4.小数的基本性质。(试一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上面情境图,思考并回答?
师:小熊商店和小狗商店里的毛巾每条标价分别为5元和5.00元,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小熊商店每条毛巾5元表示5元,小狗商店每条毛巾5.00元表示5元0角0分,所以选择哪一家都可以,因为价格一样。
师:5元与5.00元,从左往右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右往左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组内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表示钱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钱数不变。
(2)涂一涂,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利用书上的格子图涂出0.6和0.60,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书上涂一涂,说一说。
生:涂完后发现大小一样,0.6=0.60。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各题,全班核对。第1题巩固对小数计数单位的理解。第2、3题借助米尺、方格等直模型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第4题加深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第5题在数线上填小数或分数,为小数的大小比较做铺垫。第6题是拓展题,教师可借助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加深对小数相邻数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中充分利用计数器,让学生借助以前学习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经验以及前面两节课对小数的初步认识,探索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以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小数的意义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而教学抽象的知识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而且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教学中运用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懂、学会,理解、感受十进制。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到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