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专题四 地壳运动
考点1
内力作用与地形
(2020·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
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
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
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
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第(2)题,由上
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
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
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
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成河流。
【命题陷阱】
陷阱1:板块运动对断层的影响: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隐含的信息是该地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板块运动使岩层受到挤压,挤压力没有超
出岩石的承受能力,形成褶皱,超出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形成断裂。
陷阱2:断裂对河流分布的影响:图中所示地区断裂发育,隐含的信息是断裂处岩
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河流。
【审题思维图】
高考演兵场·检验考试力
下图示意华山地区地质概况。华山地区出露花岗岩和片麻岩。片麻岩为距今27
亿年前的火山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据此完成1、2题。
1.片麻岩形成于( )
A.沉积环境
B.变质环境
C.冷凝环境
D.熔融环境
2.对图中地质概况的形成,推断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B.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一重熔作用
C.地壳抬升→外力作用→重熔作用
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1.B 2.D 第1题,“片麻岩为距今27亿年前的火山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由此可知片麻岩形成的环境是变质环境。第2题,图中的岩石为岩浆岩和变质岩,所以首先会经历岩浆活动,高温高压下出现变质岩;深埋地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壳抬升的作用下逐渐到达地面,受外力侵蚀作用裸露出来。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由若干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这里的
山脉主体构成为石灰岩,山脉顶部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
的特征。下图1为川东平行岭谷及岩层剖面示意图,图2为地壳内部三大类岩石及
岩浆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山脉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山脉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反映该山脉
( )
A.海水冲刷作用强烈
B.长期受河流侵蚀
C.背斜顶部存在断层构造
D.背斜顶部存在张性裂隙
3.A 4.D 第3题,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判断,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
岩,丁为岩浆,形成山脉的石灰岩为沉积岩。第4题,川东平行岭谷具有“一山二
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这些不同形态,都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
导致裂隙发育,岩石脆弱易风化。
【核心必备】
背斜、向斜与地形
【考场秘技】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
(2)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3)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2.地层缺失原因分析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
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纠错辨析】
1.构造地貌≠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类型,基本的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平
原、丘陵、盆地等。此外山谷、山脊、鞍部等属于山地中的地貌类型。而地质
构造类型主要有褶皱、断层、断裂,其中褶皱包括褶曲、背斜、向斜;断层又包
括地垒、地堑。
2.褶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向斜成山因为向斜槽部岩石受到挤压,中心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当两侧相对松
软的岩石被侵蚀之后,在地貌景观上向斜就会以山岭的形态存在,所以向斜成山
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考点2 外力作用与地形
(2020·全国I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
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
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
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
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第(1)题,“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
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
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
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
顶山之后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第(2)题,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
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
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
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
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
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
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
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
间最早。
【命题陷阱】
