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四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四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6 20: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州四校联盟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治大国若烹小鲜”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夕阳红到无边
刘白羽
①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
②我从年轻时起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天空和大地还炎天如火、赤日铄金时,我却可以从天空中洒然而落的一丝清风里,意会到爽朗秋天的来临,从此扫却一身粘腻,换得一身清爽,实在令人怡然陶然。而从那一阵清风起,我觉得那一颗太阳也就不同了,
③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大行山上,有一个晌午我从一个山垭口走出,我原是每天都在此时此地打这儿经过的。可这一天,我突然感到晶亮的太阳光变得那样柔和起来,从那金色的阳光中,我闻到熟透了的庄稼的芳香、天空的芳香、大地的芳香、太行山千山万壑的芳香。这是秋之芳香。经过了半个世纪,这一偶然的欣悦还洋溢在我的心际。
④我常常想:我为什么这样喜欢秋天?就因为它让人头脑爽朗、意绪清新吗?的确,每到这个季节,我的整个灵魂便像浸在清凉的泉水之中,无限的情思、灵感就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过,秋天给予我的不只是观感上的,而更重要的是意念上的。秋天是大地的收获季节,也是我创作的收获季节,灵魂的收获季节。我想,我得感谢秋的恩赐。
⑤北京的秋天真美,天高云淡,清风潇洒,西山红叶如火如荼,灿烂中包含着清幽。今天我坐在青山饭店四楼住房里,编完《秋阳集》,通过落地大玻璃窗望出去,山回林密,日影迷蒙。在这幽极、静极的时刻里,我忽然听到熟稔而又爱昵的袅袅的秋声……这声音从何而来?我坐在原地没有动,瞧着暖和的太阳,忽然发觉这声音来自我的心底深处——纯真婉转,不绝如缕。它一下把我带回更远的记忆王国。那大约是1928或1929年,在小学课堂上,一位音乐老师,弹着风琴教我们唱歌,教室是老得长了绿苔的老屋,屋顶上又覆盖着古槐的浓荫,在我记忆中那是碧茵茵的。像有一束明亮的火焰突然在我的记忆中亮起,由此我想起我学过的一支歌,整个歌儿我想了几十年也想不起来,但这歌子的第一句,却一直深深镌印在我的心扉,后来,经历过多少战火之熊熊、风雪之漫漫,踏遍山河,历尽险关,这一句歌我却无法忘记。特别是这十多年,这句歌,就更时时响亮、回荡,这句歌就是“夕阳红到无边”。在我当年学唱这首歌时,便为这一句所倾倒,我的心胸一下飞越出那旧礼教的狭窄牢笼,烦琐的污浊市井,我像一只苍鹰向高空搏击而去,那红漫漫的夕阳红得何等艳、何等美、何等令人心醉。是的,秋风,秋阳,秋晖,也许正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生命的象征吧!不过,我以为作为一个作家,当他似乎可以望见死亡的峰巅的时候,他有的绝不是衰败、颓丧,而是深沉、练达,就像一轮秋天的太阳,不是火爆而是澄静的。
⑥难道我说的只是大自然中的那颗秋天的太阳吗?
⑦我说:是,也不完全是,因为更重要的是我心中有一颗秋天的太阳。在《碧萝窗下》那篇文章里我曾谈到孤独问题:“现在我是一天一天争夺时间,我要蘸着我的生命与鲜血,为了我的理想而搏斗,对于人世的烦琐,我已不屑一顾,只从创作的孤独中得到深深的慰藉,我认为真实的创作是需要孤独境界的。”一个作家承受不了孤独就不能潜心创作,更何况正是在这种创作的孤独中,孕育着最大的领悟、最深的思考、最重的激情、最活的灵感——而这些,与深沉、练达、安宁、幽静都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生的孤独,而是超逾人生的美学境界的孤独。回想自己碌碌一生,到晚来领悟到这样一种意境,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美学的凝聚吧!
⑧从1984—1988年,不知不觉间,我又写了几十篇散文。我希望它既有秋阳的宁静,又有秋阳的温暖。它可能不是我的一段时间的收获,也许是我一生中的收获,为了纪念我的“古稀之年”,我便把它定名为《秋阳集》。
⑨还是回到从儿时一直深深潜藏到现在的那句歌吧!“夕阳红到无边……”后面是什么,怕至死也想不起来了。不过当我凝视着香山上空这一派夕阳时,我莞尔而笑了,又何必苦苦寻思,只这一句也足够了。因为我看到的夕阳确实是红得如此瑰丽,红得如此庄严。
⑩多么美的声音啊!是的,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也在现实生活中回响。
(有删减)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是作者创作和灵魂的收获季节,为了纪念作者的“古稀之年”,他将自己老年所写的几十篇散文定名为《秋阳集》。
B、作者认为美学境界的孤独是创作的必需,它孕育着激情与灵感,让作者不顾人世烦琐,在潜心创作中获得深深的慰藉。
C、本文语言平实简练,朴素无华,未讲究文采。美好的心境最易升起美好的感觉,真情来自平凡的事件,真情通过感受自然流露。全文显得成熟老练,平淡之中见真情。
D、本文既有对秋景的描绘,又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还间杂着一些哲理式的议论,情、景、理交融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6.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标题“夕阳红到无边”意蕴有哪些。(5分)
7.文章三次写“袅袅的秋声”,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2分)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君子生非异也
D.自京师乘风雪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
B.哀吾生之须臾 耳得之而为声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月出于东山之上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各句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1.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是( )(3分)
A.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B.渺渺兮予怀
C.徘徊于斗牛之间
D.而又何羡乎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
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内史,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节选)》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B、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C、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D、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妻:妻子
B、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市:买
C、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候:看望
D、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焉: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其书法笔势的赞誉。
B、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他不和,只去
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C、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造诣相当自信,认为自己丝毫不逊色于钟繇、张芝。
D、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以“东床坦腹”的自然坦然,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2)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除夜二首(其一)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北宋灭亡后,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逢上第二个除夕。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殊方:异乡。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l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日登楼远眺的情景。
C.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还是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7.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情景默写(本题每空1分,共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李蟠的文章爱好和丰厚的儒学素养。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5)李煜的《虞美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且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5小题,15分)
19.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豁然开朗huò? 寅卯yín mǎo 檄文xí 嫉恨jí
B、敛裾liǎn 袅娜?niǎo 猗郁yī 脉脉mò?
