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全国Ⅲ卷)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
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
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
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
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1)A (2)A (3)B 第(1)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
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
较高,故雪线更高。第(2)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
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因此,表明火山群所
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第(3)题,由“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可知,
火山喷发彻底破坏了原有的林线和雪线,所有林线和雪线消失了;若干年后森林
生长,所以林线升高了;山顶重新有了积雪,所以雪线下降。
【命题陷阱】
陷阱1:气温、降水对雪线的影响:分析材料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山区,降水量基本
一致的情况下,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在降水量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降水越多,雪线
越低。
陷阱2:地形对雪线的影响:火山喷发隐含的信息一是火山灰会形成肥沃的土壤,
利于植被生长,二是由于火山灰的覆盖,火山坡度变小。坡度大,雪线分布的海拔
高,坡度小,雪线分布的海拔低。
【审题思维图】
第(1)题,思路分析如下:
第(2)题,思路分析如下:
第(3)题,思路分析如下:
高考演兵场·检验考试力
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含生物个体的总重量。最新
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气候变暖,7、8月降水减少,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格局受到
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一年中整体的生物量没有太大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 )
A.生长速度变慢
B.“最适生长期”提前
C.消耗水分减少
D.夏季生物量增加
2.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秋季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表温度
B.光照时间
C.昼夜温差
D.土壤水分
1.B 2.D 第1题,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气温回升早,高寒草地植被“最适生长期”
提前。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热量变得相对充足,植被生长速度变快,消耗水分增多。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7、8月降水减少,高寒草地植被可能不适应温度升高,夏季生
物量并不增加。第2题,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秋季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
少,高寒草地植被秋季生物量会减少。地表温度不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
秋季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光照时间、昼夜温差变化不大。
土壤种子库是指土壤内部及其表面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总和,来源于地表植被,植
物群落对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有着直接影响。如图示意川西山区采集
到的5个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图中坡位是指坡面所处的地貌部位。
据此完成3、4题。
3.研究发现同一边坡下坡位的种子库密度普遍高于中、上坡位,其原因有( )
①下坡位土壤含水量、养分相对较高
②下坡位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性好
③下坡位植被发育相对较好,繁殖能力较强
④种子传播后被流水冲刷到下坡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推测图中戊地与其他四地种子库密度分布坡位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A.放牧导致中、下坡位植被退化
B.人类对下坡位植被保护好
C.退耕还林使上坡位植被丰富
D.城市建设导致中、下坡位植被退化
3.D 4.A 第3题,下坡位土壤水分蒸发较少,土壤含水量、养分相对较高,所以
植被发育相对较好,繁殖能力较强,所以土壤种子库密度较高;此外种子传播后被
流水冲刷到下坡位堆积也会导致下坡位土壤种子库密度较高;而在同一坡,海拔
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自然状态下),光照越充足、空气流动性越好。第4题,戊
坡上、中、下坡位种子库密度都明显较小,尤其是中、下坡位异常严重,应该是
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致,结合该区域位置是川西高原,畜牧业发达,放牧所致的可
能性更大。川西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城市建设首先选择地形平坦的谷地或平原。
【核心必备】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考场秘技】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
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
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
断“因”。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
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纠错辨析】
1.并不是只有生物循环才能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
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但并不是只有生物循环才能
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都可以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当然,生物循环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主要途径。
2.生产功能不是植物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自然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所
以虽然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但不是绿色植物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而
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
图,回答(1)、(2)题。
(1)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1)D 第(1)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
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
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
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
(2)C 第(2)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
