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以悲悯情怀读悲剧》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以悲悯情怀读悲剧》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6 21: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以悲悯情怀读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起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阅读本单元课文,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
一、重点研读
(一)《窦娥冤》的悲剧故事毁灭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悲剧故事——窦娥的公正得不到伸张,被恶行恶德摧残致死。
从戏剧冲突看窦娥的悲剧。
窦娥与张驴儿: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窦娥与昏聩的官府:本想依靠官府来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而被判了死刑
窦娥的愿望与性格: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死罪。
2. 从人物形象看窦娥的悲剧。
(1)窦娥的身世经历是怎样的?
窦娥3岁丧母;7岁成为实现父亲仕途生计而被典卖的牺牲品;17岁成亲;20岁便死了丈夫,和婆婆相依为命。因时代的局限,窦娥只能有“守节”和“尽孝”的简单又不近人情的要求。从这几点上看,窦娥只是一个比普通人还不如的不幸者。
尽管如此,元代这个流氓恶霸横行的社会中,终究难以实现一个不幸者的简单愿望。前有泼皮流氓张驴儿父子凌辱弱小,窦娥惨遭诬告;后有贪官污吏的毒刑和暴虐,窦娥只能在怨恨中屈死。因此弱小卑微的窦娥,这一生的遭遇与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2)窦娥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如果窦娥的形象特征与张驴儿无异,那么《窦娥冤》会打动你吗?戏剧中的窦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善良、孝顺
出生在贫穷秀才家,三岁丧母,早早便体会了贫困之苦和失恃之痛的窦娥,从小就养成了孝顺的品格。她不仅没有怨恨父亲,对蔡婆也非常孝顺。蔡婆出门讨债久不归家时,她会为蔡婆感到担心。审讯受到严刑拷打时,她拒不低头,可昏官要对她蔡婆施刑逼供时,她怕婆婆受苦,情愿认了死罪。赴刑场时怕蔡婆见着了难受,便不走前街,而是戴着枷锁绕远道走后街……一个性命不保的人,临死却依然揣着对老人的一份孝心和疼惜,可见窦娥之善良。
②正直、刚烈
窦娥坚守当时的道德节操,宁可对簿公堂,也不愿被无赖张驴儿胁迫;起初她心地澄清,相信官府会主持公道;这是其正直个性使然。其后,她看清了贪官嘴脸,大堂之上,据理力争;受刑昏死几次,也没有屈招,足可见其性格之刚烈。
③坚韧、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具有因为性格坚韧,才会决绝地拒绝张驴儿的死缠烂打;因为性格坚韧,才会面对严刑拷打而宁死不屈,最后为了救婆婆,才蒙冤认了罪。一旦看清了社会的黑暗,窦娥便发出了反抗的声音:“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鬼”,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而窦娥行刑前最后的控诉,更是其反抗精神的集中爆发,她质疑、埋怨,乃至直斥天地,最终以三桩誓言证明自己冤屈,并向封建统治秩序发出了挑战。
综上所述:除去时代思想的局限,窦娥善良、孝顺,正直、刚烈,坚韧、有反抗精神,几乎是个道德完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道德完人,她所渴望的简单的公平道义,在这个秩序的社会中却无法获取,甚至这美好的生命也最终被碾压粉碎……当正义无法伸张,恶德恶行却肆意得逞时,这也是一个悲剧。
3. 从窦娥的控诉看窦娥的悲剧。
窦娥是一个坚守传统道德的人,她恪守“妇道”,不满意婆婆的怯懦与不坚定,但又不能忤逆于她,这是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体现;她曾对封建秩序抱有幻想,认为“父母官”会主持公道;可最终她不得不面对这个根本不道德的社会。从课文节选第三折中“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唉,只落得两泪涟涟”看,她已经不再相信天地、鬼神、官府所代表和维持的封建秩序,但最终的三桩誓言却表明了,窦娥不得不寄希望于依靠天地、鬼神和官府来帮助自己洗刷冤屈。这种无法摆脱、也无法解决的矛盾,也只能是一种悲剧。
4. 窦娥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明确:卑微无辜的窦娥被冤死了,美好的心灵与独立的反抗精神被毁灭了,她被困在牢笼中无法解脱;施暴者便是邪恶的社会和暴虐的官府。以窦娥为缩影的时代和社会黑暗邪恶、统治阶级昏庸残暴,广大人民的命运只能成为悲剧。
(二)《雷雨》的悲剧故事毁灭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雷雨》自创造以来,其主题就不断地被读者和观众注入新的理解,赋予了多重的意蕴;因而具有强大不衰的生命力。
悲剧故事——亲情和伦理被消解,命运被作弄。
从戏剧冲突看《雷雨》的悲剧
课文节选的第二幕集中表现了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封建地主大家庭的罪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畸形的人性及其黑暗。节选部分展现了一个资本家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性:夫妻形同陌路,父子阵垒分明,母子对面难认,兄弟出手相残。
