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震》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提示学生课前准备研究地震的材料及搜集有关地震的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充分的交流研究,为有效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保障和信息交流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教科书利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日本熊本地震的图片,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获得对地震的初步感知,了解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活动二:研究地震的成因。教科书利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并通过资料卡,加深学生对地震的认识。活动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教科书呈现了师生交流避震的常识图,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演习各种避震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提出了活动主题:了解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地震知识和避震方法,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学生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但也有有力的一面,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重
难
点】
1.了解地震现象。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毛巾、干树枝、搜集地震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PPT
2
出示]图片导入,感知地震。
谈话: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PPT
3出示]教师播放汶川地震图片。
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二、仔细观察,交流发现。
1.谈话:在视频中,地震发生时,你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PPT
4-8出示]出示地震后的图片:仔细观察,又发现什么?
3.[PPT
9出示]出示文字资料: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爆发了里氏7.8级大地震,共造成约24.2万人死亡。
4.[PPT
10出示]出示日本熊本地震图片
5.交流:由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三、自主质疑,大胆猜想。
1.谈话:地震的破坏性很大。关于地震,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
学生提出问题,交流。
[PPT
11
出示]猜测:猜想一下,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生交流。
四、设计方案,模拟实验。
观察实验器材有哪些?
2.[PPT
12-13
出示]设计实验方案:你能设计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吗?
小组讨论、交流。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1)向中间挤压毛巾,会发现什么现象?
(2)折断树枝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3)由此推想: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发生什么变化?变化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发生?
4.[PPT14出示]提示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中,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5.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交流,总结成因。
1.谈话: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交流。
师生交流。
2.[PPT
15-18出示]播放地震的成因视频。
3.总结:岩石层在地下受到巨大的压力,发生变形、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4.[PPT
19出示]出示地震的种类视频:地震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天然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三类。
六、地震的影响与预测。
1.[PPT
20-21出示]谈话:地震有哪些危害?只有危害吗?地震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师生交流。
2.地震危害这么大,我们可以预报吗?
师生交流。
3.
[PPT
22出示]正如同学们所说,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请看地震前的预兆影片。
4.谈话: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能提前预报地震,但是可以检测到地震。
学生交流关于地震的检测知识。
[PPT
23出示]课件播放: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七、[PPT
24-25出示]地震来了,怎么办?
1.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2.交流:如果一旦遇到地震,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学生汇报。
3.总结:当地震发生时,首选的想办法离开高楼大厦,到相对空旷的地方逃生。第二,如果被困在房子里,出不去,要拉掉电闸、关好煤气以防起火,躲藏到卫生间或有一定支撑力的物体如桌子、床的下面,保护头部不受伤。
八、[PPT
26出示]布置作业,课后探究。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避震方法。
【板书设计】
地震
地震的成因
构造地震
地震的种类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案例设计:刘洋(共26张PPT)
13.
地震
青岛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下册配套课件
(五四学制)
活动准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裂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爆发了里氏7.8级大地震,共造成约24.2万人死亡。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猜想假设:
请你猜想,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活动过程
你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吗?
活动过程
思维导航
1.向中间挤压毛巾,会发现什么现象?
2.折断树枝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3.由此推想: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发生什么变化?变化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发生?
温馨提示
1.握住干树枝用力时,注意安全。
2.注意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3.小组成员要注意分工合作。
4.根据实验现象,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地震的成因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地震的种类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地震形成的湖泊
活动过程
地震的前兆
活动过程
东汉时期:张衡和地动仪
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活动过程
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活动过程
发生地震时的自救措施:
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
最忌相互压挤,否则会导致人员伤亡,
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活动过程
拓展活动
了解更多的避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