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
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
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乙山地的基带形
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
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因为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命题陷阱】
陷阱1: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决定了其所处的自然带:分析材料时易忽视的问题是
两山地纬度一致。山地的基带与其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因两山地纬度相同,
可以根据甲山地基带——常绿阔叶林判断其所在的纬度位置。
陷阱2:影响植被发育的因素:分析材料易忽视的问题是植被生长除了基础性的土
壤因素之外,主要受热量及水分条件的影响。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热量条件差
异不大,而其基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大,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审题思维图】
第(1)题,思路分析如下:
第(2)题,思路分析如下:
高考演兵场·检验考试力
2019年10月28日,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正式揭牌,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
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长2
330千米。下图示意
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据此完成1、2题。
1.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线森林占比70%,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人们发现,与太行山西坡相比,同纬度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在东坡分布的海拔较
低,原因可能是东坡( )
A.降水多,气温高
B.降水少,气温高
C.降水多,气温低
D.降水少,气温低
1.A 第1题,太行山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为温带
落叶阔叶林,A正确;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亚寒带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50°N~65°N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地区,C错;针阔混交林不
是最典型的植被类型,D错。
2.C 第2题,太行山东坡处于我国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更多,排除BD;同一森
林植被类型对气温、降水的要求相当,对于同一纬度地区的太行山,同一森林植
被类型在东坡分布海拔更低,表明同一海拔,太行山东坡气温偏低,西坡气温偏高,
所以西坡(夏季风背风坡)同东坡(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致相同的地方,
其海拔要高于东坡(迎风坡),所以西坡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分布海拔高于东坡,A
错,C正确。
某山地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南侧,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下图示意该山地阴、
阳坡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自然带分别为( )
A.落叶阔叶林带 山地典型草原带
B.常绿阔叶林带 针阔混交林带
C.温带荒漠带 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落叶阔叶林带
4.与阴坡相比,阳坡( )
A.降水较多,湿度较大
B.降水较少,湿度较小
C.蒸发较强,湿度较小
D.蒸发较弱,湿度较大
3.D 4.C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山地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南侧,阴山山脉地处内
蒙古高原,山地的基带与所处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所以甲为温带草原带;乙自
然带位于阴坡,阴坡蒸发较弱、水分较多,结合乙所处的海拔及相邻上下两自然
带名称,可推知乙为落叶林带。第4题,阴山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其南坡是阳坡,也
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但图中显示的阳坡各自然带没有森林植被的
分布,与同海拔的阴坡相比,说明其水分条件更差,原因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
脉阳坡热量条件好,蒸发更旺盛,湿度更低,森林植被难以存活。
【核心必备】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海拔及山顶、
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④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考场秘技】
山地垂直带谱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不同的判读方法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不同坡向,因水热条件不同,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也有
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条件
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
低纬地区的热量盈余区
水分为决定因素,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中高纬的热量非盈余区
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明显,阳坡高于阴坡
水分短缺区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纠错辨析】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任何自然带的形成都受到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虽然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
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但是其也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同理从沿海向内陆地域
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虽然是水分,但是也会受到热量条件的影响。
【提分组·越过重本线】
每年夏季是澳大利亚的“丛林野火季”。研究表明,澳大利亚林火多发年份与沿
岸洋流异常有密切关系。下图示意2019年9月-2020年2月的林火灾区分布。11月
起,林火形成的烟尘飘向新西兰,使新西兰各地笼罩在烟霾中。据此完成1~3题。
高考猜押竞技场
1.推测与澳大利亚林火发生密切相关的洋流异常主要是( )
A.洋流①异常减弱
B.洋流②异常减弱
C.洋流①异常增强
D.洋流②异常增强
2.与澳大利亚相比,新西兰没有“丛林野火季”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国面积小,空气湿度大
B.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低
C.植被覆盖率低,不易着火
D.西风较强,冬季降水较多
3.与往年相比,2019年11-12月新西兰( )
A.风力增强
B.降水增多
C.气温升高
D.光照增强
1.B 2.A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澳大利亚林火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南部,