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的感情纠葛而产生的冲突;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要和周朴园谈判斗争,周朴园却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鲁侍萍想与周家毫无牵连,鲁贵却不想丢掉在周家的饭碗等等。这些极端复杂、紧张的矛盾,如同交织的雷电;将周鲁两家各色人物的命运捏在掌中,上演了一出动人心魄的悲剧。
2. 从生活时代与人物形象看《雷雨》的悲剧
《雷雨》主要有八个人物。他们有着复杂的性格,丰满的形象,他们拥有不同程度的希望、追求,也有共同的挣扎和破碎。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他年轻时留过洋,接受过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也许这就是三十年前,他能与侍萍相爱的原因之一;但在他内心深处依然留存着封建专制的思想,认为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冷酷地与鲁侍萍翻脸,逼迫繁漪从言行到精神意志都服从于他。这冷漠、自私、伪善的性格,同样表现在他对自己亲身儿子鲁大海的手段和嘲弄上:他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却依然保持冷漠、傲慢、居高临下的姿态,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地一步步戏弄鲁大海,最后才“抖包袱”似的,让他发现罢工斗争已经被分化瓦解的事实。
与周朴园截然不同,鲁侍萍则是一位善良、自尊、要强的下层劳动妇女。她被赶出周家,生活坎坷,但依然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从未想过向周家寻求补偿;当她发现自己阴差阳错的,再次与周朴园见面时,她的悲愤、痛苦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但她又很快地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她撕掉了周朴园递给的支票,拒绝他的帮助,这一切都体现了他的自尊、要强。她非常清醒,知道自己不愿,也不能与周家再有任何关联,但骨肉亲情使她不忍要再见一见三十年前分离的大儿子;然而见面时,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让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于差点失言,在“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这个人的妈”这两句台词中,便让读者看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克制,且深深地被其打动。
繁漪作为受过“五四”运动教育的女性,一直在反抗,但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她任性又脆弱、热情又孤傲;最终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周萍是怯懦自私的,他想反抗命运,却没有真正的勇气和责任感,他先是与继母繁漪不伦,以此报复他的父亲;后又始乱终弃,与四凤私奔;可当得知四凤是自己的妹妹时,他依然选择逃避,怯懦地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四凤与周冲是这部戏剧中最美好、最阳光的人物了,他们单纯地憧憬未来,但最终也无辜地受牵连死去。
剧中的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层,将他们推向了复杂的关系和冲突中;他们所受的不仅是肉体的痛苦与毁灭,更重要的是个人精神世界的痛苦与崩塌:这是《雷雨》悲剧意蕴的重要体现之一。
3. 《雷雨》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命运的因素:在这部戏剧中,每个人似乎被命运诅咒过,他们越是挣扎,就距离希望越远;造化与命运像一道力量巨大的泥流,裹挟着他们每一个人,使其越陷越深。
性格的因素:剧中或因欲望凌驾了理智、道德,或是精神压迫扭曲了个性,几乎每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矛盾的性格,最终导致自身与他人的毁灭。
社会的因素: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所本应有的人伦亲情,因为阶级利益和立场的冲突被生生地撕裂了,每个人身在其中,却又身不由己地彼此伤害着。
下面这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性格悲剧的理解。
问:周朴园看似对侍萍情意绵绵:不仅保留着家具原来的样子,常常凝视侍萍的照片,甚至连侍萍因坐月子而不开窗的习惯也一直保留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吗?
明确:在《雷雨》中,诸多人物具有复杂、矛盾的性格,周朴园同样如此,他既是肇事者(鲁侍萍的悲剧,他难逃其咎);又是负罪者。他年轻时曾经真心爱过侍萍,但因为他软弱,不敢反抗他封建家庭的压力;因为他残忍,忍心把侍萍和刚出生三天的孩子在大雪天里赶出了家门。于是他常常愧疚地怀念侍萍,也怀念自己少得可怜的真情。但三十年后,对于的软弱而残忍的周朴园来说,名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当侍萍再次出现,威胁到他的时候,他立刻收起了温情的脸,和侍萍敌对起来;甚至后来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周朴园也不会透露出一点关怀或友好。
不仅仅是周朴园,《雷雨》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复杂矛盾的、无可摆脱的人性,有些甚至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这不仅使人物更丰满、更真实,而且使戏剧具有了浓厚的“命运”的悲剧色彩。
4. 《雷雨》悲剧的意义何在?