陷阱1:侵蚀作用对地势起伏的影响:材料中提及“……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隐含的信息是该台地形成时,地形平坦。形成之后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流水侵
蚀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侵蚀时间越长,地势起伏越大。
陷阱2:喷出岩形成早晚与受侵蚀程度的关系:解答该题时,容易忽略的信息是形
成时间越早的岩石,受到的侵蚀作用时间越久,与台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会越大。
【审题思维图】
第(1)题,思路分析如下:
第(2)题,思路分析如下:
高考演兵场·检验考试力
降水时含盐溶液从岩块上部孔隙中渗入,饱和后又从岩块下部渗出。在干燥岩面,
渗出的含盐溶液水分易蒸发而形成盐类结晶物。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促使岩
块表面最终形成凹槽。盛行风影响雨滴飘落路径,从而造成岩块表面干湿差异。
如图示意某砂岩岩块垂直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该岩块所在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形成图中岩块表面凹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溶蚀
D.流水堆积
1.B 2.A 第1题,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岩块东北侧有堆积物,说明处于背风坡,
故该岩块所在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西南风。第2题,“在干燥岩面,渗出的含盐
溶液水分易蒸发而形成盐类结晶物。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促使岩块表面最终
形成凹槽。盛行风影响雨滴飘落路径,从而造成岩块表面干湿差异”,说明凹槽
形成环境是在干燥岩面,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促使岩块表面最终形成凹槽,形
成图中岩块表面凹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化作用。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最终流入塔克拉
玛干沙漠腹地消失。历史上,克里雅河一直流到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克里雅河
经过了多次地壳上升运动。下图为克里雅河中段距今百万年以来不同时期的河
床宽度、相对高度示意图,甲、乙、丙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读图完成
3、4题。
3.克里雅河中段河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
A.河床宽度变大
B.距今相对高度减小
C.河床深度变小
D.河床淤积更加严重
4.推测克里雅河中段河床变化的原因( )
A.甲河床形成时期,河流落差大,下切侵蚀强烈
B.乙河床形成时期,冰川融水增多,侧蚀作用最强烈
C.丙河床形成时期,河流流速减缓,沉积作用最强烈
D.现代河床形成时期,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强烈
3.B 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古河床现今相对高度减小,说明河床的海拔持续
下降;②河床的宽度在变窄;③“克里雅河经过了多次地壳上升运动”。结合三
条信息,可以推知克里雅河由于地壳抬升(昆仑山逐渐隆起,上游河段抬升),中游
河段河流落差变大,河流由以侧蚀为主,变为以下切侵蚀为主,中游河段由以沉积
为主变为以侵蚀为主,河段变窄、变深。
4.D 第4题,甲、乙、丙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图中纵坐标是古河床现
今相对高度,是以现代河床为基准的,图中现代河床为0米。甲河床最高、最宽,
应该以沉积为主;乙河床较甲深、较甲窄、较丙浅、较丙宽,乙河床形成时期,和
甲相比,乙下蚀作用变强、但下蚀比丙弱;丙在三者中河床最深、河道最窄,下切
侵蚀强烈。现代河床比丙更窄,形成时期,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强烈。
【核心必备】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考场秘技】
流水、风力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和风速的关系
(1)速度与侵蚀、搬运。河流流量越大,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
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
(2)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
①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小,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河床由“V”型
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砂砾再到泥沙;上游山麓出口处
形成冲积扇,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
②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的侵蚀程度的差异,同时搬运的物质也随着风
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
远方。
【纠错辨析】
1.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
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
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湿润地区也有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是在湿润地区的河谷、湖岸因枯水期
河床或湖底泥沙裸露,在风力作用下,被吹至岸边形成沙丘。在沿海地区,沙滩上
的沙粒在风的作用下,在海岸地带也会堆积,形成沙丘。
【提分组·越过重本线】
2020年4月5日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实现全面复工复产。页岩气是富
含有机质的页岩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甲烷,以吸附和游离方式储存的非常规天然
气。美国、加拿大等页岩气生产大国广泛采用“水力压裂法”(将混有化学物质
的水注入岩石层使其压裂,释放出其中的页岩气)开采页岩气。下图为页岩气开
采示意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3题。
高考猜押竞技场
1.在地质年代,页岩的形成主要与( )
A.沉积作用有关
B.变质作用有关
C.岩浆活动有关
D.生物活动有关
2.与常规能源天然气相比,页岩气( )
A.开采的技术难度基本相同
B.储藏的岩层基本性质不同
C.形成过程与主要成分相同
D.储藏的褶曲基本形态不同
3.通过“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推高国际石油、天然气的价格
B.水力压裂可能诱发地震
C.有害物质溢出,污染地表环境
D.补充地下水并改善水质
1.A 2.D 3.B 第1题,页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与沉积作用有关。第2题,开采
页岩气的技术难度更高。储藏页岩气与天然气的岩层均为沉积岩层。页岩气与
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不一样。储藏页岩气的岩层构造为向斜,储藏天然气的地质构
造为背斜,褶曲基本形态不同。第3题,开采页岩气,可能会使国际石油、天然气
价格降低。“水力压裂法”使岩层开裂,可能会诱发地震。“水力压裂法”不会
使有害物质溢出,污染地表环境。“水力压裂法”是向岩层注入含有化学物质的