说明与东澳大利亚暖流异常相关,东澳大利亚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其沿岸
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但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异常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干热,易发
生火灾,图中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第2题,新西兰属于岛国,面积较小,属于温带
海洋性气候,空气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
多雨;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覆盖率高,但是因为湿度大,不易着火。
3.C 第3题,根据材料“烟尘飘向新西兰,使新西兰各地笼罩在烟霾中”,说明风
力较弱,如果风力增强,烟霾易吹散;火灾形成的烟尘以及热空气飘向新西兰,会
使其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凝结,降水可能减少;由于烟霾笼罩,减弱了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光照减弱。
读某山地土壤在南北坡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4~6题。
4.该山脉为(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大兴安岭
C.天山山脉
D.阴山山脉
5.造成该山脉南北坡3
000米以下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坡度
6.下列带谱中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的是( )
A.亚高山寒温带草原草原土带
B.山地温带草原黑钙土带
C.山地寒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土带
D.高山寒冷草甸草甸土带
4.C 5.A 第4题,读图可知,该山脉基带为温带,山脉海拔7
000多米;喜马拉雅
山脉海拔约8
844米,北坡基带海拔约4
000米,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大兴安岭为东
北—西南走向;天山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基带为温带,海拔7
000多米;阴山基带为
温带,但海拔较低,山顶无冰雪带。第5题,由图中南北坡3
000米以下土壤的特征
可知,南坡为荒漠草原或干草原条件下发育的土壤,而北坡是草原、草甸土带或
森林土带,故形成该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6.C 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山所处地区较为干旱,多草原条件下发育的土
壤,而山地寒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土带是森林条件下发育的土壤,读图可知,其
大致位于海拔2
300~2
800米处,故最可能是受到地形雨的影响,降水较丰富,因
此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他三个自然带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冰
雪融水。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动物构成种类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秦岭
B.横断山脉
C.南岭
D.喜马拉雅山脉
8.该山地( )
A.北方类型数量最多出现在5
000
m
B.南方类型数量最多出现在500
m
C.山麓因人类活动干扰北方类型少
D.南、北方类型数量均受食物制约
7.B 8.D 第7题,该山地海拔约为5
000
m,山麓海拔约为500
m,且山麓地带南
方类型物种占主导,表明该山地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此该山地最可
能是横断山脉。第8题,物种数量多少,不能只看不同高度的物种构成比例。山麓
地带是人类活动相对强烈的地区,这不仅影响北方物种,同样影响南方物种。不
同高度,南北方物种构成比例不同,但存在的数量均受到了该高度上食物的丰富
程度制约。
【搏分组·冲击双一流】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和植被分布。读图,完成9~11题。
9.该区域( )
A.以高原为主
B.海拔高且相对高度较大
C.山顶较平坦
D.坡度从山麓到山顶渐增
10.该区域山脊发育硬叶灌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太阳辐射
C.土壤
D.人类干扰
11.该区域的缓坡沟谷( )
A.植被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
B.植被叶面宽大
C.土壤因富含有机质而肥沃
D.植物种类单一
9.C 10.C 第9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山顶是常绿植被,说明海拔较低且相对高
度较小;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故坡度从山麓到山顶并不
是渐增。第10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
顶平的特点,山脊坡度较大,土壤易受到侵蚀,土层较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故发
育硬叶灌丛;山脊与山顶在降水、太阳辐射和人类干扰程度等方面差异不大。
11.B 第11题,该区域地处亚热带,缓坡沟谷气候湿热,发育季雨林,体现的是非
地带性;季雨林植被叶面宽大;缓坡沟谷水热丰富,有机质分解、淋溶作用强烈,
土壤较为贫瘠;季雨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位于四川西部的杂谷脑河流域海拔在1
326~5
922米,境内峰峦重叠,山高坡陡,
沟谷狭窄,气候、植被和外力作用垂直差异显著。流域内植被保护较好,径流量
具有“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较小”的自然特征。下表示意该流域植被类型
及景观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
12.与1
900米以下的峡谷相比较,1
900~2
400米范围( )
A.降水量小
B.气温高
C.植被覆盖率低
D.土壤湿度大
分布范围
植被类型及景观
1
900米以下的峡谷
旱生灌丛、草被
1
900~2
400米
灌木、夏绿针阔混交林
2
400~3
000米
夏绿针阔混交林
3
000~3
900米
针叶林
3
900~4
500米
高山草甸
4
500~5
000米
寒漠低等植被
5
000米以上
冰雪带
13.推测杂谷脑河流域地表风蚀作用最显著的范围是( )
A.1
900米以下的峡谷
B.1
900~2
400米
C.2
400~3
000米
D.3
000~3
900米
14.杂谷脑河补给类型中,补给量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较小的是( )
A.冰雪融水
B.雨水
C.湖泊水
D.地下水
12.D 13.A 第12题,结合材料可看出1
900~2
400米是灌木、夏绿针阔混交林,
植被覆盖率高,1
900米以下的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覆盖
率高说明了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第13题,地面摩擦力
越小,风蚀作用越强。从材料中可看出1
900~3
900米均是森林覆盖,因此植被
覆盖率高,地面摩擦力大,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强,风蚀作用弱;海拔1
900米以下的
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较为矮小,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弱,风
蚀作用强。
14.A 第14题,结合材料可看出当地的海拔高,有冰雪带,在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
化,冰雪带冬季封冻,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当地地处季风气候区,雨水补给主
要在夏秋季,季节变化大,而且季风气候不稳定,年际变化大;湖泊在枯水期补给
河流,但该地湖泊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因此年际变化大;地下水是最稳定的
补给水源,因此季节和年际变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