揭露、控诉黑暗社会的腐朽没落,呼唤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这个家族的内部冲突归根结底是阶级的冲突,是上层社会(社会上的好人物)与底层人民(下人)之间的冲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摧残了本应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把人间最美好的家庭亲情毁灭了。可用一副对联概括:
虚伪自私摧残纯真人性
黑暗腐朽吞噬美好亲情
而鲁大海这个工人代表形象的塑造则预示了新生力量(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通过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哈姆莱特》的悲剧故事毁灭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悲剧故事——个人理想的毁灭。
从戏剧冲突看哈姆雷特的悲剧。
表面上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实质上是哈姆雷特内心的冲突,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当时封建、黑暗的现实的矛盾。
2. 从人物形象看哈姆雷特的悲剧
《哈姆莱特》如果只是讲述王子复仇的故事,那就不可能成为戏剧史上璀璨的明星了。《哈姆莱特》之所以经典,重要原因在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实际上,哈姆雷特是有很多次机会向克劳狄斯复仇的,但他却一直拖延着,迟迟不愿下手,原因何在?
(1)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有何特征?
中世纪的丹麦社会动乱不安,人们生存在恐慌之中,“世界末日”来临的想法时常浮现于脑海里。新国王克劳狄斯利益熏心,私欲战胜理智,他杀兄夺位,霸占了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欲将王子哈姆雷特置于死地;克劳狄斯这些诡诈权术,集中体现了中世纪封建君主的特征,代表的是当时社会落后腐朽的黑暗力量。哈姆雷特曾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尊重人类美德,崇尚理性、平等,他所代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哈姆雷特与邪恶的封建势力难以相容,他自觉地意识到承担着“扭转乾坤的重任”,但他孤身一人,昔日的情人与朋友也纷纷背叛他成为了克劳狄斯的密探。如此,二者力量悬殊可见一斑。
(2)哈姆雷特的人物特点如何?
在歌德看来,《哈姆雷特》说的就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的故事。此话如何理解呢?哈姆雷特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①坚强勇敢
坚强勇敢是哈姆雷特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正是这一点,使他勇敢地去迎接警卫们骇怕的鬼魂,毅然决然地和过去的生活方式割断,担负起复仇的责任,去杀死藏在帷幕后的“替罪羊”波洛涅斯,去接受雷欧提斯的挑战。
②多疑
哈姆雷特作为一名王子,自幼生活在温室之中,从未接受过什么人生中的坎坷。面对父王猝死、母亲改嫁、王权被夺走、敌对势力压境,加之朋友和情人的背叛,使哈姆雷特从忧郁中衍生出多疑,并愈演愈烈,即使是一心一意想要帮助他的霍拉旭等人,他也无法坦然接受、完全相信。
②优柔寡断
哈姆雷特固然高贵而道德高尚;但他缺乏英雄所需的坚强的精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并且他还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无时无刻不在痛苦、清醒地观察现实、反思自我。一边面对着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另一方面确实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于是,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还未迈出第一步就已经演变成一场自我意识的思想斗争了。
(3)从性格特点分析悲剧必然性。
但是,这些机会哈姆莱特都没有把握住,这是什么原因呢?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必然的,是他的性格使然。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他的性格的悲剧。莎士比亚塑造这一悲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英雄,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负有“重整乾坤的责任”。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杰出人物,由于自身的某些缺失也终于酿成了人生的悲剧,他不只是失去了自身的生命,也使丹麦失去了她的未来。这便启示我们,为着我们的事业,为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哪怕是那些在你看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缺点。
3.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固然坚强、勇敢,但他性格中的软弱和怯懦又使他面对困难情绪优郁、行动犹豫,致使悲剧最终发生。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4. 哈姆雷特悲剧的社会意义。
A. 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B. 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C. 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二、深入探究
1. 学习了这三篇课文,你对“悲剧”有何认识?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比如“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被摧毁了,由此成为了经典不衰的悲剧。而悲剧中的人物常常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像窦娥有优于大多数人的善良、坚韧、有反抗精神,但她却受时代的局限,最终无辜受刑。
我们看悲剧时,要有一种悲悯的情怀,设身处地,结合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人物命运去走入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深刻理解戏剧的内涵。
首先既要发现冲突,更要看到冲突产生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其次,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征,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最后要全面的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过于简单化。
2. 造成《窦娥冤》和《雷雨》悲剧的根源是否相同?