C、闰儿rùn 给予gěi 蓊郁wěng 涸辙hé
D、蹩脚 bié 镶嵌qiàn 落蕊ruǐ 譬如pì
20.下列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闻名遐迩 徒劳 垄断 婆娑
B、啜泣 媛女 残羹冷灸 幽僻
C、平仄 咳嗽 混沌 鲈鱼
D、干瘪 自诩 繁芜丛杂 抽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①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_____________?,共战疫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②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_____________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_____________的。
③其实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湖北是全球汽车供应的关键区域,因为_____________疫情,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从日产到韩国现代都因为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受重创。德国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遇到供货问题,连美国的药品供应也出现了危机。
④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_____________、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新冠(guān) 以邻为壑(hè)
B、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新冠(guān) 尔虞(yǔ)我诈
C、同仇敌忾 暴发 束手无措 新冠(guàn) 荒诞无稽(jī)
D、同仇敌忾 爆发 无能为力 新冠(guàn) 专横跋扈(hù)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问题,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B、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D、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23.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是如何看待“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一观点的?(3分)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材料2、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
面对当下粮食安全现状,你有怎样的思考?对浪费粮食行为,你有怎样的认识?作为中学生的你,该怎么做呢?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表明你的认识思考并提出建议。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3分)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
2、(3分)C(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3分)A(“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4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3分)C(本文语言平实简练,但也不乏文采,如“碧茵茵”“红漫漫”等词语生动形象,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其表达气韵充足。)
6.(5分)①“夕阳红到无边”是作者从小喜欢的一句歌词,它激励作者突破旧礼教,投身漫漫革命征程.②红色的夕阳是老年生命的象征(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7.(6分)①以“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开头,设置悬念(开启下文),吸引读者.② 第⑤段指出“秋声”实为歌声,引出对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感悟,深化文意,呼应开头.③以“袅袅的秋声”结尾,总结全文,突出歌声对作者一生的持续影响.(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8、(3分)选D 9、(3分)选D 10、(3分)选C 11、(3分)选A
12、(3分)选B 13、(3分)选A
14、(3分)选B: “因为与他不和,只去吊唁了一次”有误,文中并无此因果关系的明确交代。“王述对此深为怨恨”有误,“恨”作“遗憾”讲。
15、翻译:
(1)羲之小时候在言谈方面较迟钝(不善言谈),人们并不认为他卓异奇特。(共4分。“讷”1分,“未之奇”宾语前置1分,“奇”意动1分;句子通顺1分)
(2)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定当(把)整群鹅全部送给你。”(共4分。“为写《道德经》”的省略补充1分,“举”1分,“相”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名,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新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些年,而王羲之竟然不曾到来,王述深以为遗憾。
16、(3分)选C。 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17、(6分)
①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孤独寂寥的感慨。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
②表达诗人颠沛流离、思念家乡之苦。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
③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分,答对一句得一分)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3分)选C: 给予jí
20、(3分)选B:“残羹冷灸 ”应为“残羹冷炙”
21.(3分)选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中字音、字形、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①“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众志成城”是指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此处根据语境应使用后者。②“暴发”与“爆发”均为动词,都是“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可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根据具体语境应使用前者。③“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望尘莫及”指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也常用作和人比较时自谦的话;“束手无措”指遇到问题,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无能为力”指不能施展力量,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此处根据具体语境应强调难以理解和想象,所以使用“不可思议”最合适。④“新冠”的“冠”是“冠状病毒”的意思,属于名物义,如冠心病,读音为“guān”。⑤“以邻为壑”指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现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荒诞不稽”指十分荒唐离奇,毫无根据;“尔虞我诈”指互相猜疑、互相欺骗,“虞”读音为“yú”;“专横跋扈”指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根据语境和读音,应该选择“以邻为壑”。
22、(3分)选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中递进复句中的连词搭配、动宾搭配以及语序问题的辨析能力。“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谈中国举措对世界抗击疫情提供的短期帮助,意义相对较小;而“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谈中国举措对世界防疫事业起到的典范作用,意义相对较大,所以本句应该是递进关系复句。而“窗口期”只能和“创造”搭配,故选A。
23、(3分)参考答案: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一是表现在不懂城市生活规矩,二是表现在不识字。(1分)在作者看来,不懂城市生活规矩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不识字是因为乡土社会中多采用面对面的往来方式,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之一,在乡土社会体系中有效性不强,非乡下人必需的交流手段。(1分)
24、作文评分标准:(60分)
1.立意符合题意,语言通顺,结构清晰,切入分为43分
2.偏题 30-35分
3.离题;文体不是议论文 <30分
4.字数不够 600-700字 35-38分,每少50个字,-1分
5.少于600字(完篇30-34分;不完篇<29)
6.题目漏写 - 2分
7.卷面不清,字迹潦草 - 2
8.错别字,(1字 -1分, -5分封顶)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7 页 共 17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