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6 14:11: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应该到下游、原地、还是上游打捞呢?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河中石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结合课文注释和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复述课文。
2.概括语段大意,结合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旨。
3.结合课文内容,对文中关键词进行表达效果等方面的理解和赏析。
4.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
5.通过学习本文,懂得“实践出真知”,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一生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其主要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评文心雕龙》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等特点。
知识链接
笔记体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后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笔记体小说已经较为成熟,以《太平广记》为代表。
到了清代,笔记体小说达到了巅峰时期,代表作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笔记体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了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要到哪里寻找石兽的故事。
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四层
第三层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第3段写一老河兵的分析,以及结果。最后作者由此感叹。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门前的两个石兽沉没在河里,十多年后,寺僧重修寺庙,想把石兽找回来,于是在河中搜寻石兽。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比较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第一、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
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示意图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作出判断。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好为人师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文中分别写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结合内容,分析寺僧、讲学家及老河兵三类人物的特点。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从句式而言,这是一个反问句。就表达方式而言,这句话属于议论。从全文来看,这句话起到了点题进而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它既是对讲学家这样的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者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层层铺垫,设置悬念。
文章首先用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然后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来表现讲学家的自信,最后用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嘲讽了讲学家的好为人师和骄傲自满。这种写法使故事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写作特色
?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文章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未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何止是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此时谜底才揭开。
写作特色
本文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实践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归纳主旨
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河中石兽
寺僧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