不同。《窦娥冤》表面看是窦娥与流氓无赖张驴儿、贪官梼杌之间的矛盾,但探讨窦娥悲剧根源可以发现,社会黑暗的统治是窦娥屈死的根本原因,是单纯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问题。《雷雨》悲剧的形成源于人物性格的扭曲与矛盾,源于无法挣脱的命运(主人公无法逃避),源于社会特质对人的影响与造就;因此《雷雨》悲剧的根源应当是复杂的、多维的。
3. 试比较《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
《窦娥冤》的结尾是大团圆式的结尾,最终窦娥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其父窦天章革了桃杌太守的职,处死了张驴儿,为窦娥平反伸冤。这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引导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而达到道德感化效果的安排处理。
《哈姆雷特》的结尾是彻底悲剧的结尾,敌人大多死去,王后也误饮毒酒而死,自己和叔叔克劳狄斯同归于尽。西方的悲剧是让读者反思自己,当读者看到这样的悲剧时,会怜悯、震惊甚至恐惧,怜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就这样毁灭,同时也会反思,如果换成是自己结果会怎样。
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中西戏剧的差异。
4. 悲剧的艺术价值?
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美好的破灭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起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以另一种方式弘扬正能量。
阅读下面一段剧本,完成文后问题。
《雷雨》第一幕(节选)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四凤看繁漪不说话。
繁 漪 (觉得空气不对了)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繁 漪 (忙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倒了来。
繁 漪 (反抗地)我不愿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 漪 (忍顺地)好,先放在这儿。
四凤放下药碗。
周朴园 (不高兴地)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 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 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爸,不要这样。
周朴园 你说什么?
周 萍 (低头,到周冲前,低声)听爸爸的话吧,爸爸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 漪 (恳求地)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元 (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 漪 (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冲,拿起药又放下)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 萍 (走到繁漪前,向周朴园,求恕地)爸爸!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要下跪。
繁 漪 (望着周萍,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喝了两口,眼泪又涌出来,望一望周朴园的严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1. 这场戏所写的中心事件是 ,这场矛盾冲突的实质是 。它主要表现了周家内部错综复杂的 家庭关系。
2. 这场戏有三个层次,请分别写出周朴园与繁漪两人的表现过程。
周朴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繁 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场戏主要表现了周朴园和繁漪的性格冲突,对他们的思想性格特征认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装正直,施威严,繁漪初露反抗。
B. 周朴园讲人性,重感情,繁漪既倔强又温顺。
C. 周朴园重人伦,严家教,繁漪柔中带刚。
D. 周朴园扮伪善,藏祸心,繁漪既温顺又反抗。
4. 繁漪最后一段的语言、动作、情态反映出她的复杂心理。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不让周萍给自己下跪,不使周朴园生气,忍痛喝下苦药,深感委屈伤心,以至流下眼泪。
B. 深怕周萍向她下跪,使心上人蒙受屈辱,又慑于周朴园的威严,不敢不听,违心地喝下苦药,使紧张的矛盾得以缓解。
C. 深怕周萍向她下跪,怕尴尬局面成为现实,又痛恨周朴园的专横,为解脱难堪,只好无可奈何地妥协,痛苦地喝下苦药。
D. 为了不使周萍下跪,也怕暴露自己同周萍的暧昧关系,只好向专横、冷酷、虚伪的封建家长周朴园妥协,痛苦地、不情愿地喝下苦药。
参考答案:
1. 周朴园逼繁漪喝苦药 / 周朴园的封建家长专制与繁漪反专制、争自由的斗争 /
不正常、不合理、没人情的
2. 先是叫四凤,再叫周冲,最后叫周萍逼繁漪喝药。
先是忍顺,拖延拒绝,最后以含恨妥协结束。
3. A 解析:分析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实质。
4. C 解析:通过语言,准确了解人物真实的内心活动。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依据句意,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十年的________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②命,不公平的命________我来的!
③你这么只凭________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④如果你觉得心里有________,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A. 工夫 指使 义气 委曲
B. 功夫 支使 意气 委屈
C. 功夫 支使 义气 委曲
D. 工夫 指使 意气 委屈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的不期而遇,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②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中首当其冲,在2月7日晚的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③这篇评论《雷雨》的文章观点怪异,言语偏激,一旦刊载,必定会走投无路。
④这位资深的演员在话剧《雷雨》中的精彩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⑤周朴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小工,这种令人发指的事他都干得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鲁侍萍对待周朴园的感情中,可以使我们把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的性质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B. 曹禺为什么要写前后两代人完全重复的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与无产阶级家庭的姑娘之间的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呢?
