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 的 母 亲[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法学法]
反复诵读,进行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教具使用] 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二课时[步骤及内容]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学者的母亲,看看这位母亲给孩子的是什么?感动你的是什么?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二、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1.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3.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布置作业: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1. 学生活动: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 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的母亲。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
3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三)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 写作训练: 1.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4.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 总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课件18张PPT。我的母亲胡适早年胡适1910年赴美留学,1917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北大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 ,在文史哲方面均有建树,对新文化运动有一定贡献。大使任內向美总统罗斯福呈交中美友好万人签名书1954年三月, 呈总统当选证书予蔣客厅书房父亲胡传母亲冯顺弟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情?表现出她的什么品性?1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2 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3 我说了轻薄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又为我舔病眼。责罚严厉,
深爱慈祥。4 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平静处理,不露怒色。能忍能让,
善良宽容。5 受嫂子的气时只是忍着,忍无可忍时,以哭解忧。宽厚容忍,
仁慈温和。6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毫不让步,捍卫名誉。正直刚烈,自尊自强。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景?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