水,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不能改善地下水水质。
河口(范围指从潮汐影响下的上界至水下三角洲的末端)可视为径流与潮流相互
作用的区域,下图为常见的河口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两种类型河口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河口地区更容易出现咸潮现象
B.乙河口更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C.甲河输沙量明显大于乙河
D.乙河口受潮流和海浪的冲刷更严重
5.近几年甲河口区“前缘急坡”后退明显的原因可能为( )
A.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
B.陆地地壳相对上升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D.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4.D 第4题,从题干可知,河口地区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域,在径流势力比
潮流势力强的河口,会导致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三角洲式河口;在河流势力比潮流
势力弱时,会导致海水强烈冲刷河口地区,形成三角港式河口。甲乙两河口都有
可能出现咸潮现象,但乙河口为三角港式河口,则乙河口地区潮流势力更强,更易
出现海水倒灌,形成咸潮;甲河口径流势力比潮流势力强,泥沙更容易堆积,形成
三角洲;试题中能反映出河口地区径流与潮流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无法判断河流
输沙量的大小;乙河口为三角港式河口,受海水的侵蚀更严重。
5.A 第5题,近几年甲河口区“前缘急坡”后退明显,说明河口地区泥沙沉积减
少,海水侵蚀速度大于河流沉积速度,中上游修建水库会导致河流挟带的泥沙在
库区沉积,而入海泥沙减少;流域内植被破坏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地区泥
沙沉积量增加,会使“前缘急坡”向海洋扩展;地壳运动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
海平面上升,都是极其缓慢的过程,不会导致近几年“前缘急坡”的明显后退。
【搏分组·冲击双一流】
长江水位高或来水量大时,会对三峡库区支流香溪河形成顶托作用。2003年三峡
大坝蓄水后,汛期水库低水位运行,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随后对香溪河进行
考察发现,河口段含沙量远大于其上游段,却与长江水含沙量相近,河口段淤积严
重。2010年后,金沙江梯级电站陆续建成运行,香溪河河口段的淤积不断减轻。
读香溪河汇流段示意图,完成6~8题。
6.2003年以前,香溪河河口泥沙淤积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上游来沙量少
B.香溪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低
C.汛期长江干流顶托强
D.枯水期香溪河冲刷明显
7.2003年后,与香溪河河口严重淤积无关的是( )
A.香溪河流速加快
B.汛期长江干流顶托
C.枯水期长江干流顶托
D.香溪河河口朝向
8.2010年后,香溪河河口淤积减轻的主要原因是( )
A.香溪河径流量增加
B.香溪河含沙量减少
C.长江干流输沙量减少
D.长江干流流量减少
6.D 第6题,三峡水库蓄水前,库区干流对支流的顶托作用在年内基本遵循“汛
期强,非汛期弱”的变化规律,使支流河口段泥沙“汛淤枯冲”,多年一般呈现冲
淤相对平衡的状态。2010年前长江来沙量相对稳定;B、C均是导致河流淤积的原
因;枯水期长江干流水位下落,香溪河比降加大,冲刷加强。
7.A 第7题,从材料“对香溪河进行考察发现,河口段含沙量远大于其上游段,却
与长江水含沙量相近,河口段淤积严重”判断,不管汛期还是非汛期,长江水均倒
灌香溪河。库区水位上升,香溪河流速减慢促进淤积;虽然水库汛期低水位运行,
但来水量偏大,顶托作用明显,且汛期含沙量大,倒灌淤积多;非汛期水库高水位
运行,容易产生顶托作用,不仅无法将汛期淤积的泥沙带走,还可能继续淤积,从
而导致河口泥沙累积性淤积;由图看出香溪河河口朝向特点,长江上游来水来沙
容易进入香溪河河口段,加强淤积。
8.C 第8题,由材料可知,2010年变化的原因是“金沙江梯级电站陆续建成运
行”,水库拦截泥沙,使长江干流输沙量减少。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冻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地方,这里的冻土层十分深厚,分为
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坚硬的多年冻结层。西西
伯利亚平原的冻土物质颗粒十分细腻,包含大量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
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主要是胶体物质),连块小石子都难得一见。受地形、冻
土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暂的夏季,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河流能够快速地侵蚀河岸,改
变河岸的形状,形成蜿蜒曲折的河曲。河流还容易因凌汛等原因发生游移改道。
下图示意西西伯利亚某地密集的河曲。
(1)说明西西伯利亚平原冻土物质颗粒细腻的原因。
(2)西西伯利亚河岸冻土容易崩塌,分析其原因。
(3)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河曲密集的原因。
(4)说明西西伯利亚平原上的河流夏季容易发生改道的原因。
【解析】第(1)题,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动速度慢,河流带来的沉积
物颗粒小,堆积物颗粒小;纬度高,冬季严寒,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胶体物质)
含量高,堆积物颗粒小。第(2)题,夏季,上层冻土层融化,含水量大,加上泥土颗
粒小,黏度小(松散),难以支撑自身重量,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崩塌;夏季,水位上
涨,流动的河水加速了河岸冻土的融化;河水的侧蚀,加速了河岸的侵蚀,容易崩
塌。
第(3)题,西西伯利亚平原下层为永久冻土层,土层坚硬,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动
速度慢,河流下蚀作用弱(主要以侧蚀为主);河流的侧蚀作用强,河流易被侵蚀形
成河曲,且会形成多个河曲;河流凌汛,使河流发生游移改道,冻土物质颗粒小,易
被侵蚀,增加河曲的形成;西西伯利亚平原河网密度较大,曲流密集。第(4)题,西
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河曲多,流速慢;夏季,冻土融化,河水大增,水位上
涨,凌汛的出现,容易使河水冲出河道,发生游移改道。夏季气温高,冻土颗粒小,
融化后易被侵蚀;河流的侧蚀作用强,容易形成凸岸和凹岸或者裁弯取直,改变河
流的流动方向,导致河流改道。
答案:(1)地形平坦,流水(搬运而来的物质颗粒小,)堆积的物质颗粒小;气候寒冷,
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大量腐殖质。
(2)河岸冻土含水量高,加之冻土颗粒物细小松散,冰雪融化后难以支撑;流动的
河水加速了河岸冻土的融化,在河水的冲刷(侵蚀、侧蚀)作用下容易崩塌。
(3)西西伯利亚平原下层冻土坚硬,河流流速慢,河流下蚀作用弱;河流侧蚀作用
较下蚀作用强(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河流易发育曲流(河流通常发育多个曲流);
西西伯利亚平原河网密度较大,曲流密集。
(4)平原地势平坦(河曲密集);夏季河流(流量增大,)水位上涨,以及凌汛等原因,
容易淹没大片土地(河流冲出河道);夏季气温高,冻土融化后易被侵蚀;河流侧蚀
作用(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强或河流裁弯取直)等原因导致河流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