C. 作者在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的确承受着来自政治社会和政府方面的压力,尽管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完全意识到。
D. 如果简单地拿西方文化里的父亲或丈夫的标准来衡量周朴园这个形象,那是不公平的。
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②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
③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
④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
⑤曹禺的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后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⑥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
A. ③⑤⑥④②① B. ④②①③⑥⑤
C. ⑤②①④③⑥ D. ④②③①⑤⑥
5. 请把下面的长句变为几个连贯的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我们漫长的可骄傲于任何民族的文明史中,最不文明、最见不得人的创造恐怕当属对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令人心碎的鲁侍萍式的女人的灵与性的扼杀。
6.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窦娥和鲁侍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还不上楼去睡?
蘩 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侍萍、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蘩 漪 (拉四凤向周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周朴园,向四凤)叫爸爸!(指着侍萍,向周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蘩 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
周 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蘩 漪 (惊)什么?她是侍萍?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冷冷地)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郑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既然你又来了……
鲁侍萍 不,不!四凤,我们走!
周朴园 (暴怒地,对周萍)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 (错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侍萍不语)
7. 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这句台词的安排,引领了下面的剧情。
B. 蘩漪有意揭开真相的那些话,多多少少有些温情。
C. 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生母的主要原因是嫌鲁侍萍是个老妈子,地位低下。
D. 舞台说明“侍萍不语”表明鲁侍萍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
8.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一句中,他明白了什么?“怎么——”隐含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状态?
9. 结合文本,分析侍萍、蘩漪、周朴园解开真相前各自了解了多少真相。
1. D 解析:功夫:是指本领、造诣。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指使:出主意去叫别人做某事。支使:命令人做事。意气:意志及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2. B 解析:①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用在此处恰当。使用正确。②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使用不正确。③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用在这里不合语境。④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此处恰当。使用正确。⑤令人发指:使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使用正确。
3. D 解析:A项,成分残缺,把“可以使我们”改为“我们可以”。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曹禺为什么要写前后两代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与无产阶级家庭的姑娘之间的完全重复的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呢”。C项,“政治社会和政府方面”概念分类不当。
4. B 解析:观察所给句子发现,文段是关于中国现代戏剧文坛的叙述,以曹禺为例进行进一步解说。④②①应相连,是对文坛的描述。③⑥⑤是以曹禺为例来进一步阐述。
5.(示例)我们有漫长的民族文明史。它足以让我们在任何民族前骄傲,但我们的民族文明史中也有最不文明、最见不得人的创造,那就是对女人灵与性的扼杀!鲁侍萍在命运困顿中苦苦挣扎令人心碎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解析:所给长句由两部分组成,“我们漫长的……文明史中”为第一部分。先将第一部分展开成两个分句,再将后面的内容切分成三个分句,注意语意要连贯。
6.(示例1)窦娥:你是一位柔顺的女性,你用所有的宽容承担了父弃、被卖、夫死、逼嫁的苦难!你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你在生命的火花最灿烂的时候,被罪恶的黑手扼杀!你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大难当前,你用柔弱的身躯对社会秩序猛烈声讨!你倒在了戏剧的舞台上,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示例2)鲁侍萍:“爱你的人却伤害你最深”,你用你的方式选择了隐忍退让,你是柔弱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用你的行动捍卫了人格尊严,你是刚强的。你是现代人物画廊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解析:颁奖词需要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获奖者的事迹及崇高精神的闪光点,将其浓墨重彩地展示出来,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答题时,要结合窦娥或鲁侍萍的具体情况来加以概括。
7. A 解析:B项,蘩漪的话满是嘲讽意味,无温情可言。C项,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生母的主要原因是他明白了自己和恋人鲁四凤是亲兄妹,他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D项,“不语”显示了鲁侍萍无比的痛苦和无奈,“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是对原文的曲解。
8. 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想责备周萍又考虑到场合不对而没有将话说出。
解析:根据舞台提示“明白地”以及周朴园欲言又止的表现总结其心理特点。
9. 侍萍知道了一切:周萍是自己的儿子,和亲妹妹浑然不觉中乱伦。
蘩漪知道了周萍和四凤的恋情,故当众揭开,以便让重视门第的周朴园阻止他们,她事先并不知道四凤之母是侍萍。
周朴园以为侍萍对周萍说了真相,他不知道儿子与四凤、蘩漪的恋情。
解析:要注重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对话特点,据此总结。